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不过50来天,复习要用“减法” 了 第一步减去深僻的虚词,只讲、只练、只记常用、常考的。 那么,何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呢?让我们来看看03年以来的上海历届高考试题中所考的虚词。 1.“余得之矣”一句中的“之”是指代 。(03年) 2.下列句中的代词,指代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项是(04春季) A.求之树下,不见 之(子胥) B.如是至再 是(歌而呼之) C.此吾前君之剑 此(前君之剑) D.掩子之盎浆,无令其露 其(渔父) 3.下列句中“相”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一项是(04春季) A.价直百金,以此相答 B.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C.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 D.富贵莫相忘也 4.下列句中“为”字用法与另三句不同的一项是(04秋季) A.是为何谷 B.何为以公名之 C.以臣为愚 D.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5.下列对句中加括号的词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05年春季) ① 灵隐寺(为)尤/山树(为)盖 ② (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 A.①相同,②相同 B.①相同,②不同 C.①不同,②相同 D.①②均不同 6下面句子中“以”的含义相同的两项是(05年秋季) A.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B.以谢平昔奖进 C.得以文字相乐之意 D. 以成其德耳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06年春季) A 余疑钓之不善 动而掣之则无有 B 皆毕食以出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无何,浮子寂然 晴碧泛然 D 亦知其趣焉 且焉置土石。 06年秋季高考在翻译题的评分标准中增加了“大意连贯”,给1分。而连贯主要是由虚词实现的,因此,我们还要关注今后高考中的翻译题。如——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06年秋季高考) (1)吾于此人,不足久矣 (2)累有相示,别令收贮,然末一披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公请出观之,则老僧规圆而漆之矣! (2)公嗟叹再弥日,自此不复目其僧矣。
总结上海市历年的虚词试题,我们看到的出现频率分别为:“之、之、是、此、其、相、为、为、而、以、之、以、然、焉”等。 由此可见,“之”“为”“以”“其”“而”等为常用、常考的虚词。全国其它省份的试卷大体如此,也符合文言文的实际。因此,对这些虚词重点复习总不会错的。 第二步减去容易掌握、已经掌握和不需要掌握的义项。 从初一接触古文至今已有六年,我们学过数十篇古文了。文言虚词的复现率很高,应该说,我们对大多数虚词和对虚词的大多数用法是熟悉的。中考时又曾经系统复习过,所以认真排下来,我们会发现,真正没有掌握的用法并不多。希望教师们帮助做一做这个梳理工作,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完善知识结构。以“之”为例。其详尽的用法有以下这些。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一般作宾语,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有时也可代第一人称和第二人称。 (二)可以作兼语。所谓兼语,是指“之”既是它上面动词的宾语,又好象是它下面述说词(动词或形容词,又称谓词)的主语。 (三)用作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此”,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二)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四)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用在被后置的定语之前,可译为“的”。 (五)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 (六)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⒊“之”字有时放在不及物动词下,形式像宾语,却不是宾语。一则不及物动词本不应有宾语,二则那不及物动词既不是意动用法,也不是使动用法,也不会有宾语。这“之”字毫无必要用它,用它只是多一音节罢了。 4.由“之”结合的复音词有“之类”“之属”“之徒”“之流”等。这类词基本同义,“之”似有“这”之义,可根据上下文翻译为“这一类”“这一批”“这一群”等。 5.“之”字也有实词用法。如它常用作动词,译为“到……去”。 看起来很多。但用“减法”一“减”,你会发现,大概也只剩下“取消句子独立性”、“音节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等不多的用法了。 “其”字等亦是如此,让我们用“减法”一“减”,就会发现:1.用作代词时,复杂的用法只有“活用为第一人称”、“其中的”等;2.用作副词时,复杂的只有“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另外,还有连词的部分用法。这么一“减”,也就简单起来。 其他的虚词也是这样。 第三步,减去不容易设题的。 我们以“而”字为例。“而”字,很常见,用法也较复杂,特别是其连词用法。但是,“而”字的许多义项,并不是都可以用来设题的。特别是设选择题,非此即彼,边界要求很清晰,难度是很大的。有时理论上可以,实际上并不行。“而”字的详尽的用法如下。 ⒈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等。 (二)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三)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四)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五)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以致”等。 (六)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等。 (七)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八)表示修饰关系(即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可不译。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用作双音虚词。与别的虚词组合构成双音虚词,又分为下面几种情况: (一)附在别的虚词后,构成“以而”“既而”“俄而”等固定结构,可译为“一会儿”“不久”等。 (二)“而已”连用,为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三)“而后”连用,作为连词,表示前后两件事的连续关系或条件,相当于“方才”“才”。 让我们重点来看“而”字的连词用法。我们就会发现“并列”、“递进”、“承接”等用法之间的区别很小,命题容易产生争议。而“转折”、“因果”、“修饰”等区别要显豁一些,命题产生争议的可能性就要小一些。命题者自然怕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如上海05年春招就只让我们判断“(而)撮奇得要/坐(而)玩之者”两句中“而”字用法是否相同。 随着复习的深入,如此一减再减,真正没有掌握的用法也就所剩无几了。 其他知识点、能力点的复习,也可采用此法。而且,在高考复习后期,这也是帮助同学心理减压的一种非常有效的办法。每天我总是微笑着走进教室,哪怕是装的。复习完某一知识点,我总是告诉学生:行了,掌握这么多就够了。学生便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我仿佛看见又一块大石头从他们的心头掉下来了。语文肯定是无止境的,但对高考而言,对不同层次、不同目标的学生而言,也肯定有“行了,掌握这么多就够了”的时候。只不过需要我们动些脑筋,谨慎地做好“减法”罢了。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