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高考都要考到现代文阅读,考查的阅读量大多都在千字以上。掌握选文的主要内容,是解答好现代文试题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在考场上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呢?这里介绍几种快速阅读文章,把握文章内容的方法。 一、读题法 所谓读题法,就是先读后面的问题,从后面问题中寻找有效信息,带着有效信息和问题来破解文章的内容。现代文的考查在高考中的形式表现为选文加四道问题的结构模式。问题一般有三道笔答、一道选择,每道试题的题干都可以成为把握文章内容的启迪。特别是多项选择题,是从文章的内容、表达手法、谴词造句等方面,多角度对文章进行分析鉴赏。这道题更是我们把握文章内容,是不容忽视的。这道题有时选择两项错误的,正确项多于错误项;有时选择两项正确的,错误项多于正确项。但是,无论选择正确项还是选择错误项,在阅读时,都可以把这五个选择项看作正确的。这是因为错误项也只是有其中的一点不当之处,带着这些与文章进行有效对照,增加理解文章的感性认识。所以,阅读时完全可以作为把握文章内容的钥匙。例如: 下面就以2002年高考第22题为例来看一看。 2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已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 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 C.“我似乎瞧见他……滚滚流淌”一句,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也融入了作者学艺的切身体会。 D.最后一段以“获得更多更多的知音”收尾,既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又进一步阐释了第一段的内容。 E.第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形象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答案】A E 这道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意思和主要内容的分析归纳能力和对文章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道题共五个选项,要求选择两项正确的,也就是说有三项是错误的。我们仍然先把各个选项阅读一遍,寻找理解文章的有效信息。姑且不管正确与否,从中可以寻找到如下信息:“表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神往和渴求知音”“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生动地描写出伯牙学琴成功后激动与喜悦的心情”“与第一段神往和渴求知音的意思相呼应”“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等信息以及其他一些与文章不符的。这样,我们带着这些信息再去阅读文章就会感到轻松,有些不明白的地方就有可能迎刃而解。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阅读题最后一题的选择,多数是对文章的总体把握,有正确项,也有错误项。我们可以采用反证法,先假设题肢中说法全部正确,带着这些“全部正确的理解”去阅读文章,你就会发现很多不理解的地方会疑窦顿释,问题会迎刃而解。所需要的答案信息会奔涌而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错位读 所谓错位读,就是不按照文章原来的顺序阅读,这里主要包括倒读法和交*阅读两种方法。 如2004年高考广西卷选择了陆文夫的散文《快乐的死亡》,读这篇散文,就可以采用倒读法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我们阅读文章最后一点,抓住文章第一句话:“我不害怕自然的死亡,因为害怕也没用,人人不可避免。我也不太害怕痛苦的死,因为那时代已经过去。我最害怕的就是那快乐的死,毫无痛苦,十分热闹,甚至还有点轰轰烈烈。”我们就抓住了作者对“自然的死”“痛苦的死”“快乐的死”的态度和情感,然后,我们可以沿着一提示,向前快速浏览阅读,探究这种态度的根源和作者的思路,从而把握文章的主旨——作者最担心最害怕的事,就是一个作家“快乐的死亡”。快乐的死亡,就是那些成为名作家者,仍然身在热烘烘的名利场,沉浸在一片虚假的快乐之中,而他早已拿不出可以支撑他的声名的作品,因此他们在快乐中“死”了。 交*阅读,就是前后交*地阅读,有较大地自由性。这种阅读法是根据阅读所需求的目标有的放矢地阅读,决不是马马虎虎地乱看。或先看开头,交*看结尾;或先看结尾,交*看开头;或先看中间,交*开头、结尾。这种阅读必须带有一定目标,不然将会混乱。 小说作品,故事的结局一般在结尾,这时,我们看看小说的结尾,看看小说的开头,浏览一下中间,就可以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如:莫泊桑的《项链》,小说的结局——项链是假的,这个结局是出人意料的。我们先读结局这一部分,了解故事的结局,带着这个结局去看开头,快速浏览中间的“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就能很快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如果从头开始读起,就很难快速把握这篇文章的内容。而先知道了这个结局,进行交*阅读,便可很快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 散文,有的在开头就亮出自己的情感:如朱自清《荷塘月色》中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就写出了作者淡淡的哀愁;这还不足以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因为作者在这“淡淡的哀愁”中还透露出“淡淡的喜悦”。因此,在看了开头之后,还需要看结尾部分,才能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有的作者往往喜欢“卒章显志”,先看结尾,接着看开头,两者比较着阅读,便于快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有的散文比较含蓄,情感也不是单一的,这样就需要将结尾、开头、中间三部分结合起来,迅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议论性的文章,作者的观点或在开头,或在结尾,或在中间。无论观点在哪个部分,只要抓住观点,寻找文章论证的思路,很快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容。 三、检索法阅读 所谓检索法阅读,就是运用检索信息的方式进行阅读。检索阅读时,眼睛只在判断有用信息还是无用信息,脑子迅速地独立地根据文章的标题和开头,构思出这篇文章的轮廓,然后,寻找有效信息,把握文章的内容。 (1)每段的起始句、终结句以及结论性句子。 (2)揭示文章主旨的中心句、观点句、情感句,这类句子主要指文章的开头、结尾的结论性、概括性语句和段落的中心句。 (3)揭示文章脉络层次的挈领性语句、过渡性语句、总括性语句以及区分段内层次的语句。 (4)结构复杂,意义含蓄深刻,对文章理解有影响的语句。 简单地说就是要抓好五种句子:(1)句首句,(2)中心句,(3)过渡句,(4)情感句,(5)句尾句。 如2000年高考试题选择了鲍昌的抒情散文《长城》,这篇散文作者在深秋归鸿之时,凝思怀古,今昔对比,忧思发问,不语希望。阅读这篇散文,我们就可以运用检索法来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如在文章每一部分之后都一句作者评价和感叹的总结句,我们可以检索到:“所以我说,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所以我说,你又是民族封闭的象征,长城!”“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这三句是对长城过去的总结性评价。接着我们继续向下文检索,可以看到从倒数第四段开始写今天的长城,那么,今天的长城是怎样的呢?我们可以检索到“使你显得十分开放,而又充满自信”,“你不语。你扎根的纠墨。群山不语,并晴洁气爽的长天也不语”;虽然“不语”,但是,“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从这些语句中,我们就可以快速把握文章的内容。 不论哪一种阅读方法,都不是绝对的,关键是在平时阅读时,注意使用,多加训练,熟练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和对语言的感受能力,才能在考场上迅速地把握文章的内容。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