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已经严重脑萎缩的冉学芬吃完早餐后,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发呆”。一直悄无声息的她,忽然冒了句话出来,“周敦伦,你把有机化学教材拿出来,我要去上课。” “哎哟,你简直是个‘教学迷’哦,你走都走不得,咋个站得起来嘛?”丈夫周敦伦惊讶地望了老伴一会儿,继而,和家人笑成了一团。 这个79岁的老人,用了37年的漫长光阴,扎根于川大化工学院。11月8日凌晨3时许,冉学芬因肺炎撒手西去,享年79岁。在她身后,留下了坚强、敬业的评价。 一个敬业的老师 超强度工作经常晕倒课堂 1.56米的个头,极瘦,站在讲台上,比桌子只高出一头———这是数十年前,四川大学化工学院的冉学芬老师留给学子们的印象。不过,这个看似柔弱的女老师,经常上的是上百人的大课。 她长期担任系上有机化学教研组的副主任。那时,由于全国统一教材不一定适合学校,冉老师还根据本校的教研情况和学生需要,亲自动手编写教材、课堂演示实验指示书。一些教材甚至流传全国,沿用至今。 “她在工作上投入了太多精力。”丈夫周敦伦回忆说,老伴是那种如果上午有课,早上就不吃饭;下午有课,午饭就省掉的人。比如,如果下午要准备几十上百号人的有机化学实验课,工作极其纷繁复杂,冉老师就会一大早赶到实验室,一直准备到下午学生上课前,耽误吃饭成了常事。 超强度的运转,加之营养跟不上,冉老师有好几次正在台上讲课的时候,竟突然晕倒在地。1983年,胃炎频频袭击冉老师。她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和大家讨论工作的形象,至今仍让同事们记忆犹新。 但她似乎对疾病毫不在乎。1984年,她做了胃切除手术后,刚出院20多天就去大连参加全国有机化学会议,回来当天就出现大出血。此后,伤口频频出血,乃至她不得不两年就要住一次院。 一个坚韧的妻子 丈夫关牛棚她不愿划清界限 “当年,我就觉得她是一个踏实的人。”周敦伦陷入了回忆。他承认老伴对待工作的态度,深深地打动了他。 两人相识于1951年的重庆。冉学芬抱着“自食其力”的想法,从当年的西南师范大学化学专业毕业。那时全国实行统一分配,她和当年西南的许多大学生一起,留在沙坪坝等待工作。在被确定分去川北后,组织上让她去找负责带队的同学周敦伦,并介绍她“是一个好同学”,这给学化工出生的周敦伦留下了不错的印象。 当时,当地一所大学开了个川北先修班,周敦伦偶尔会被请去教化学。开课后,冉学芬就悄悄溜到教室后面,看周敦伦如何发挥。尽管相识不久,但一下课后,冉学芬就会找到周敦伦,“你看这样子讲行不行……”指出他哪些地方不足。做化学实验时,两人甚至会亲自上阵,“看得出来她很关心我,话也能说到点子上。” 机缘巧合,两人后来携手进入川大化工学院。所谓患难见真情。周敦伦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文革中,周敦伦被关进牛棚,但冉学芬死活不愿划清界限,经常去探望周敦伦,安慰他“事情最终会水落石出”。而那时,他们膝下已有4个孩子,最小的才6岁。即便如此,她仍不放弃上课。实在不行,就让大儿子照看好弟妹。 一个不争的好人 3次涨工资她都让给了别人 1987年退休时,冉学芬老师教龄长达37年。尽管肩挑系里教学重任,但她直到临近退休,才当上了副教授。 “这并非是她能力不够。”冉学芬的一名弟子感慨说,冉老师性情温和,淡泊名利,在系里是出了名的。曾经有3次学校为老师涨工资时,冉学芬都让了出来,留给生活上更困难的同事。而1957年,冉老师就已经是一名讲师,无论从资历还是能力来讲,升作副教授都是顺理成章的事。但为了顾全大局,她接连放弃升职或提拔职称的机会。编写教材、资料时,即使许多工作大部分是她在做,“她也不会只署自己的名字,绝对是整个‘教研组’!” 今年5月的一天,已经严重脑萎缩的冉学芬吃完早餐后,像往常一样坐在沙发上“发呆”。一直悄无声息的她,忽然冒了句话出来,“周敦伦,你把有机化学教材拿出来,我要去上课。”大家惊讶地望了她一会儿,继而,笑成一团……说到此处,周老眼角忽然闪出一团泪花。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