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因其知识容量大、答案简明、评分客观、信度高,成为各种考试中的重要题型之一 ,就政治科而言,选择题分数一般占总分的一半左右,而选择题解答的便捷更为考生所偏爱。然而,在交卷或评讲时,常常见到一些同学捶胸顿足,连呼上当。那么,上当的原因何在呢? 一、 概念相混 这种错误是由于相近易混概念的干扰而造成的。如果同学们对教材中的相似概念或观点(如权利与权力、法制与法治、人民代表大会与人民代表大会制等等)之间的关系理解不透,或理解有误,未真正把握,那么,这些相似的概念或观点就会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从而造成解题失误。 例1:人大代表有权持证视察人民法院工作,是因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 A.国家权力机关 B.是我国的政体 C.是国家行政机关 D.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剖析:在我国,国家权力机关包括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和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与国家行政机关不能等同。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而非人民代表大会。解题时如果把“我国人民代表大会”看成“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对此知识有漏洞,便很容易造成误选。此题正确答案为A。 二、思路过窄 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学生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思考问题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造成的。 例3:对于同一棵古树的美,植物学家考察的是它的生理生长习性,把古树顽强的生命力看作是美;木材商考察的是它的木质、树围,把古树的实用价值看作是美;而画家则惊叹它奇特的外形,把古树的形态看作是美。上述对古树完美感受的差异表明 A.人的认识具有主观随意性 B.认识对象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 D.人的认识受主体因素的制约 剖析:题干材料说明,不同的人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认识结论。故D是符合题意的。但由于D观点的表述与教材不同,有的同学缺乏变通能力,不能将“主体”变成“主观”,结果不敢判断,造成错误。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本身错误,虽然人的认识属于主观的范畴,但认识是由实践决定的,是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的,不是主观随意的。B本身错误,因为认识对象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是由主观意识创造出来的。C本身错误,因为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答案是D。 三、 思维定势 同学们在处理信息时,在做题、讨论、评价时习惯于正向思维,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如只善于从正面看问题,不善于从反面看问题;只善于从自己的角度看问题,不善于从他人的角度看问题,等等。如果解题时不能突破这一定势,势必造成误选。 例4:“民主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标准是普遍的,具有世界共同性,没有什么东西方之分,也没有什么社会主义民主和资本主义民主之别”这一说法: A.没有用阶级观点来分析两类不同性质的民主 B.宣扬抽象的民主,否认社会主义民主的优越性 C.用民主形式的共同性抹煞民主的阶级本质 D.认为民主是普遍的、全民的、抽象的 剖析:该题答案应为ABCD,但不少同学漏选了D项。他们认为民主不是全民的、抽象的,而是有阶级性的、具体的,题干是错误的。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没有从题干本意出发去认识问题,因而导致了误选。 四、 粗心大意 一些同学在思考、判断和推理中粗心大意,对题目中使用的限定词或关键词熟视无睹,常常只看到问题的一面,而忽视问题的另一面,丢三落四,顾此失彼,思维缺乏缜密性或欠深入。乍一看题,似曾相识,好像与自己做过的题目有联系或相似之处,暗自庆幸,却忽略了题干的所有要求,特别是存在的本质差别。这种轻率、侥幸心理使思维缺乏严密性,造成偏离题旨。 例5:之所以说社会主义民主是新型的民主,是因为: A.社会主义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社会主义民主是民主与专政的统一 C.社会主义民主是人民当家做主 D.社会主义民主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 剖析:此题中的四个选项都是社会主义民主所具有的,但只有C项能说明社会主义民主的新型性。许多同学忽略了题干中的“新型”这一限定词,大意失荆州。 以上原因的分析,旨在“对症下药”,希望同学们夯实基础,注意解题方法,排除心理干扰,不断提高解答选择题的水平。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