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 “眼高手低”现象明显 “我们提前两个星期已经开始对考生和家长进行填报志愿指导,提前一个星期就向考生发放了试填表。”广大附中高三年级组组长陈晓云告诉记者,志愿表一般都是先打印出来,让考生和家长先填,然后交回给班主任,双方再就其中一些问题进行商讨,最后确定考生的志愿填报,再在网上进行填报和确认。而今年,由于面临多种新政策,考生的志愿总是一改再改,难以最后“确认”。 最令考生感到困惑的还是文理招生计划的差距。陈老师说,考生填报志愿的问题集中体现在第一志愿要么过高,要么过低,还有就是各志愿之间的梯度拉不开。而班主任能做的主要是帮助考生准确定位和填好第一志愿,一般不会对考生学校和专业的选择进行干涉。 广州市铁一中高三老师黄连生告诉记者,考生和家长今年填报志愿出现的问题确实比往年多了不少,报考也比较欠缺合理性。比较集中的问题主要是在自我定位上。首先是今年标准分改原始分,让考生失去了往年成绩的参照;其次是文理分开招生,文科招生计划又远少于理科,让不少文科生也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考生和家长在填报时存在“眼高手低”的现象,需要老师去帮助调整自我定位,建议考生将志愿调低一点,或者填报一个相对较低的志愿来“保底”。所以志愿往往是经过很多次的思考和调整,才能最终确定。 家长: “越俎代庖”逼孩子改志愿 高考志愿直接关系到学生上什么学校、将来会从事何种职业,甚至人生道路的走向。但有些家长的“不上心”让老师们很吃惊。 “我们学校上周三下午开填志愿的咨询会,家长们带着问题过来,老师根据经验提出建议。但有的家长居然什么资料都没带!”广州市第三中学高三英语老师聂锦祥哭笑不得地说,“连志愿的草表都没带,空着双手就过来了!他就听小孩说要去学校一趟,于是来‘点个卯’。” 与这种“不上心”的家长相比,更多家长则是“关心过度”甚至“越俎代庖”。广州市铁一中学高三班主任王家燕老师说,填报志愿从根本上来说是学生的事,最终的选择应该由学生来做。但有些家长却将自己的愿望、喜好或者判断强加到孩子身上,往往会酿成苦果。这样的例子年年都有。 前年有个很优秀的学生,理想是上上海交通大学。报志愿的时候,孩子自己填了上海交通大学。但他的父母却不赞同,于是背着孩子、偷偷地将志愿改成了中山大学。最后这个学生考了790多分被中大录取,遂了父母的心愿,但家庭关系彻底恶化。孩子没能上心仪的学校,很怨恨父母,在广州上学的他一年都回不了几次家。 王老师说,今年也有类似的情况。有个男生想学护理,成绩优秀、性格也适合;在早先举行的院校咨询会上,南方医科大学、中山医等学校的老师了解他的情况后都表示欢迎。可他的父母觉得男孩子不该学护理,这样既不像样,也没面子,硬是“迫”着孩子报了西安的一所外国语大学。“他的外语并不是强项。读外语,可能他在工作上尽很大的努力只能达到中等水平;但如果选择真正感兴趣的护理,可能是会做出一番事业。”王老师不无惋惜地说。 指导考生填好志愿 是一项“科普”工作 记者采访发现,虽然近年来高考信息发布的渠道畅通了不少,各种咨询方式也层出不穷,考生和家长填报志愿不像以前那么依赖学校和班主任,但不少学生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仍然比较盲目,想不清楚自己要什么,甚至一味填报所谓“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也不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 根据统计,每年在广东招生的院校不同专业有几百个,而其中绝大多数的专业考生根本就不了解,甚至可以说是一无所知,而在盲目填报志愿进入高校后,又有很多人不喜欢自己的学校或专业,严重影响今后的学习,甚至要退学或者转专业。对此,不少中学班主任都表示,在这方面,需要考生和家长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需求,因为老师不可能去干涉学生的志向和兴趣爱好,只能在填报的合理性方面给予指引,对于未来的路怎样走,还需要考生自己为自己制定发展的规划。 因此,有专家认为,指导考生正确填报志愿是一项科普工作,考大学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报名、考试问题,而是关系到考生今后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的大事情,需要学校和社会给予充分的指导。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