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即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
材料丰富,是指内容丰富,这应当包括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审美积累等多个方面。平时积累多、考场上自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高考作文内容往往会呈现一种“丰富”的状态。议论性说明性文章的,材料丰富就是旁征博引,理论引证、事实例子、类比事例、数字资料等等都比较多而确切有力。形象丰满主要是指记叙性文章(包括散文、故事和小小说等),形象丰满或是人物形象肖像、心理、语言、行动等描写比较齐全,人物丰满生动;或是叙事具体完整,情节曲折有致;或是细节描写细致逼真,有点有面。意境深远主要是针对散文、诗歌、小说等文学体裁的,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融合得很好,或是景物与抒情结合,情景交融;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如河北一考生的《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别人呢?》,作者思路开阔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波、哥白尼的“日心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齐桓公的“战胜于朝廷”,以及我国的四化建设等等为依据,材料丰富,说服力强,又具有时代特色,末段具有鼓舞性。海南一考生的《作家们的故事》文章用作家们多姿多彩的故事,对幸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材料丰富典型,且没有堆砌之感,详略有致,叙议结合,文采涌动,是本文突出的特征。再如福建一考生的《风雨任平生》记述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但他却拥有豁达的人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的才情被世人所公认,他的人生为世人所传颂,文章材料丰富,但无堆砌之感,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令人赞叹。文章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风雨任平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你会迎来美丽而充实快乐的一生。 例文1: 包容 北京一考生 有一种包容,源于勇敢。 奋不顾身,见义勇为,这是行为上的勇敢;原谅他人的失误,正视自己的过错,这是心灵上的勇敢。 心灵上的勇敢比行为上的勇敢更难,就像战胜自己比战胜他人更难一样。 但是学会心灵上的勇敢——包容,才是真正的英雄。 昨天——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日,法国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法国总统希拉克不仅邀请了美国总统布什,英国首相布莱尔等盟国元首,还盛情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这位敌对国家的元首。 难道法国人民忘却了德国纳粹在二战期间的种种罪行了吗?没有!绝对没有!但是他们学会了一个词——包容。 战争和苦难都是过去的事了,错误也不是现在的德国总理和人民犯下的。难道法国要继续和德国仇视吗?难道法国还要反过来与德国一拼高下、一雪国耻吗?法国人民没有这样做。 没有人认为法国人懦弱,更没有人认为法国人忘记了国耻,相反,法国人民给人的印象是心胸宽广,勇敢地包容他人的错误。 德国总理勃兰特、施罗德们呢? 他们没有犯任何错误,但他却承受着许多本不属于他们的骂名,他们曾在公众场合下跪,一次次向全世界表达深切的歉意。 同样,没有人认为他们失去了尊严。在我眼中,他们是最勇敢的人,他们包容了向他袭来的一切。 法国人民示威游行不是不欢迎施罗德,而是不欢迎发动战争的布什!跪下的德国总理不是比站着的日本首相更高大吗? 包容不是软弱,更不可耻,包容是一种勇敢,包容在尊重他人时也让自己得到尊敬! 比起这些国耻家仇,我们日常的那点小摩擦、小磕碰又算得了什么?我们又有什么难以包容呢?我们连这点勇气都没有吗? 学会包容,学会勇敢! 【亮点透视】 本文从诺曼底登陆60周年的纪念日,法国总统希拉克盛情邀请了德国总理施罗德——这位敌对国家的元首写起,分析当今社会中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文章从开篇就像一篇时代宣言:包容源于勇敢,时代需要包容。本文行文流畅,掷地有声,让人不禁感到作者强烈的使命感,与一些强说愁的作文相比,大气的习作是当今中学生作文中较为罕见的,这也是本文能在众多考卷中脱颖而出的重要原因。(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2: 当生活遭遇挫折 福建一考生 当你遇上挫折,你会怎么办? 或许,你会选择逃避,找了个避风的港湾; 或许,你会选择哭泣,用泪水清洗伤心欲绝的心灵; 或许,你会选择求救,寻求可以依*的独木舟,抑或只是一根树枝; …… 傅雷曾长叹:不经历磨难的逃避是轻佻的。哭泣之后你又将如何?求助?也许会有,也许不会! 我们能做的,就是拍拍胸脯,坦然地面对! 曾记否?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主人公——老人桑提亚哥,面对着猛勇的恶鱼,硬是拖着疲惫的身体与之进行不懈的抗争,整整八十一天!他胜了,胜得坦荡!他像一面旌旗,立在海岸上,面对着浩瀚的大海和汹涌的波涛,无语,只是挺着胸脯,以撼人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 “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强而有力的音符从桑提亚哥的嘴里,不,是从心里涌出。他虽是虚构的人物,但他的精神却是真实的,他的精神是活的,震撼人心的! 桑提亚哥,一位沧桑的老人,以他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他的誓言:一个人可以被战胜,却不可以被打败!小说中的老人犹如此,我们呢?我们现实的人呢? 生活就像一条溪流,有过平淌,也会有激进,更会有阻遇。生活如同大海,有风平浪静,也会有海浪,更会有海啸!我们不能奢求生活的一帆风顺,毕竟,那样太不现实了。现实的我们何必苦苦追求不现实的东西呢? 挫折来临时,我们不要害怕! 记得一句话:“当死神露出他的尖牙对我笑时,我能做的就是报以一笑!”很欣赏作者的风度,也想学着吟一句:当挫折一步步*近时,我们能做的是操起自信的矛和坚强的盾,勇敢迎上去! 是的,自信和坚强是战胜挫折的有力法宝,怯弱和退缩只能助长挫折的气焰。试想,一个人还没有与挫折交锋就已发抖,又怎么能战胜挫折呢? 当生活遇到挫折,有桑提亚哥的精神扶持你,你还会选择退缩、逃避吗?相信你不会! 当生活遭遇挫折,不要哭泣,操起自信和坚强的心灵武器,迎上去,迎上去,迎上去…… 身后的桑提亚哥老人笑了…… 面前的困难挫折恶魔怕了…… 【亮点透视】 “当生活遭遇挫折时,你会如何?”本文用疑问句的形式开篇,让读者陷入了深思之中。接着作者又旁征博引地列举了海明威小说中的人物——老人桑提亚哥,生活中遭遇挫折苦难时的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最后以挺着胸脯的气魄迎着海风猎猎作响。接着又用了其他一些材料来充分阐明面对生活挫折时的态度,让读者为之欢呼。结尾深化主旨,催人奋进。 例文3: 到底是相信自己还是别人呢 河北一考生 秋风萧瑟,北雁南飞,群群大雁执著地向着它们心中的圣土——南方飞去。 点点驼铃,驼队有条不紊地穿行在大漠中,向着目的地进发。 泉水叮咚,丝丝泉水正唱着欢快地歌,向前快乐地奔跑。 大自然万物生灵也好,没有生命的物体也好,无不遵循着它们自己心中最完美的、最正确的路去走,无疑它们是美好的、幸福的,但是作为充满智慧的我们究竟应如何去做呢?是像它们一样,固守自己心中的判断,还是对别人给你的意见书一概听取,轻视自己的主见呢?我觉得自信为主,听信意见为辅,这才是人成功的一个要诀。 自古以来,大凡有所作为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充满自信的。法拉第发现了光是电磁波,试想当时他如果听信当时的权威而放弃自己的理论,那么这项伟大的发现恐怕就不复存在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若不是对此深信不疑,怎么会有之后的太阳系、银河系等等一系列重大发现。海森堡的量子力学,如果不是它有充满的自信支持它,恐怕早就被牛顿的经典力学的支持者推翻了。所以,人类首先有自信,相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别人无法达到的成就。 当然,这里所说的自信,也是有条件的,是对自己有充分把握的情况下,而具备的一种必然,而不是所谓的盲目自满,对自己所作所为一概肯定,自以为是等等。如果这样,等待你的是只有失败。那你可能要问,如何才能避免它呢?这就是别人的意见。 自古就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人在对自己不甚了解时,只有虚心听取,采纳别人的意见,才能使自己摆脱失败的泥潭,这样的事例数不胜数。唐太宗虚心听取魏征的“诤言”,及时改正治国上的偏差,才有了日后的“贞观之治”。正是由于齐桓公不计前嫌,重用管仲,才成就了一代春秋五霸。正是由于邹忌的虚心纳谏,使齐王发出“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才有了所谓的“战胜于朝廷”。 所以,一个人,只有对自己所作所为有自信,不动摇,而对别人的对自己的劝诫能仔细分析,从中吸取营养,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路线,那么成功离他就不远了。推而广之,我国的四化建设正是这样,坚持党的方针、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不动摇,完整信访制度,人大代表的上访等等,听取基层意见,相信成功迟早会来的。 同学们,先坚持好你的路,不动摇,同时别忘了听取意见,及时修正,相信你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亮点透视】 文章开头题引得当,自然引起下文对自信与听取别人意见的论证。作者思路开阔以法拉第发现电磁波、哥白尼的“日心说”、唐太宗的“贞观之治”、齐桓公的“战胜于朝廷”,以及我国的四化建设等等为依据,材料丰富,说服力强,又具有时代特色,末段具有鼓舞性。 例文4: 风雨任平生 福建一考生 他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无阻,“风雨任平生”的一生。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 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无论他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响彻在那里的人们的心坎上。他的“一蓑风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的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去面对身边的人,身边的事和物;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苏轼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苏轼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风雨任平生。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这是他被贬至天涯海角的海南所作的诗。他用荔枝的甜美洗去了官场的污垢。他宁愿一辈子做一个普通的岭南人,每天尝尽甜美的荔枝。你看,这是一个何等豁达的心情,官场的风雨,生活的风雨均无法阻挡他心灵的前行。他要让他的一生过得甜美、豁达。 《明月几时有》一词道尽了诗人在外想家想人的心境。“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然而他也没有因此悲伤叹息,对生活失去勇气,失去信心。他让天上的明月传达自己对远在千里之外的故人、家人的思念。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仅让他的风雨一生得到升华,而且抚慰了多少中国人思乡思人的心灵。这个时候,他把其豁达的心交给了饱怀思念之情的人们。他要告诉他们——生活的风雨摧不倒我们,我们同在。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苏轼,永垂不朽。 【亮点透视】 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一生风雨,一生坎坷,但他却拥有豁达的人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他的才情被世人所公认,他的人生为世人所传颂,文章材料丰富,但无堆砌之感,多而不乱,繁而不杂,有力地突出了中心,令人赞叹。文章阐述了一个深刻的哲理:“风雨任平生”,坦然地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你会迎来美丽而充实快乐的一生。 例文5: 包 容 北京一考生 山容万兽,海纳百川。人如果也有了山海一般包容环宇的胸怀,那么总是迎面刺来最为锋利的一把尖刀,听到的也只会是刀落于地的声音,为人不能不拥有一颗包容的心。 周郎年轻有为,正是羽扇纶巾、雄姿英发的大好光景,却吐血而亡正是缺少一颗包容的心啊!他与孔明几次斗智斗勇,均处于下风,于是周瑜恨得咬牙切齿,必要除孔明以后快。于是他连连下计,以求杀掉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却被孔明接连化险为夷。气量的狭窄,使周瑜失去了理智,招来了被三气之后吐血而亡的下场。周瑜至死仍大呼“既生瑜,何生亮”,也只能引得后人千古哀叹!气量的狭小断送了这位本应大有作为的英雄。 包容需要有气量,这样才能容下别人的才华,发现自己的不足。 马谡也是历史上出名的悲情人物。马谡自幼饱读兵法,自认为行军打仗不过尔尔。于是他带兵去守街亭,依样画葫芦,坚持在山上下寨,部将王平谏曰:“若魏兵四面围定,断汝水源,汝之奈何?不若依山下寨。”马谡哪里肯听“丞相平时用兵尚且问我,汝等休言”马谡不接受不同意见,以致兵败街亭,斩首示众。而汉高祖刘邦,每次征战都要召开军事会议,听取大将张良、韩信等人不同的意见,以拟订最佳方案。这也是刘邦能够战胜不可一世的项羽的一条重要方法。 由此可见,包容就要能够接受不同意见,以便不断完善和鞭策自己。 有了包容,即使是在最为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心灵的小船也会找到那温柔的避风港,人便沉静了下来;有了包容,即使是在充满荆棘的森林里,迷雾也会消散,出现希望的曙光,人便会找对前进的方向;有了包容,即使是在危机暗伏的沼泽中,也会有人搭桥救你,因为你包容了别人,同样也珍爱了自己! 为人需要一颗包容的心啊!有了她即便是仇人,我也会伸手帮你,有了她,你就会拥有了睿智、气量和不断完善自己的动力!让我们学会去包容吧,去爱别人也尊重自己。 【亮点透视】 本文最大的优点是作者善于分析事例。阐述事例时,能深入挖掘事例中体现话题的内容,周郎年少有为,前途无量,却因为缺乏包容的气度,葬送了生命,在叹惋周郎的同时,揭示了包容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性,更有说服力。马谡这个事例选择的也是较恰当,分析时能进口话题展开。刘邦的事例略显单薄,与前文的内容也不够对称。本文最大的不足就是视野不够开阔,若能打开思路,文章会更上一层楼。(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6: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甘肃一考生 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说:因为你有钱后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富人仔细体味着这句平淡无奇的话,百思不得其解。 其实,人往往是自私的。只是有的人私心特大,有的人私心较小而已。但这个世界是公平的,自私的人永远是不受欢迎的。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我们都是只有一只翅膀的天使,只有拥抱着才能飞翔,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人活一辈子,其实就是与他人沟通。要能够沟通,就必须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在许多人就如前面那个富人,一有些钱就目中无人,说话也变了味,这样的人浑身尽是铜臭味,他只愿交往比他富的人,完全忘记了“达者兼济天下”这句话,别人在他眼里都是穷光蛋,说话不客气,完全不考虑别人的感受,这样的人是要吃大亏的。 陈世美一心只想荣华富贵,他攀龙附凤,杀妻灭子,终究是人才两空,死在包大人铡刀之下。唐明皇宠信杨贵妃,不顾百姓劳顿,岭南快马送荔枝往长安,终究弄得众叛亲离,江山破碎。 而唐太宗则知道这个道理,他采纳魏征的“十思”而天下大治,百姓安居乐业,自然国泰民安,历史上才有贞观之治的美誉。 孟子进言齐威王,以“齐桓晋文之事”晓之以理,阐述了要体谅百姓,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则天下可运于掌上,民之归如水之下也。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凡事多为别人想想,世界将更加和平。想想那些医疗事故,那些残疾人,如果是你呢?想想那些被虐待的战俘,那些流离失所,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难民,如果你也在其中呢?想想那些被端上餐桌的猴头、熊掌,难道动物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这些太可怕了,可这却是一些人的所作所为,他们的行为将被人们唾弃,他们终有受到惩罚的那一天!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别人着想,别人也会为你着想,真诚才能换真心。生活中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一点,世界一定会更加和平,安宁,生活一定会过得更加和谐,充满快乐。 【亮点透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所不要的,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这是儒家的信条之一,以此作为文章的标题,略嫌“迂腐”,倒也无可厚非。 话题内容不正是“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吗? 何其相似乃尔!无论是拟题还是立论,这位考生都显示了比较丰富的文史知识。文中列举了孟子、齐威王、唐太宗、魏征、唐明皇、陈世美等历史人物的行迹,不仅充实了论点,而且使文章摇曳多姿,充满趣味性。不仅如此,作者还十分关注生活和时事。文中如“医疗事故”、“虐待战俘”、“难民问题”、“动物保护”等等这些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都被一一提及,体现出当代学子的广阔视野和强烈的人文情怀。 例文7: 那一缕不泯的自豪 辽宁一考生 自豪与杰出的关系是什么?大多数人会认为他们是一对亲如手足的兄弟,可是人们啊,只看到了他们按辔并进的形态,却没有留意二者背道而驰的情景。 难道只有“杰出”这个字眼,才配得上自豪吗? 昔日的非洲富豪小姐出门,要戴三十斤重的铁环,用蹒跚的步态,与大步流星奔波于烈日下的平民女子区分开来,听着旁人“啧啧”的艳羡,满足感油然而生。还有当今那些歌星、影星的骄傲,风云人物的自豪……这些自豪的错觉使文明躁动不安。然而,无数的悲情故事已经证实,一旦金钱的大厦轰然倒塌,荣誉的光环黯然失色,一切的一切全都荡然无存。所以,有谁会承认,当一个母亲看着自己蹒跚学步的孩子时,眼中的自豪会输于比尔?盖茨的母亲呢?我想是不会的。 用多数人的平凡凸显少数人的杰出,是现代社会公开的秘密。但是,平凡的人就不能拥有自豪吗?突然记起一个广告:小男孩沮丧地说,妈妈,我只是第二名。妈妈摸了摸他的头,说:宝宝,你在妈妈眼里永远都是第一。看过这个广告,心里顿时有一种莫名的感动。是啊,不是第一又怎样呢?只要我们尽了力,平凡的第二同样值得自豪。你曾因自己的平凡而自卑过吗?但一个挖土豆的农民,与一位伟大的总统,带给母亲的难道不是同样的自豪吗? 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昔日王昭君走上金銮大殿时,面对几十双居高临下的目光,她暗暗地告诉自己:满朝文武皆向我望/别紧张,休张狂/我要缓缓地走/款款地行/怕什么/皇帝不也要百姓来供养!对此,我不得不从心里敬佩昭君的豪气与胆识,这是平民的尊严,这是平凡的自豪啊!昭君昂首上殿的那一刻,注定一朵曼陀萝花灿然开放了。只是一朵普通的花,并非金雕银塑,可它的光芒,却足以使所有金银黯然失色。 平凡的我,奔向了平凡的你;平凡的他,结识了平凡的她。平凡的万物,组成了这个平凡的世界。面对浩浩苍穹,茫茫宇宙,又有什么不是平凡的呢?让平凡的我们振起双臂,为平凡喝彩,为平凡而自豪吧!因为这平凡里,正孕育着永恒的美丽。 【亮点透视】 这是一篇材料丰富、文采飞扬的考场佳作。文章主旨鲜明,思路开阔。由非洲富豪小姐的炫耀富贵到现代风云人物的骄傲自豪,由广告镜头的切入到对昭君上殿的援引,层层铺展,开阖有度。作者思维活跃,知识广博,所引材料对比鲜明,有力地彰显了自己的观点。 文章笔泻才情,语言晓畅,句式灵活,尤其是问句的运用,有效地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大量富含哲理的佳句,更为全篇锦上添花。 例文8: 思维,请守住幸福 海南一考生 一支笔,刚画完前唐的雁落平沙,又滴淌着晚清的紫廖渔歌…… 一杆桅,刚降下暮春的轻烟残月,又升起了霜秋的白荻劲风…… 岁月在轮回,人生在飘逝,我们驾一叶扁舟于江渚之上,寻觅所谓的幸福。 茫茫中华史,从未忘记幸福的存在。有过去、有现在,还有未来。刘邦是幸福的,因为他胜利了;武则天是幸福的,因为她执政了;杨国忠是幸福的,因为他有权了。然而,项羽是痛苦的,因为他失去了;李氏宗族是痛苦的,因为它遭弃了;李白是痛苦的,因为朝野乱了,于是,时间在追问历史:“何为幸福?”我追着时间在后现代的荒原上呐喊:“幸福在于自己的心!” 世界万象,无所不有。幸福,只有用心而且懂得去接受的人才能幸福。有些事,就像哈哈镜与玉面镜的结合,从这面看,很好看,另一面,丑死了。给一个选择的机会,你是选好看的一面还是丑的一面?幸福在于自己的把握,或者,你对着丑的一面时万般痛苦,忘记了翻过来,于是,幸福与你只是一镜之隔,却隔若汪洋。有些人注定是幸福的,因为他们看这样的镜子会翻看不同的一面,于是,幸福属于了他们。 贝多芬就是一位懂得看镜子的人。当有人问他:是否为失聪而痛苦,他说:“没有,我很幸福!因为我仅仅失去六分之一!”除了耳,我还有眼、鼻、嘴、手、脚。六分之一,这就是贝多芬幸福的概念。 幸福,只是“塞翁失马”,要懂“焉知非福”的道理。 求幸福,就要有阿Q的精神。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极具讽刺意义的人。然而,今天的我们,为求幸福,把阿Q作为一种榜样。原来,阿Q也是幸福的。 面对已知的死亡,我们是恐惧,还是坦然?尼克松在知晓自己得癌症以后,他对死的定义是:酒吧打烂时我就离开!这也是一个“阿Q”,一个美国版“阿Q”。所以,在余留的生命中,他依然很幸福。 幸福,不能定义,幸福与快乐就是一种思维方式。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 千年的余辉摇曳那些花季,飘落那些雨季。我们不妨把或深或浅的记忆放进日记,把或多或少的往事交给岁月。选择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不再因外界的风声鹤唳而瑟瑟发抖,不再因世间的荣辱得失而锱铢必较,不再因生命的瞬忽飘逝而惆怅莫名——人生因此快乐、因此幸福! 【亮点透视】 文章以典型而丰富的事例,论证了因思维方式的不同决定了人们对事物的不同看法,指出幸与不幸皆之于心。观点十分鲜明,而“选择了正确的思维方式,你就选择了幸福快乐”的结论响亮地呼应了“幸福在于自己的心!”的观点。全文语言简洁,思维缜密,思辨力强是本文的亮点。 例文9: 作家们的故事 海南一考生 微寒的春夜或萧瑟的冬晨,岑(沉)寂的雨夜或喧闹的街头,宁静地独处或结伴同游。常常不经意间便想起了他们,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的存在。“采菊东篱下”的陶渊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李白;“僵卧孤村不自哀”的陆放翁;“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还有地球那一边,《荒野的呼唤》中的杰克?伦敦,《老人与海》中的海明威,“自由旗帜”下的拜伦和普希金。真的,我是那样清晰地感受到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他们所拥有的快乐和幸福,我甚至可以看到他们顺着他们的思维走向了不同的宿命。 然而,在我心中刻痕最深的便是那一位流浪的女作家,她叫三毛,或许,到过撒哈拉沙漠的中国人有很多很多,她不是第一位,也不会是最后一位,但绝对是最特殊的一位。 没有人能告诉我,撒哈拉沙漠的美在哪里,烈日炎炎下滚烫的沙丘是美吗?寂静的夜晚一望无际的孤独的荒原算美吗?肤色黝黑,讲着一口我们听不懂的语言的土著居民算美吗?一直以来,没有人能告诉我许许多多问题的答案。 后来啊!我走进了三毛,因为我惊诧于她生存的勇气,我惊诧于她能快乐而幸福地生活在那一片不毛之地上,甚至留恋忘返!就这样我跟随着她的足迹走到了那一块奇异的土地上。 哦!我看到了…… 烈日炎炎下滚烫的沙丘中,傲然地屹立着一棵棵仙人掌,向我展示着生命不屈的美。 寂静的夜晚一望无际的荒原顶上,有一望无际的星空,在繁星满天的夜晚,我知道了什么叫做幸福,那种感受着大自然伟大的幸福。 肤色黝黑,热烈的土著居民会在夜晚来临的时候,围着火堆跳起快乐的皮鼓舞。在异国的歌声中,我领略了一种从没有过的快乐! 顺着三毛的足迹,我领悟了一个道理:换一种思维方式,我们将有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和幸福。 三毛或许并不知道,太平洋彼岸一位号称“美利坚硬汉”的作家笔下有这么一位桑(圣)地亚哥老人,在捕鱼过程中,历尽千难万苦,终于捕到了一条大鱼,却在归航的时候遭到鲨鱼的围攻,他一人单身拼搏,直到大鱼被吃得一干二净,他才放弃拼搏。 当这个《老人与海》的故事传遍全球时,有人讴歌那位老人的伟大,有人赞扬那位老人的不屈,有人称颂那位老人的坚强。但我想,正因为他在拼搏中感受到了幸福和快乐,一种别人诧异的在搏斗中体现他并没有老去的幸福和快乐,他才会有后来的伟大、不屈、坚强。 生活其实真的很简单,不要认为每天都是那么的平凡和相似,换一种思维,我们就会感悟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 生活本身并不平静,有失意(的)雨,沮丧的云,忧伤的霞,恼人的风。换一种思维,我们就会感到生活的幸福和快乐,我们才会在幸福和快乐中信心百倍地面对明天! 【亮点透视】 文章用作家们多姿多彩的故事,对幸福的丰富内涵进行了淋漓尽致的诠释。文末以点睛之笔揭示主题:思维的方式决定幸福与否非常切题。 文章展示了考生良好的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语言优美,书写工整,卷面赏心悦目。材料丰富典型,详略有致,叙议结合,文采涌动,是本文突出的特征。 例文10: 西安与南京——山与水的对话 江苏一考生 西安与南京,长安与金陵,十二朝古都与六朝古都,一西一东,驻立在淮水两岸,长江默默,秦岭无言,无声地讲述逝者如斯的历史。 西安,脚踏渭水,背*秦岭。连绵不断的山峰给了五千多年的中国厚实的依*。黄帝、汉武帝、武则天……一个个震烁古今的人物,不约而同地挤在秦岭脚下,更有那千古一帝秦始皇。黄色的土壤,玄色的山峰,那是一种来自土地最原始的坚实,一种亘古不变的沉静。 南京,长江南岸的明珠,是苏浙那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给了明珠最灵动的光泽。抬眼望,“秦淮水榭花开早”,回头瞧,“红杏褪尽,绿水人家绕”。那里的“六朝旧事如流水”,那里的“夜船吹笛雨潇潇”。南京用那上天赋予的水,勾勒出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好江南”。 秦岭说:“世事白云苍狗,沧海亦会成桑田。看那盛唐之时,谪仙借大块之文章,为长安涂抹出盛世风华。波斯的宝石,映得我五光十色;天竺的经文,照得我光芒熠熠;更有洛阳的牡丹,衬得我是千娇百媚。谁说大山就没有绚丽多姿的青春?” 长江颔首道:“秦兄言之有理。想当年,当中原的文明已繁荣之时,荆楚大地还未褪尽野蛮的外衣,仍是一片荒原。哪里有如今的灵动飘逸?金陵之地,怕仍是一座荒城吧!那时的我,仍只是日夜没心没肺地流淌,许是在孕育着惊天巨变的暗流吧!” 秦岭续道:“江弟!你我都曾有过不一般的性格,可后人为何要为我们的性格贴上标签呢?说什么‘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如果我只能是沉稳无言,江弟怕只能是美丽洒脱。” 长江回答道:“正因为世人的标签,使得南京灵动有余,而沉稳不足。倒是缺乏你那种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精神,看那繁华似云烟的六朝啊,想来着实心痛。” 秦岭说:“我也正有同感。现今的西部大开发确实需要那种不拘泥俗规、勇往直前的精神。” 长江欣然道:“那我和你,南京与西安,肩负着中国的历史与未来,应该携起手来,取长补短,让水不仅灵动,而且坚韧,让山不仅沉稳,而且性灵。” 西安无言,南京无言,一个背*秦岭,一个脚踏长江,却一起面朝大海,霎时春暖花开。 【亮点透视】 此文妙在扣合题意而又能充分激活自己的诸多文化积淀,因此文章就显得充实而又灵动;哲理与诗情,历史与现实、未来,都融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脱离了泛泛而论的虚浮和正反统一的俗套。应当注意的是,文章中所引用的诸多史事与诗词,都是为作者所驱使,而非作为文章之装饰。因此,显示了作者以一种堪称宏大的气魄来从“战略”上思考问题的能力。结尾“化用”海子的名句,尤为贴切自然,并赋予了新的意蕴。这样的文章,若无丰厚的素养,是不可随便模仿的。 例文11: 包容 北京一考生 一朵紫罗兰被践踏,它却将芬芳留在那双脚上,这就是包容。 每个生命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每种生活都免不了苦难,但有人仍能够含葩敛翅晏然而处,这就是包容。 包容苦难,包容你所遭遇的伤害、折磨、痛苦,你就会感到生命道路的两旁,困难固然有,而更多的是花香;荆棘固然在,而更多的是山风猎猎,是海浪沧沧。在不断的磨砺中成长,在风吹雨打的荷塘里守望自己的盛夏,这就是对包容的最好诠释。 让我们回到那段令人惊悸的中国知识分子精神伤害史中去,去看一看那些海洋天空一样广阔的心胸。沈从文请黄永玉“到这边来看荷花”;杨绛在斗室中精心布置,等待与钱钟书的重逢;汪曾祺在自然中品茶饮酒、寻找乐趣……这些看似优雅从容的舞步,有谁知道是旋转在难以愈合的心灵伤口的?他们承受了疯颠的历史对每一个清醒者在人格与人性上的践踏,他们包容了苦难的生命质地,包容了绝望的生存境遇。惟有如此,才能在颠倒的乾坤间仍然挺直脊梁,才不曾放弃生命的尊严,才能等到后来的天海澄清,千秋光明。 能够包容的生命,即使倒下也会面对太阳,能够包容的人,在降生、战斗、伤残乃至死亡中都会迸溅出钢花焰火。 伏尔泰蹲过巴士底狱,被流放过英伦三岛,挨过政敌的毒打,所有的一切,都未能摧毁这颗“欧洲的良心”,他依然以《哲学通言》召唤同道,以《百科全书》启迪民众。此时他包容的,已不仅仅是个人的苦难,他呼唤所有的人正视生命,从沉沦中崛起,从麻木中寻找希望。伏尔泰,将其不老松式的包容心态镌刻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 生活之中常有苦难,由于奋斗,由于不懈,也由于不断的仰望、攀援,生命才不至全然黯淡,不仅自己能如沧海巫山,熟视岁月如流,甚至也能唤起他人麻木的心智,背负起全人类的精神责任。这一切,都叫包容。 学会包容吧,它能使你在风暴中安稳如磐,不会被轻易击碎。 学会包容吧,也许你会为全人类留下一道耀眼的弧光。 包容,能使你在贝壳里找到海,在野花里看到天堂! 【亮点透视】 在文章中能够看见作者博览群书的身影,古今名著尽收眼底,中外文人了如指掌;在文章中更能看见作者孜孜不倦的思考,世事百态小中见大,天上人间纵横驰骋。在文章中能读出作者对话题的独到见解,更可喜的是,能读出作者强烈的时代责任感,本文似乎是作者从心底发出的心声。本文行文流畅,文采飞扬,视野开阔,耐人寻味,有较深厚的文学底蕴与较深刻的思想内涵,是一篇不多得的考场佳作 。(点评教师:北京八中 葛小峰) 例文12: 永远的葱郁 永远的中国 江苏一考生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寿”。冯友兰先生曾经说过,属于海洋性文明的希腊文明,亦即西方文明,如同灵动的水,如同灵动的智者,追求变革,而属于大陆性文明的中国文明,却是一位长寿的“仁者”,是一座沉稳的大山,尊重传统,对“变”有天生的审慎。 的确,中华文明给人的印象的确如同一座大山,丰富、沉稳。但我认为,这种沉稳 的背后是一种柔韧的弹性,是一种以最稳健的方式更新自己的能力。中华文明是山,但却是一座能在四季中更新自己,在风雨中永葆生机的山,真正的中国人,既是仁者,也是智者。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多年来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一大特点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而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阔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是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的。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他不但极其诗意地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受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无声而自然的过程,他心目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 的确,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当中,中国文明曾经趋于保守与自闭。当西方探险者乘风破浪,开辟新时代时,中国人还无虑地生活在自己季季葱郁的“山林”中。但,正是这在稳健中求发展,在更新与生长中永葆特性的“山”的品质,使中国人在经历时代震荡后选择了有中国特色的稳定发展的道路,沧海桑田,古埃及的文明已凝固成阳光下无言的石柱,古印度的史迹早成为地底尘封绝缘的神秘印记,中国,这座沉稳的大山,却又一次给世界带来了喷涌而出的生机与绿意。我想,孔子不会惊讶,因为今日的中国仍是那座山,土底的沉淀仍是千年传统的精华,林间的长啸仍是当初的潇洒。中国是稳健中发展的仁者。山林间生命代代更迭,真正不变的,是生机,是百折不回呈现出绿色的能力。这,才是最大的智慧。寿哉,仁者! 【亮点透视】 面对颇富哲理的作文题,小作者相当沉稳而又胸有成竹地选择了规范议论文的形式,颇有“我自岿然不动”的气度。 作者十分自信地确立了“中华文明”这个大主题,而且清醒地舍弃常规战术:拉长阵线,将“文明”的内涵作横向的铺展。作者机智地选择了最典型的事例,使得“文明”这个很大的、很抽象的、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有所附丽,议论时显得举重若轻。尤其是对中国文化母文化的创始人孔子的分析颇为精准,很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对东西方文明的比较也显示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辩证的眼光。 这是一篇内涵丰富厚重、风格笃实大气的难得的佳作。 例文13: 闲读山水 江苏一考生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 仁者爱山,智者乐水。 山篇 山,绵延绵亘;山,险峻挺拔;山,有巍巍昆仑;山,有喜马拉雅…… 山,巍峨磅礴,让人想起五岳;山,新奇秀丽,令人忆起峨眉…… 山,犹如令万人敬仰的圣哲,沉稳是他的天性,静立,诠释着生命的伟岸,生命的博大,生命的肃穆,生命的庄严…… 山,好似让众人拥戴的伟人,仁厚是他的本色,静立,献出了唐古拉山的皑皑白雪,献出了黄山的温泉、云海、迎客松…… 山,相信沉默是金,他无语、无怨、无悔、无去、无从。然而冥冥之中,却永不停息地为世人演绎着动人的神话,最美的风景。 仁者爱山。 水篇 老子有云:“上善若水。” 孔子有云:“逝者如斯。” 李白有诗:“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煜有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水为智者所道,所赞、所感…… 水灵动,贾宝玉说过:“女儿似水。” 水尚智,九曲十八弯同样汇入了奔腾的大海,得到了美好的归宿。百弯而不折,这并非懦弱,而是审时度势之举,水明智地选择了另一条涌向成功的人生之路。见识了两汉之雄钟巨鼎,见识了北宋之游船画舫,见识了晚清之断壁残亘…… 水守着自己的气节,因为她灵动,灵动是她生机之泉源。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汨罗的水包含了屈子的嗟叹与绝望;“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洞庭的水包含了“左拾遗”忧国忧民的泪滴。 水守着自己的大度,因为她灵动,灵动是她蕴藉之根本。 智者乐水。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溪。”“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山,沉稳、敦厚;水,灵动、聪慧。 山与水性格的互补造就了世间生命的美丽。 【亮点透视】 山水在每个人心中都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而本文的作者用丰富多彩、鲜活灵动的材料把山水都描绘得灵动起来。文章如行云流水,展现出一片壮美的山水。在丰富的材料中展现作者的才情,在自然流畅、清丽飘逸的文笔之中流露出飞扬的文采。文章美轮美奂,结尾余味悠长,掀起心灵的波澜。 例文14: 给“从谏如流”上把锁 山东一考生 “从谏如流”常被用来形容能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古语云;“古之贤君,其从谏也,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由此可见,古人对此是非常推崇的。波兰的谚语也说:“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至此,我们是否可以下个结论:从谏如流,多多益善,听从一切人的谏议? 否也,我认为。因为塞纳克说:“相信—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但丁也斩钉截铁地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既然这么多的古训,名人的说法都莫衷一是,所以我认为:最好给“从谏如流”上把锁。这不仅符合唯物主义的要辩证地看问题的理论,同时,业已被许许多多的事例所证明。 商纣王自高自大。—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无奈客死他乡;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从谏如流”势在必行。 但另一方面,“从谏如流”并不等同于”亦步亦趋”,我们应有所取舍,去粗存精,舍害存益,否则。必将适得其反,未受其益,先受其害。孟尝君有好士之名,府下食客三千,可谓极矣,可王安石却给他一个“鸡鸣狗盗之雄”的称号,何也?就是因为他不加取舍,逢言便听,以致自己没有了主见。“邯郸学步”的寓言虽与从谏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可它却昭示着一个道理:外来的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虽然抱着一个美好的愿望,也只能收获一个痛苦的果实。 因此,我们既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别人。不一味地“闭门造车”,也不傻乎乎地人云亦云,而解决此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一把锁:当需要的时候,这把锁要自动打开,敞开“从谏”的大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呢,它又应该及时地锁上,把外来的干扰拒之门外。 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我们应有一定的鉴别力,而那思想上的独立和兼容,才是我们作为人的根本基石。作为万物之长的人类,我们应该骄傲,我们是最高级的,但我们应随时警惕走向极端——相信一切和怀疑一切。相反。我们应学会于相信中存怀疑,于怀疑中寻找信任。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那把锁。 鉴于此,不妨修正一下但丁的名句来表达我内心的想法: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来纠正我们的错误! 【亮点透视】 文章材料丰富多彩,从古至今,由中至外,中间恰如其分地插入事例和至理名言。任务纷纷出场,让文章颇具可读性和说服力。给“从谏如流”上把锁,是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而结尾改用但丁的名言更见作者视觉的独特和个性化。 例文15: 坚定的心,灵空的耳 山东一考生 汉末,群雄逐鹿,英豪四起。曹操北踞中原,虎视江南,修书一封与孙权曰“与将军会猎于吴。”吴国朝野顿时人心惶惶,有人主战,有人主降,莫衷一是。吴主孙权主战,然张绍等一干人竭力劝孙权降曹。到底是何去何从,关键时刻孙仲谋拔下佩剑,砍下案头一角,斩钉截铁地说:“孤意已决。再有言降者,如斯!”于是便有了赤壁一战的辉煌;于是曹军“樯橹灰飞烟灭”,败走华容。 为何吴国能在群雄中占得三足鼎立之一席,成就霸业?孙权对自己的信念的坚持自是不言而喻!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个“我意已决”的回答。 当断即断,相信自己,不盲从,不轻信,这是一种存在于所有伟人身上的品质。就如同一棵青松,风雨中,它不像矮草那样趋从风向;下雪时,它亦不会轻易地被雪压折了枝头。要想成为自己生命之船上的舵手,我们必须锻炼出这种品质。 然而,坚持自己,并非意味着否定别人所有的声音。独断专行,那是独裁者的专利;我行我素,那是自负的人的德行。上帝之所以给人两只耳朵,就是教人去聆听周围的声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常听取别人的意见,你的思维会变得更开阔,然而有人说:“世界上的话,有一半是真的,另一半是假的。知道哪一半是真话的人才是聪明人。”随随便便,不假思索地采纳意见就如同吃东西时不先将它洗净一样。要采纳别人的意见。耳朵就要“灵空”一些。唐太宗采忠言,所以有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纳谄语,酿成了“安史之乱”。听不同的声音,竟能形成如此之大的反差,真可作为世人的警钟。 倘使我们立志要做自己命运的主宰,我们必先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就像一座熔炉一样,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炼出剔透的金刚。就像空气对阳光有选择一样,我们也要用大智慧的头脑去聆听世界,让诤言、箴言如夜半清钟一样让我们警醒;让*言、妄语远离我们,就像杂草用锄头刨去那样。 做一个明智、智慧的人——“我意已决”! 【亮点透视】 文章巧用赤壁之战中孙权坚定信念、相信自己这一例子引出了话题。首先关键时刻要相信自己“当断即断,不盲从,不轻信”。接着作者辨证分析,宕开一笔,举了唐太宗的例子,论述了我们对待别人的声音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文章所引材料丰富。“坚定的心,空灵的耳”,标题形式新颖,又暗合文题,起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例文16: 最宽广的孤独 山东一考生 都说海是最宽广的,最孤独的。它是上帝为人类流的泪水。 海 带着蔚蓝的心情,在蔚蓝的海里,感受无限的包容。纳百川的海将它们揉和,无论在陆上曾经多么澎湃的江河,海都以平和的心接受,接受江河激情的力量,拥起海浪。但海不允许一丝浮躁和不羁。海就是这样——人们给予的,不全要,它留下该留的,成就了伟大的孤独。 没有什么可以让海失去理智,海总是静谧的,波澜不惊。珍珠闪烁的沙滩上跳跃着的几块黑礁石,是海思考时跳动的眉毛。 海螺 海螺的壳总是盘旋着尖尖地指向天空。即便圆润也不会柔和。 在布满沙粒和礁石的海底,海螺缓慢地移动着,每当遇到海流时,它都把自己封在厚实又沉重的壳里,哪怕海流带给它的是幸福。它害怕受伤害,所以它拒绝了一切。它不知道,它拒绝的一切里,只有1%是伤害,而99%是幸福。 这盲目的自闭使海螺在海里卑微。 螺不可能像海那样永生,它终会死去。它死去,但壳依然存在,里面留不住海浪,能留住的只有海浪声。 海岸线 海岸线既被海选择,又被海拒绝。 沙子是一颗一颗的,它们没有办法成为一体。海岸线或平直,或曲折,都是海水的塑造。 海岸线沉默着,接受水的切割,任意改变自己。诗人们的叹息留在海岸上,印证着海岸线的怯懦。 迷人的海岸线最可悲的是:它永远都不知道自己下一秒钟的样子。 海的宽广,螺的自闭,海岸线的怯懦,无法同时赢得上帝的眷顾。自信而睿智的海成了世人敬仰和赞叹的对象,封闭自己的螺只能生活在别人的脚下,而怯懦盲从的海岸线,终究只能当做人们可怜和叹息的对象了。 【亮点透视】 大海是许多人最爱的广阔而美丽的风景,它能给人以开阔视野、涤荡心灵之感。而作者在开篇却说“海是最宽广的,最孤独的,它是上帝为人类流的泪水”让人为之一惊。确实,在人们的心目中最快广、最开阔,最雄壮、最美丽的大海有谁知道它有着宽广的孤独呢?作者用五彩斑斓的海螺和美丽迷人的海岸线来衬托海的宽广,海的自信和睿智。材料丰富,内容充实,读来的确是美的享受,又收获了一种哲理。 例文17: 请忙一些吧 上海一考生 《红楼梦》中,探春起了雅兴要创诗社,于是大伙都寻思着要各起个别号,而宝钗给宝玉琢磨出这么个号来——“富贵闲人”。 不错,做个富贵闲人是很快乐的,可是如果没有凤姐在那头操持家务,忙得七荤八素的,贾家岂不是要破败得更快?到那时,宝玉不忙着去做一个“禄蠹”便是万幸了,哪儿还闲得了? 可见,忙是闲的前提,正如生产是消费的前提。假如你想过上悠闲的生活,就必须先忙才行! 在民族处于危难之际,你要忙。 农民应当忙着种田,生产粮食;军人应当忙着战斗,打击敌人;文人应当忙着以笔为枪,扫灭文坛上的反动势力。近来竟有些人,贬抑起鲁迅来,而提倡林语堂、周作人的闲适幽默,我大以为不可。当是时也,日军大兵南下,国军一溃千里,正是民族存亡之时而志士为国效力之秋也。林、周等人不知为国事而忙,反倒以闲自居,实为可耻。须知你今日不忙,他时沦为亡国奴,又如何闲适得起来?与之形成对比的是,鲁迅把别人用来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利用起来,废寝忘食地忙着写文章。 是的,我们有今日的生活,完全是当年像鲁迅这样的志士仁人忙出来的。如果那时都是些林、周之类的闲人,则后果必然难以想象。 也许有人会说,如今天下太平了,是否可以不那么忙了?我不同意。欧阳修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如果有了面前这一点成绩我们便松懈了,自以为“殽函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那最后要忙就来不及了。 但我想补充一点:忙是生活的手段,而非生活的目的。忙不可过分,忙不代表放弃一切闲暇。在某些大城市——如日本东京,人们没日没夜地干,据统计,每人每天平均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包括下班后),是否就说明其生活水平就一定能提高呢?恐怕未必。在那儿,忧郁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很高,所以,忙也必须适度。 请忙一些吧!做个“富贵闲人”是快活的,可若一个个都是闲人,没人来忙着工作,怎么行呢?总之,危难之时,一定要忙;太平岁月,也断不可懈怠、放松。在不过度的情况下,还是该多忙一些,不是吗? 【亮点透视】 本文以宝钗给宝玉所起的“富贵闲人”作为引子,由凤姐的忙,引出本文的主旨,可谓起笔不凡;加上论证中引述鲁迅、林语堂、周作人等材料,反映出作者知识面之广。 文章思路清晰。先用比较的方法,阐述民族危亡时,仁人志士要忙;接着深入一层,提出“天下太平了是否要忙”的问题。作者的可贵之处还在于能注意观点的辩证性。在强调“要忙”的一面后,又给出“要忙得适度”的告诫。而文末的小结,完整了结构,展示出作者行文技巧的成熟。 文章在引用林、周的材料上略有小疵,虽瑕不掩瑜,但积累材料、运用材料的准确性还是应注意的。 例文18: 做自信的聆听者 河南一考生 十八九岁的我们总是强调独立,独立,往往置父母的忠言于不顾,以特立独行来显示独立,以固执己见来彰显自信。殊不知,我们只是一艘刚下水的巨轮,明天固然要由我们载起远航,然而航线大部分已确定,盲目的自信,无知的横冲直撞,结果就是触礁。所以,还是做一个自信的聆听者吧!那样可能走得更远。 每当听到《男儿当自强》这首歌时,总是血脉乍张,她总会激起我奋进的勇气。有人说自信者自强,我想这是有道理的。如果一个人对别人的意见唯唯诺诺,对自己的立场首鼠两端,他是一定无法自强的。 想我中国女排,历史上何等辉煌,五连冠的佳绩至今无人能比,然后却归于沉寂,这一沉就是十七年。而今天,当我中国女排登上世界之巅,唯一的感触只有一句话:自信者自强。因为老一辈的辉煌,新上来的女排姑娘若履薄冰,全国十几亿人注视的目光使她们生怕自己在场上有半点疏漏。结果呢?越是怕越是多,我们多次输在自己,而非输在别人的技术,因为我们一点都不差。而这次,女排精神的回归,就是敢打敢拼、自信自强精神的回归,就是世界第一的回归。 然而大多时候我们还是盲目自信的,以为年轻,我们朝气蓬勃,勇于进取。因为我们无知无畏,易受挫折。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们并非世界的中心,别人的话可能会救你于悬崖边上。达芬奇说过,应当耐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 《失街亭》这个典故大家都已耳熟能详了,我在这里就不再骜述了。从中可以清醒地看出不善聆听的后果,几次机会都被马稷一一放过,最后导致街亭失守,若能听取只言片语,何至于落得个身手并处,导致蜀国元气大伤呢? 若仅仅落到对次事的感慨还不算完,闭目塞听,有些是至死不悟的,更有一些是死要面子,自欺欺人的。有时别人的条分缕析已把利害分析得一清二楚,而他却为了一点残存的面子,拒不采纳,这样的人才是最可悲的。 做一个自信的聆听者吧!因为自信,我们这艘巨轮马力十足,勇往无前。因为聆听,我们不时地改变航线,直指目标,直指胜利的彼岸。做自信的聆听者,做自己的导航员。 【亮点透视】 作者喻十八九岁的少年为刚下水的巨轮;喻盲目自信为巨轮的横冲直闯;喻失败为触礁,意象生动形象。文中既有《男儿当自强》这激荡人心的歌谣,又有中国女排昨日辉煌与今日灿烂的描述,还有《失街亭》典故的引用,内容充实,材料丰富。更可贵之处在于作者联系实际,从自身出发述说聆听的作用,使文章显得鲜活,有生机。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