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也是"例证库"2007-4-18 8:40:00 阅读 参与讨论()

课本也是"例证库"


  议论文论证时常用的是例证法,不少同学总是会说“找不到合适的例子”。这和同学们的阅读量不足固然有一定的关系。不过,能否举出一个恰当的例子,取决的是眼力,。如果勤于思考,发现的机会就多一些,即使阅读量有限,也不至于山穷水尽。不说其他,就说课本,从初一到高三,12本语文书就该是个宝库,关键就看你会不会“挖”。

  12本语文书,几百篇课文,学好了,读通了,领会了,也是你的作文“金库”。这里只说中学古文的入例问题。我们在中学学过的古文有近百篇,就以这些作为作文的材料库,也够丰富的了。有些文章,本身就是在说理,像苏轼的《石钟山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韩愈的《师说》等,既是好文,也是好例,写文章时可以直接把苏轼的“夜以孤舟临绝壁下”,王安石的游褒禅山洞半途而废,庖丁的“目无全牛”、“游刃有余”等等作为对有关观点的实证。

  但更多的机会,还是要*“挖”。如《五人墓碑记》写到“匹夫有重于社稷”,如果把它和《曹刿论战》中的“肉食者鄙”结合起来,用以论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或是“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等观点,不失为一个说服力强的例证。《记王忠肃公翱事》中王翱的清正廉洁,更是用以评说世风的好材料;《训俭示康》一文中,有一组现成的身居官位而勤俭为本的例子;《之战》中弦高犒师,可用以证明古代商人就有的爱国精神,“王孙满观师”一节,足以证明“骄兵必败”的道理……这些内容,可以作为作文的例证有的本身就是作文的的好材料,因为我们现今的作文论题很多仍是评说思想作风、方法道理的,前人的文章可以借鉴,并可以给我们以新的启发。

  《荆轲刺秦王》一文,何必只是把它当作刺客故事?如果论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可以从中找到反面的例子;如果论述徒有其名而难成大事,举秦舞阳的“色变振恐”为例也能说明问题;而“荆轲怒,叱太子曰”则可以做做其他文章,荆轲与一般的刺客的不同在哪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赵王不拘一格降人才,委宦官的门客蔺相如以重任;而廉颇的爱国精神一点也不逊于相如,廉颇在送赵王去渑池去时说:“……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这王以绝秦望……”,稍稍有点古代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很不平常的话。

  读书时能有这一类的发现,并把这种发现移用到写作上去,你的写作“金库”将会变得更加充实。这里所说的利用学过的古文来举例,也不过是举个例子而已。多读书,多思考,就不愁笔下无例了。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4/1412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