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2007-4-11 9:57:00 阅读 参与讨论()

2007年高考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

  (开滦一中:赵健;唐山一中:耿立平)

  “能力立意”始终是地理命题的核心,“能力”的基础恰恰是建立在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原理应用上,概念和原理应是二轮复习的不容忽视的一点。地理概念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词汇,地理概念的理解是认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基础;地理原理包括地理过程、地理规律、地理分布、地理因果等,是地理知识表述的语法。

  ■答题中的常见问题

  例1:长江中上游地区植被破坏会对环境造成哪些不利影响?

  学生答:砍伐森林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次生盐碱化,从而造成气候变坏,环境恶化。

  解析:回答中存在的问题:第一,植被主要包括森林和草原,学生把“植被”简单地理解为“森林”,没有把握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学生把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的次生盐碱化混答在一起是错误的。其实,这是在不同地区产生的不同的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是指降水量较大、地形坡度也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沙漠化”是指降水量较小、风力较大的地区植被破坏后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土地次生盐碱化”一般是由于较干旱地区不合理灌溉造成的。

  例2:法国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较英国优越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法国在英国的南面,气温高,光照强。

  解析:回答中存在的误区与漏洞是:用“气温高”来描述法国发展农业的气候优势不科学、不准确;纬度低不是光照强的原因。光照的影响因素主要是海拔高度、天气状况、昼夜长短、大气污染状况。影响热量的因素主要是太阳辐射(主要受纬度高低的影响)。

  例3:大兴安岭西面是什么地形区?北京国庆节时昼夜长短变化?

  学生答:西侧高原(或:地形平坦);北京昼短夜长。

  解析:说明该学生不能区别地形类型、地形特点、地形区三个“地形”扩展概念。该学生也不能区别昼夜状况、昼夜长短状况、昼夜长短变化状况三个概念。

  例4:背斜构造为何地形倒置,在地貌上形成盆地或谷地?

  学生答:背斜部分,由于受到拉力作用而使岩石破裂,容易被风、水、冰川等外部作用风化、侵蚀,再带到其他的地方,从而形成谷地。

  解析:“背斜部分”范围太广,不准确,应为“背斜顶部”;“岩层破碎”而非“岩石破碎”,岩层与岩石两个概念在此不可通用;背斜构造是岩层受挤压作用形成的,背斜顶部岩层受拉张作用,而非“背斜部分,受到拉力作用”;风化作用在这里不是主要的。

  例5: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气温降低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答:太阳辐射把热量传给大地,大地再把热能传给大气,所以离地面越远得到地面的热量越少,温度越低。

  解析:学生的回答中有以下不妥或错误:有的地方用“热量”,有的地方用“热能”,概念运用不当;太阳辐射把热量传递给大气的过程是: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地面增温,低层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再通过辐射、对流、湍流等方式将热量传递给高层大气。此外,学生在此不必回答能量传递的过程。

  ■概念和原理应用问题

  以上教学和考试中学生答题的表现反映出:前三例是对地理概念的认识不到位,一些知识点上存在误区。后两例是学生对基本原理有一个大概理解,但回答问题时往往用生活语言代替地理学科语言,答得越多,越容易出现用词不当、答非所问的现象。教材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表述是最精练、最简洁、最准确。因此,对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按照课本上的表述记忆是必须的,特别要注意理解性地记忆其中的关键词。记住了概念和原理的教材表述,我们就掌握了地理术语。在描述某种地理现象或阐述有关问题时,才能运用地理学科语言简明扼要地准确地答题。备考中应注意三点:1、准确理解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含义,理解重于死记硬背。2、学会运用地理学科语言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特征。3、文字图表相结合,变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原理为形象的联系。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4/1174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