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记忆:“不考大学 我就是个铁匠”2007-5-28 8:13:00 阅读 参与讨论()

 
 
 
  为了高考,他们白天在车间工作,晚上拿出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的教科书自学
 
    “高考的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我写了连夜抢修机床的经历,我们从工作中走出来,作文都写得很实在,都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情况”
 
     
 
    “就是这个位置,30多年前,是一座四层宿舍楼,厂里的单身职工下班后都喜欢打扑克,我们几个人就看书准备高考。从这里经过,我还常常会想起当时的场景。”5月12日下午,在历山路旁的山东大学南校区东院绿地旁的石凳上,55岁的刘建同陷入对往事的回忆中。
 
    高考作文写的是车间生活
 
    1977年参加第一次高考前,刘建同是山东工学院机械厂锻造车间的车间副主任,从1970年中学毕业起,他就一直在车间工作。他所处的车间为大型机械生产精锻齿轮,特别是在“文革”结束后,百废待兴,上游机械产业明显加快了产品生产速度,这也导致他们的产品供不应求。
 
 
 
    可就在1977年夏季一个炎热的夜晚,他们最重要的一台机床坏了。生产争分夺秒,如果工期被延误,机械工业厅下达的生产指标便无法完成,于是刘建同和工友们连夜抢修。面对相对陌生的机械核心部件,他们大胆操作,最终保证了生产正常进行。
 
    高考考语文的时候,作文题目是《难忘的一天》,尽管考试时已是寒冷的冬天,可刘建同一下就想起了那个汗流浃背的夏夜,他慢慢整理好思绪,沉下心来,把一段真实鲜活的经历复原到试卷上,这样的一篇文章让他的语文获得了高分。
 
    “没有华丽的文笔,我们那些从车间、部队、田间走出来的考生,作文普遍写得很实在,都是身边实实在在发生的事儿。”高考结束后,刘建同和自己一个高考前在电台当记者的朋友聊起了作文题,“他写的是采访中遇到的一个惜煤如金的老矿工,他在煤矿采访时,被一位身处大煤矿、却连煤渣也不忍浪费的老矿工深深感动了。他的作文就写了被感动的那一天,结果他的语文得了很高的九十多分。”
 
    考大学前只上了小学初中
 
    从1960年到1966年读小学,毕业后和其他同学一样在家闲了两年,1968年到1970年又上了两年中学,这就是高考前刘建同所有的求学经历。后边的两年中学里,学校只给他发过一次语文课本,其他课程就只是听老师讲,没有课本没有笔记也没有课后作业。
 
    以这样的求学经历参加高考,难度可想而知。刘建同下决心上大学是在1976年“文革”结束后,尽管已经在锻造车间工作了6年,可锻工的工作环境时刻让他无法“安分”。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这就是锻造车间实际的工作状态,期盼着“穿白大褂,坐操作间”指挥机器人操作,他还和工友们试验过制作“机械手”。当通过电影了解了与机械化程度较高国家工作状况的差异后,刘建同下定了考大学的决心。
 
    大学同学如饥似渴都“学不够”
 
    当时厂里二百多名工友,像刘建同一样要参加高考的有十多名,他们白天在车间工作,晚上拿出颇费了一番周折才借到的教科书自学。“多数单身职工都在下班后打扑克、聊天,下班后还要埋头学习,的确很累。”可底子太差,复习常常让他感觉没有头绪。
 
    1977年下半年,刘建同参加了一个专门为像他这样基础差却又想参加高考的人举办的培训班,数学一共辅导了四次,可这四次就让刘建同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他突然觉得自己的知识变得系统起来,“过去上学都是在浪费生命,所以当学习的机会到来时我们万分珍惜”,刘建同感慨地说。
 
    刘建同如愿考入山东工学院,那时他25岁,班里年龄最大的同学年近三十,最小的直到二年级还没有选举权。就在这样一个班级里,学习气氛极其浓厚,大家面对知识如饥似渴,都在争分夺秒为自己过去的欠缺做补偿。
 
    “当时学校规定22:30准时熄灯,可有些同学特别珍惜时间,有一次一个姓周的同学就护着电闸不让学生处的老师断电,还引起了不小的冲突,可当时大家要电的确是为了学习,那时候同学们的感觉都是‘学不够’。”
 
 
 
 
 
 现在大学生实践能力差远了
 
    毕业后,刘建同放弃留校,回到锻造车间。他当时的愿望就是要干点“实际的事儿”。像他一样想法的同学在班里占了大多数,“那时候的毕业生进工厂,直接下车间就能干活,对于工矿企业,那时候山东工学院的毕业生比清华、北大名牌大学的学生还受欢迎。”
 
    尽管他们是那个时代非常稀罕的“天之骄子”,可直接进车间样样活都能拿得起来,刘建同认为这是那个时代工科毕业生的一大特点。刘建同回到机械厂,一干就是20年,现在重新回到学校,在山东大学南校区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
 
    从车间到学校,回到车间,又回到学校。这样的特殊经历让刘建同对工科学生培养产生了很多思考,他觉得现在的大学生和二三十年前相比的确有了很多不同。
 
    “过去我们就业有人抢,一方面是因为大学生少,另一方面技能功底扎实也是重要原因,可现在的学生基础知识比我们那时候好了,理论强了,可实践却有了明显的不足,对于厂矿企业而言,现在的工科毕业生真是比不上以前。”刘建同感慨道。
 
    1977年冬天的那一场高考改变了自己一生,“以前是一个‘铁匠’,从大学回到工厂时心里透了亮,明白该怎么创造,那才是真正的干活,知识的力量真是无穷尽的。”回到车间的刘建同在自己的岗位上坚持技术革新,多次获得教育部和省科技厅奖项,“我爱自己的岗位,进高校学习也是为了干得更好,所以回顾自己30年的车间经历,我真的很快乐,作为一个老工科生,我想提醒那些正在为就业难困扰的学子们,不妨把自己的视角放得更实际些,多考虑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5/2483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