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 大为 大爱——贵州师范大学倾力打造现代创新型高等师范院校2007-11-22 16:09:00 阅读 参与讨论()

    金秋十月,荔波迎来旅游高峰,四面八方涌入景区的游客有许多是冲着“世界自然遗产”这块国际品牌来的。

  在今夏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贵州荔波与云南石林、重庆武隆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自然遗产,入列世界自然遗产名录。贵州的绿色喀斯特王国终于成为吸引天下目光的闪亮品牌。

  “中国南方喀斯特”“申遗”项目能在国际竞争中胜出,其中凝聚了众多专家学者的智慧,更是贵州师范大学学科实力的缩影和精彩展示:在由省内11人组成的“申遗”专家组中,有9人来自贵州师范大学,组长由贵州师范大学教授熊康宁担任。

  科学之路通向辉煌,但跋涉路上既有鲜花,更布满荆棘,需要付出艰辛,甚至鲜血和生命。来自贵州师大的原“申遗”专家组长杨明德教授殉职于奔赴荔波考察途中,他在探索“喀斯特王国”奥秘的征途上,用生命奏响了一曲情动天地的“贵州恋歌”。

  在贵州旅游业高歌猛进,在贵州经济社会大发展,在贵州“两基”攻坚的主战场,在贵州基础教育跨越式跃进中,人们见识和记住了贵州师大忘我奉献、奋力拼搏的团队;在倾力打造现代创新型高等师范院校的旅程中,贵州师范大学放射出炫目光彩。

  大师:光耀师范大厦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9月22日,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地理教育家、贵州师范大学地理系的开创者梁祖荫教授喜迎百岁华诞,师大党委特意为他在校学术交流中心举行隆重庆典。校党委书记蒲芝权高度称赞他:在探求真理的道路上,是一个真正的求知者,一个真正的教育家,是地理学科真正的守护者和奠基者。他的高尚师德和奋斗精神是全校师生学习的楷模。

  像梁祖荫教授这样德业双馨的名师,在贵州师大历史上可谓代有其人。还是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国立贵阳师范学院草创之际,就聚集了我国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新闻教育家谢六逸,世界知名文学翻译家杨宪益,以及化学家夏元栗、谭勤余,数学家刘薰宇、萧文灿,文学家陈逵、曹未风等学者大家。在当时抗战大后方极其艰难的岁月里,他们为地方文教事业发展殚精竭虑,为学校持续发展奠定了牢固根基。

  如今已92岁高龄的杨宪益先生,早年留学牛津大学,是一位学贯中西、深爱祖国而豪放不羁的名士,曾将《资治通鉴》、《老残游记》、《楚辞》、《红楼梦》、《关汉卿杂剧》、《儒林外史》等经典作品译成英文,将英文的《伊利亚随笔》、希腊文的《鸟》与《和平》、拉丁文的《牧歌》、法文的《罗兰之歌》等外国名著译成中文,26岁时,他成为贵阳师院首任英语系主任。生长于贵阳、留学日本、扬名于上海的谢六逸,曾亲手创办复旦大学新闻系,后任贵阳师院国文系主任,他学养深厚、著述宏富、循循善诱,深受学生爱戴。

  建国以来,贵州师大的学科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批以名师为核心的学术团队。以梁祖荫教授为首,聚集了张英骏、黄威廉、杨明德等学者的地理学学科团队,为我国喀斯特地理学洞穴学和水文地质学研究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其后继者熊康宁教授等则在应用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以吴雁南教授、项英杰教授为核心的历史学团队,在中国近现代史和中亚史方面取得了国内领先、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一批优秀后学如蓝琪教授等正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奋力推进。以谢六逸、李独清教授等为代表的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团队,则为这一学科在贵州的领先地位打下了坚实基础,后起的林树明博士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研究开创者之一,正率领团队继续巩固这一学术高地。由国家863专家组成员、省核心专家谢晓尧教授领衔的计算数学学科,为智能计算、控制、管理、决策、实时监控提供技术支持,主持了自动化系统和大型桥梁等的安全监测、科技文献共享平台等大型网络工程项目,其成果不仅在省内居于领先地位,而且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闯出新路。

  贵州师范大学人才辈出,名师涌现。正是这些名师学者,以自己的身体力行、道德文章、智慧心血,熔铸成贵州师大“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校园精神,鞭策着一代代师大人艰苦奋斗、图强创新。

  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是强校之本。近些年来,贵州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人才强校”工程,倾力打造精干优良的教学科研队伍,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紧缺人才,鼓励教师在职提高学历、学位层次,选拔培养首席专家、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如今,学校已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培养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7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3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此外,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入列省管核心专家、省管专家、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获得省青年科技奖,成为省高校学术带头人、省级教学名师、省优秀教师者多达数十人,拥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99人,兼职博士生导师15人。学校副高职称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全校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32%。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稳定精干的教学科研队伍。为学校发展奠定了良好人才基础。

  大为:翘楚黔中大地

  以教学为立校之本,以培养优秀教师为己任。作为全省教师教育“龙头”,贵州师范大学为我省培养了一茬又一茬优秀教育工作者。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全省各级各类中学校长和基层教育部门负责人及地区分管教育的负责人中,有80%师从师大;全省各级各类中学绝大部分中坚力量和学科带头人来自师大。建校66年来,该校为黔中大地培养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高素质教师,近5年来,就有2万余人从贵州师大走上教师岗位,为我省基础教育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贵州师范大学现有8个省级重点学科:自然地理学、植物学、文艺学、中国近现代史、课程与教学论、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数学、人文地理学。

  该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是我省的佼佼者。已取得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覆盖了5个二级学科,其中,思想政治教育为省级重点学科。学校在该领域开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等10多个方向的研究,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19项,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论文400余篇。学校是全省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培训中心、全省师范院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先进单位。2005年获全省高校“两课”“精彩一课”优秀奖3项。

  石漠化被喻为“贫困之源”。我国石漠化治理的主战场在贵州,治理石漠化被列为我省实施生态立省战略的重要一环。贵州师大在贵州典型山地环境(喀斯特生态环境)方面的研究在全国占据重要一席。全省78个县的石漠化治理规划方案,有44个出自贵州师大,为贵州石漠化治理提供理论指导、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这样的支撑来自历史久远、学术沉淀丰富的自然地理学学科。该学科在梁祖荫、张英骏、黄威廉、杨明德、何才华等老一辈专家及其学生熊康宁等专家带领下,对喀斯特进行了长期、持久研究,并与国内外学术交流频繁,学术建树颇多,在喀斯特特征、分布规律、形成演化、资源开发、环境脆弱性、生态环境类型、水土流失与石漠化机理,以及环境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等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丰硕成果,在国际、国内产生了重大影响。

  此外,贵州师大“计算数学”学科作为省内该领域的领头羊,2006年被批准为省级重点学科。该学科能为各种信息处理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管理系统、决策系统、实时监控系统等提供很好的构建框架和应用模式;数值计算在省内外高校处于领先;在函数论、复动力学、形式语言与自动机、网络信息安全中的密码处理和应用等方面已有可喜成果;并通过开展移动、无线计算和网络计算技术等研究,正在改写着贵州信息科学落后的局面。该学科近年来承担了一系列包括国家863高新技术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省重点攻关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有多项重要应用成果通过国家、省部级以上鉴定,并获国家科技部“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在国内同类学科中具有相当优势。

  “优化结构,合理布局,增强实力,有利发展。”循着这一建设优势学科基本思路,贵州师大学科设置既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学校实际,又牢牢把握学科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学校建成省高校示范性专业8个、省级精品课15门,建立了11个“贵州省教师教育现代化教学实习基地”,6项多媒体教学课件分别获省级一、二、三等奖,同时1项获国家级三等奖,5项获国家优秀奖。

  在贵州师大设立的各类省级以上研究机构众多,由此可以感知贵州师大这个人才济济的省内主要科研中心的龙头地位:“中国南方喀斯特研究院”、“贵州省山地环境信息系统与生态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基地(文学·教育与文化研究中心)”“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等10余个省级以上研究机构均设于师大,建有10个通过省级合格评估的基础实验室,其中不乏省级“物证司法鉴定所”、“化学试剂质量监督检验站”、“中药重金属和农药残留检测技术平台”等重要检测鉴定机构,并获得国家级认证合格证书和授权证书。

  校园信息化工程全面覆盖学校的两个校区,被教育部确定为“教育电子政务试点工程建设单位。”学校图书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个成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分中心”的成员馆,现有纸质图书169万册、中文期刊3000余种、外文期刊173种,数字资源达到13个TB,资源辐射全省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

  近5年来,贵州师大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3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0余项,发表论文2800余篇,被SCL、EI等收录7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近百部,有70余项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贵州师大,不仅仅是全省优秀教师的摇篮,也是翘楚黔中的重要学术科研基地。

  大爱:一切为了学生

  “作为贵州高等师范教育的龙头学校,贵州师范大学把提高学生竞争力,看成是检验教育教学成果的最终落脚点。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素质高、能力强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是贵州师大一贯的人才目标定位。以教师为本、学生为本、教学为本、创新为本的办学理念贯穿始终,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校长伍鹏程一席话,深刻揭示了该校建设优秀教师队伍与培养优秀学生的内在逻辑关系。

  贵州师范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创立于1941年,1996年被省政府确定为省属重点大学。学校现有宝山、白云两个校区,17个学院、2个教学部、1所继续教育学院、1所独立学院。有一、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0多个,49个本科专业,17个高职(专科)专业,53个成人教育专业,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个学科门类;设有13个校级研究所,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验中心、网络与信息中心,在校学生达2万多人。形成以本科教育为主,包括继续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等多层次教育体系。科学合理的专业设置,为学生搭建了各种层次和各种类型的专业学习平台。

  开发人力资源重在教育。教师是播撒知识的种子,传递文明火炬的使者。而师范院校担负着“母机”工程的重任,是培养教师的摇篮。这些决定了贵州师大的办学思想和特色。

  学校紧紧抓住师范教育的特色,在提高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上下工夫,使学生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和学科本领,又能充分发挥个性、释放创造力。学校分别从教育理念、课程设置、教育方法、教学手段、基本技能训练等诸方面,进行了教育创新与改革。

  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专业结构,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施系列“人才工程”,着力培养“教学名师”;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推广现代化教学手段等。2004年,该校在我省高校率先推行学分制,这是该校本科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降低必修课课时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相关课程和课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近年来,贵州师大通过学生学术科研活动、文化艺术活动、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通过“文明学子”行动、“十个一”活动、“西部风·青春梦”、“烛之恋·烛之颂”等一个个主题性、示范性、规模性、艺术性极强的系列活动,为学生营造文明向上、健康振奋的校园文化氛围,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搭建平台;大力弘扬“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校园精神,努力建设“严谨治学、严格执教、敬业爱生、为人师表”的教风和“勤学习、深思考、多研究、敢创新”的学风,努力使学生在学习中发展,在发展中成功,在成功中完善,成为知识丰富、情操高尚、人格健全、能力出众的人才。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是贵州师大社会实践者的座右铭。在今夏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感悟长征·点燃希望”红军长征沿线农村小学教育情况调查,是我省高校开展暑期社会实践的一个闪光亮点。师生们查阅大量资料,绘制了红军长征在贵州经过的68个县市区的地图,组织了10支调研队,赴红军长征曾经路过的遵义、黎平等革命老区及国家级贫困县开展农村基础教育情况调查。使学生在接受爱国主义教育、了解省情民情的同时,为贵州农村基础教育获得外界资助作出贡献。该校主题鲜明的“三下乡”活动,每年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学生参加,连续多年被授予“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在省内小有名气的“师大家教”,逐步创出了师大勤工助学服务中心的品牌。该中心由学生自己管理,管理软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学生经过培训持证“上岗”,成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有效载体。特别是赢得社会广泛赞誉的以贫帮困“爱心家教”活动,已发展成为参加勤工助学人数最多、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最好的勤工助学基地,激发了广大学生“以我青春才智,奉献社会公众”的热情,彰显了师大学子的“自强”精神。2005年,贵州师大勤工助学服务中心为该校贫困生提供的勤工助学机会突破5000人次,首次超过贫困生人数。解决困难,净化心灵,增长才干,服务社会,把学校给予的爱转化为辐射社会的爱,是从事英语家教陈姓同学的直接感受;“这样的经历对我人生大有裨益,感谢学校以这样的方式给予我帮助,这种方式有着深刻的内涵,有着深厚的爱”,谈到勤工俭学,小陈不无动情。

  真才实学和口碑载道带来了学生高报考率和高就业率。近5年,贵州师范大学的新生第一志愿录取率保持在100%,本科毕业生年终就业率保持95%以上,不仅是全省高等师范教育的“龙头”,也是全省高校当中的执牛耳者,远远超过国家和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均水平。社会认同度高,引来考生报考踊跃。2007年,全省报考贵州师大的考生人数与该校招生计划数之比为25:1,上线考生人数与招生计划之比为4:1。

  今年3月开展的对贵阳一中、贵定中学、水矿一中、遵义四中等全省300余家用人单位的一项调查显示,高出85%的用人单位对贵州师大毕业生整体评价高,满意度高。

  在结束采访时,校党委书记蒲芝权感慨:“现代创新型师范大学,一定要有深邃的文化内涵、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建立起培育、造就大批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教育体系,使更多毕业学生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那就是学校对学生的大爱。”

  的确如此,让更多学生插上理想、知识和能力的翅膀,顺利走向社会、走向教育、生产、科研实践第一线,到更为广阔的空间去奋飞、去开拓、去发展、去创造、去成功,才是学校对学生最大的爱。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