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范例]游走在河流中的我们2007-8-10 21:26:00 阅读 参与讨论()


河流,悠远而深邃,时而湍急,时而沉静。人说,水是灵动的,而山显得稳重,我却以为河流以它的灵动,暗透着某种让我们敬畏的东西。我试图看到它的灵魂,可这却将我折磨得好痛好累。

河流,这个孕育生命的地方,它的完美,将生命诠释得如此唯美却让人遗憾。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年轻的我们总以为时间是用不尽的,“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忧”。混混沌沌,有时又会踌躇满志,“眼中战国成争鹿,海内人才孰卧龙”,把自己看得太重,按自已的喜好臆断着身边的一切。孰不知长江从唐古拉山脉一泻而下是那么的迅猛,美好的青春转瞬而逝,而我们只是随波逐流的人群中不起眼的一员,我们没有权利去左右别人。潮声水声充斥于耳,不时地撞击岩块,一种支离破碎的痛,却痛得彻底,当血肉模糊时,我们发现身边还有着别人的声音。

“壮年听雨客争审,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年龄的增长或许本身就是种悲哀,但河流却告诉我,其实并非如此,随波静静地流着,感到一种被同化的力量,假如真能像河流那般纯真透彻,我倒真愿这般静淌着。然而即使我做万般努力,却只看到河流在阳光下白亮的反光。我开始明白,河流的灵魂并未抚到我们的心,同化我们的是社会,我们只是在河流的表面形式般地流着。的确,这个叫“社会”的东西太重于形式,既而在这种集体无意识中,我
们随波而流。

网络或生活中出现越来越多协议,人们跳过长长的被认为无用的文字,在最末“我同意”似乎点击着某种希望;我们开始询问他人的意见,不再主观地决定身边的事,最末绕个圈子回归自己;2008年北京奥运会征歌,有人提议不要再有“黄山”“黄河”这些俗透了的意象,要具备新时代气息,但以我愚见,若无这般意象,那才颇为奇怪……人在遵循着社会的法则,或许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也正处于河流的中游,试图听听他人所想,却忽略了本真,离将形式内容化的终极,还很远,或许正积蓄着某种蓬勃的气势,我遥想。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经历太多的悲欢离合,挫折坎坷,真正想去聆听了,却发觉留给我们的时间已不多,“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几声叹息,终无济于事。那古老的水声也似一种叹息声,抚摸着那可触及的憔悴的心,什么都不想,却仿佛什么都想到了,悟到了——我们用一生穷追的二字——尊重。

河口,面对大海,海燕已不再象征奋争,似唱着无声的挽歌。幻想来世,做一个善于聆听的人,不实际,却欣慰。

【点评】

文章是关于生命真谛的叩问与追索。作者巧妙地引用三句古诗构建全篇,分别描画了生命的三个流程与状态:少年的轻狂与自以为是(不懂得聆听);壮年的悲凉与随波逐流(听从他人而迷失自我);暮年的叹息与憔悴不堪(真正聆听时却又时日不多)。

在一种咏叹式的梳理与倾诉中,我们同作者一同悟到生命的真谛是:善于聆听与尊重生命。文章意境由此悠远而辽阔。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8/3294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