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而一套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前提条件。具有75年办学历史的广西师范大学在其办学的历程中,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时俱进,科学制订具有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和监督,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新的世纪,广西师范大学为适应全面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改革的需要,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并在随后的六年间不断地加以完善。2007年,为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印发了《关于制订广西师范大学全日制普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07年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要求各学院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新一轮全面修订工作,经过全面修订,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坚持了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的精神,遵循现代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该方案坚持以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突出师范性专业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适应性、强化非师范性专业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为重点,做到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学习与研究有机结合、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该方案打破传统的单一规格的人才培养模式,强调分类指导、分级设计、分流培养,构建由通识教育、教师教育、专业教育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等四大必修课程模块及相应系列选修课程组成的新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和调整教学周数及课程总学分学时数;该方案强化学科基础与专业基础,加大学生学习的自主选择权,培养和造就人格健全、基础扎实、具有较强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适应专业特点和社会需要的基础型、应用型、复合型等多种类型专门人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充分体现了学校办学定位,注重拓宽专业、加强基础,有利于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具有五个方面突出的特点:一建立学生自主学习机制。学校通过实施弹性课程计划、弹性学制、选课制、导师制、辅修制与双学位制以及学籍管理、学生管理模式改革,同时在汉语言文学类、生物类专业试点进行大类培养制度等,初步形成了学生在导师指导下自主选择修读的课程和辅修与双学位培养模式专业、自主选择授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和自主安排学习进程等“四个自主”的学习机制。二优化教学计划课程结构。学校以“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基础,从人才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出发,将本科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整合优化为通识教育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实践教学课四大功能模块。每个模块又根据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设置必修课平台和由不同方向的课程系列构成的选修课平台。课程模块、课程平台与课程系列交*,构成了模块化、多样化、立体交*、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完整课程体系。三加强人文-科学素质融合。学校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为平台,加强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规定所有非艺术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2学分的艺术类课程,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必须选修4学分的理工类课程,理工、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学生必修选修4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鼓励学生按规定跨学院、跨专业、跨年级选课程,所得学分计入选修课学分。四突出实践教学环节改革。学校突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规定各专业列入教学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累计学分(学时),人文-社科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类专业一般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25%,并保证实践教学环节四年不断线;同时设立创新学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学术科技创新活动。五创新教师教育课程方案。在建设地方综合性大学的道路上,学校秉承教师教育的传统和优势,不断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在2007年新一轮人才培养模式的框架下,教师教育专业化进一步得到加强,师范性专业打破传统“老三门”的课程结构,全面实施了基于“4+0”模式上由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育实践三大必修课程系列和若干选修课系列组成的新的教师教育类课程方案。 为了使人才培养方案落到实处,广西师范大学加强了对培养方案执行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制定了培养方案调整申报和审批制度、新学期开课呈报和调课换课停课申请审批制度,有力地推动了人才的培养。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