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分门别类,加强区域地理复习 随着高考脚步的逼近,每位学生都希望能在这最后的几十天里,通过不懈的努力,取得最后的胜利。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一、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要点 基础知识往往是最有价值的知识,包括:地图及其应用,时间计算,地球运动、大气运动,天气与气候,海水的性质与海水运动,河流补给,地质构造与地貌,自然资源与自然灾害,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以及区域地理基本知识等。要使学生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夯实基础知识,凸现主干要点,重视能力训练。 从历年高考阅卷分析报告来看,考生的失分原因不外乎以下5种情况: 一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基本概念和原理混淆不清; 二是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地理事物的联系把握不准; 三是审题不严谨,遗漏重要地理信息; 四是不善于联想所学的地理原理与规律进行科学的逻辑推理、归纳与综合; 五是填图分析、填图绘图的技能不熟练、不规范。 以上种种情况的发生除与平时学习基础知识不牢固外,更多的原因是缺乏针对性的能力训练。第二、三轮复习时要着重加强对主干知识的掌握。在记背的同时,要通过经典例题来进一步巩固和理解知识。 二、加强空间思维训练,注重区域地理复习 1、地理学科最突出的特点是空间性和区域性。地理空间思维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主要能力之一,它包括空间定位、空间想象和空间联系能力。同时地理读图能力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如等值线的判读、日照图与日期的判读,气候图表数据的判读等。 2、气候、地形、河流、资源、能源、工业、城市、人口、交通等各个地理要素都在特定的区域内有机地组合并显示出区域特征。区域开发利用、区域发展、区域问题是目前人类关注的重点。区域地理自然成为综合高考命题的出发点,同时,高考试题涉及的国内、国际热点问题本身就是地域性问题。 三、注重分门别类,掌握正确思维方法 2007“考试说明”中地理学科的考试范围含3个部分:自然地理和地图;人文地理;区域地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 1、自然地理重视自然规律和原理。如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大气运动的规律以及气候的形成和变化,陆地自然带的地区差异、雪线高低的变化等,该板块侧重于地理空间能力的培养。 2、人文地理强调区位理论和人地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一定要形成系统的思维模式,结合案例分析,关键是要学会举一反三。 3、区域地理强调区域特征和区域差异。重点是区域空间定位,难点是主干知识的承载点、热点问题的地理背景、国土整治的重点区域。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利用横向比较各区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对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分析近年来一直是考试的重点。对某一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分析,主要应当从区域地理位置、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三大方面回答:区域地理位置主要包括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区域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要素;区域人文地理环境主要包括人口、社会经济、交通、聚落、文化等要素描述区域地形特征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回答:地形类型(可根据区域位置得出,还可根据等高线的分布、海拔高度及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势(即海拔高度、地面起伏状况)、地形分布、特殊地貌。 描述河流水文特征主要从河流的水文特征,水系特征及开发利用等方面分析。如: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点,汛期的长短,含沙量的大小等;水系特征:是指河流的流程、流向、水系归属、河道(河谷宽窄、河床的深浅、河流弯曲系数)。流域面积(面积、水系排列形式),水力资源等。 四、关注热点问题,注意联系实际 1、世界区域热点 (1)东南亚: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东盟 东南亚地区特别是中南半岛与我国山河相连,湄公河(澜沧江)贯穿其中,因此要关注中南半岛的地形地势特征、气候特征、地质特点、农业地域类型、矿产资源、农林资源、旅游资源以及马六甲海峡位置、石油管道建设问题;要注意分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问题、水能开发问题、生态建设问题、泛亚铁路等。 (2)东北亚:朝鲜核问题+中日关系+中俄文化年 主要关注东亚季风气候的特点与成因,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表现,核能等新能源的特点、分布;日本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中日经济贸易往来特点。俄罗斯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特征。 (3)南亚:印巴问题、中印关系与合作 南亚地区考查内容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与农业的关系、季风洋流;地形特征与河流;黄麻、茶叶、棉花等农作物的分布与区位分析;印度综合国力的分析、人口问题;中印边界问题与中印关系;锡金国为印度的“锡金邦”等。 (4)中亚:中国能源问题+上海合作组织(成立6周年) 主要应关注中亚地区的地理位置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成因和特征,荒漠景观及荒漠化问题,河流、湖泊的补给;里海油气资源的开发与外运的渠道,中哈能源合作问题。 (5)非洲(中非合作论坛):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发展问题 重点应关注埃及、尼日利亚、南非等国及周边地区的基本特征。 (6)欧洲:欧盟+中欧关系+哥德堡号中国之旅 应关注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地中海气候的分布、特征与成因,河流特征及冰川地貌、工农业区分布及区位特征,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德国和俄罗斯的基本特征以及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哥德堡号航行过程中自然与人文地理特征的考查。 2、中国区域热点 (1)中部崛起 注意分析中部地区的区位优势和不利条件,关注西电东送中部通道,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工农业与城市区位分析等。 (2)环渤海经济圈建设和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 关注该地区气候、地形、河流、矿产资源、交通、科技、政策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条件,注意其不足及其改善问题。 (3)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关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工业城市、交通条件及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基塘农业、西南地区主要的地形区、气候、资源、交通、市场以及珠江三角洲能源供应情况。 (4)能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 关注能源的分类、中国和世界的能源消费构成,中国和世界的能源地域分布特点及相关贸易、运输路线;我国解决能源短缺方面做出的诸多努力,实施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中国实施“能源外交”的重大意义、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等。 (5)环北部湾经济圈——中国沿海第四个经济圈 由中越两国政府正式倡议建立的“两廊一圈”中的“一圈——环北部湾经济圈”是在中国沿海地区,除了已被人们公认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三大经济圈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圈。 3、环境灾害问题 (1)台风(飓风)登陆问题。 (2)我国西南地区及菲律宾频发的泥石流。 (3)我国台湾及日本、南亚等地的地震。 (4)全球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 (5)重庆、四川等地的干旱问题。 4、其他 (1)极地科考问题 (2)中国自然与文化遗产分布地区。中国文化遗产日 (3)巴拿马运河问题 (4)北京奥运与红色旅游、城市化问题 (5)世界产业转移 (6)多哈亚运会与WTO (7)重大天文事件(冥王星降级、火星探测、水星凌日、智能1号撞击月球等) (8)美国第3亿人口日 (9)青藏铁路正式通车 (10)韩国决定迁都至世宗;缅甸迁都由沿海的仰光迁到内地的彬马那 (11)唐山大地震30周年 (12)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 (13)长江三峡水利工程156m高程蓄水开始 (14)秦岭终南山公路隧道通车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