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作文。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不知道。”“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吗?”“不知道。”“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20年的发展方向”“不知道。”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烈的掌声。也许,一些人在说“不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肃然起敬。 读过上文,你有何感受?请以此感受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所写内容必须在此话题范围之内。 让博学在修养中栖息 张琳琳 当博学冲溢在自我鉴定的时候,不管语言如何委婉,那它透出的虚伪也是露骨的。 —题记 博学是心中涌动的追求,而不是演说中的自白;博学是写出来的座右铭,而不是自我推销的广告词。鲁迅先生说:“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这句话又会让多少自我标榜的学者低下头呢? 事业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品格的高尚,才学的广博也并不意味着人格的完美。看看那些经常赶会场做报告的名家吧,浸染了喧嚣与浮华,又会撷取多少珍珠与硕果?渗透了虚荣与自满,又会有多少求真务实之作?仅是为了摘取某个桂冠,才会投入一次艰辛,从而享有博学的美誉,即使再矫揉造作,再夸夸其谈,自我吹捧,那它的光彩也会在并非虔诚的欲望中黯淡,自然,桂冠的魅力也不能照亮前行的路。 人生的履历再坎坷也是平淡的流水账,它容不得半点加上的润色。是学者,后人自会作出博学的注释;是庸人,即使碑文上刻满博学,历史的风雨也会把它剥落得干干净净。因此,我们应把博学的光环放在求实的底座上。 实事求是是作学问的基础,坦诚是做人的根本,一个真正博学的人会甩开胆怯的犹豫、未知的迷茫,敢于诚实地自我曝光;一个真正的学者会踏上巅峰不轻狂,跌入低谷不凄凉,矢志不移地迈向自己前进的方向。 博学不是纯金的皇冠,不是至高的头衔,不是别人羡慕的眼光。仅是为了上台亮相,自诩的学者才装饰自己的修养,即使真的在掌声中撑起了高雅,下台后的粗俗一定会把完美打得粉碎.这种装出来的博学,别人又怎会买帐。 博学的丰碑需要修养去雕琢,当所有治学的人多一点坦诚,多一点谦虚,多一点实事求是,少一点隐讳,少一点浮华,少一点自吹,我们的世界又会出现多少居里夫人、袁隆平、丁肇中呢? 【点评】 “嫩绿枝头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本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巧于构思,不落窠臼,不从正面论说“坦诚”的意义、“实事求是”的价值,而是紧扣现实从反面着手批驳“隐讳”的虚假、“浮华”的实质。文章如此给人以警醒,给人以启迪,以求达到“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其次,语言运用尽显锋芒,“让博学在修养中栖息”、“博学不是纯金的皇冠,不是至高的头衔”比喻贴切深刻,“一条小溪,明澈见底,即使浅吧。但是却浅得澄清,倘是烂泥塘,谁知道它到底是深是浅呢?也许还是浅点好。”不多的引用恰如其分,而且起句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如撞钟,“清音有余”。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