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诊断:如何消弭主题“贫血”状态2007-8-13 17:10:00 阅读 参与讨论()

我们之所以一再强调主题的坚挺、茁壮,实在是我们没有办法规避“从来文章意为先”的宿命。文章是要让人看的。文章品相的高下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题的不凡与一般。因为每一个读者的心理期求是一致的,那就是希望从文章中读到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与见解。而写作的现实情况是,某一个独到的见解往往会在我们的大脑中灵光乍现,当我们捕捉到它,并将它纳入到写作的进程中时,我们渐渐会发现它的“桀骜不驯”。因为那些需要我们装填的材料和用来证说的词句并不“俯首帖耳”,听从我们的“差遣”。写着写着我们渐渐有了力不从心的感觉。不是这里壅阻,就是那里塌陷;不是这里虚弱,就是那里僵硬;不是这里干瘪,就是那里枯索;总之写出的文章,一副病蔫蔫的憔悴模样,让人感觉徒有一腔“抱负”(好主题),却难以“实现”(主题只是一副空架子)。究问起来,原因有多种。但有一点确信无疑,那就是没有让文章的每一个“纹理"(文理)密布着意旨的“魂"香。有基于此,在行文的过程中,玩味每一个字句、每一个材料的“成色”与“质地”,使之透逸着话题所要传达的旨意芬芳,满溢着对话题本意的至切浓香,那么文章之“身”就会因主题的饱壮而健朗、俊爽,浑“身”上下洋溢着不凡的气质,从而给读者产生一种“养眼”的滋润与光泽。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你试过穿针引线吗?如果不熟练,你肯定会注意到,你把线头紧紧捏住,然后凑近针眼,你的手会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线一下就穿歪了。想把液体灌入一个细颈瓶也会出现同样的结果。你的手本来拿得很稳,然后去贯彻你的意图,这时候,不知为什么,你的手却颤抖起来。在医学界,这种现象被称为“目的颤抖”。放松的技巧锻炼可以帮助人们放松过度的努力和减轻过度的“目的性”,克服在避免错误和失败时产生的过分谨慎。可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是十分必要的。请以“心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1、要多角度地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2、文体不限,可以记叙经历,发表议论,编述故事。3、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原版亮相
司马太公,当我们无路可走时败时
“故文王拘而演周易,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也。” (“司马太公”,出处何在?引文与原文有出入。)
——司马迁
生活似海,人生如潮。当我们遇到挫折与失败时我们会消极、沉沦,抑或以一种良好、健康的心态去面对它?
我想起了那早已消逝的古人……(势起得好。境界开阔,语势流转自然。)
永远的苏武
挥一挥羊鞭,他将锦帽貂裘扔进云霄深处;弄一支秃笔,矮纸斜行他镌刻出大汉最深刻的眷念;擎一支旌节,他怀抱汉匈和睦的夙望,奔走于茫茫大漠;扶一阵驼铃,他阔别歌舞升平的长安,游走于寒沙衰草;哀叹,当汉使谋反失败;惊诧,当苏武面对驱逐北海处变不惊。 (“永远”意境旷邈,形象直立。一组排比句,华丽大气。只是与“心境”似乎不怎么入切。)
逆风冷月,他与孤冢为伍;胡茄幽怨,他与羊群作伴。在面对这个突然打击时,他没有消沉,更不会绝望,他坚信自己终能回归祖同。于是,他以一副乐观的心情去面对每天的生活,每天,挥舞着羊鞭,在大漠黄沙中且行且歌,在寒沙衰草中渐行渐远。环境的恶劣,理想的受阻并未击溃他,于是他迎来了荣归故里的一天。( “没有消沉”、“不会绝望”,倒是实际,但是未必就能得出拥有“乐观的心情”的必然结论呀。)
消逝的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姬奈若何!”西楚霸王高吟着,冲向潮水般涌来的敌人。在面对失败时,他把原因归结于时运不济。在面对亭长前来相助时,他过分谨慎地拒绝。乌江的水滚滚东流,霸王别姬后自刎于乌江边。试想,如果项王以理智良好的心境去面对失败,或许历史就得改写。(是这时候“高吟着”吗?此“心境”何指也?)
迷惘的我们
司马太公曾告诉我们:“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以一种良好的心境去面对人生的失意,生活再苦闷,你会感到生活也会鸟语花香。以一种昂扬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种种不顺,最终会让你走向成功的彼岸。
当我无路可走时,我会想起司马太公……(司马迁这句话能这样理解吗?)
【作文诊断】
化用课文《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为题,品相不俗。顺着题目所给定的线索,那就是说,文章也就“埋伏”着这样的思路,即当我们在遭遇挫折、失意、乃至失败等“灰色”心境时,司马迁就会“站”出来,以他的思想或精神“感召”或“拯救”我们,使我们得到鼓舞和鞭策,从而走出困境,迎来心灵上的春光明媚。按照这样的思路延展,文章中两次出现的司马迁的话“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似乎成了全文的核心“部件”,即这句话是一切走出心境“败坏”的一剂“良方”。但是仔细审察一下司马迁的这句话,并无关于“心境”方面的含义,而是在说《周易》、《春秋》、《离骚》等书都是圣贤为了抒发内心的愤懑之情才写的。这样看来,题目所设置的“目标”并没有在文章中得到落实。再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例来看,如果说“苏武牧羊"的故事,多少可以往“心境”上*的话,那么,第二节关于项羽的事例,将项羽的失败归结为没有好“心境”,就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了。因为即便项羽拥有一个好“心境”,他也未必就能避免失败的命运。当然为文也不能太“老实”,戏说一下也无妨。不过这就要我们自己的“戏说”讨个好“说法”。最后一节,以“迷惘的我们”作为小标题,但是我们的“迷惘”显得很笼统。此时以司马迁的话来作证说,并匆匆以照应开头的一句话作结,更显得有些虎头蛇尾之嫌。这样看来,话题“心境”在文章中并没有得到很好的“铺展”与“求证”,致使文章立意粗疏、论说肤浅,话题所蕴涵的旨趣也就没有得到相应的“打开”与落实。因此,浚通司马迁那句话的“内涵”,使之尽力“贴*”话题的内蕴,再“斧正”文章中事例对话题的“服帖”,使“心境”所包蕴的两个“指向”(好与坏),能够在事例中得到妥善的“落实”,将是文章修改的关键所在。
【升格作文】
当我们无路可走时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人云,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然而惟有那些敢于“直面者”,才会以一种坚韧、刚强的心态去对待它,也就有可能像司马迁所列举的那些人物一样成就一番不同寻常的伟业。
苏武说,我“韧”
擎一杆旌节,胸纳汉匈和睦的襟怀,他阔别歌舞升平的长安;扶一串驼铃,奔走于茫茫大漠。当厄运遭逢时,他从容挥刃;面对随之而来的万般威胁利诱,他宁愿执一根羊鞭,置身蛮荒之地,也不屑锦帽貂裘加身。朔风冷月,他与孤独为伍;寒霜幽怨,他与苍穹作伴。面对艰难困厄,他点燃信念的火焰,温暖寒天彻地的漫漫长夜。茫茫沙海,邈邈飞雪,没有摧折他对大汉的忠诚。茹毛饮血,憔悴赢弱,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多少个寒星相拥的夜晚,他遥望南方,抚摩那杆象征大汉尊严的旄节,心中涌动着多少殷厚的思念。他也曾经经受过消沉的折磨,更无数次经受过绝望的煎熬,然而一想到自己身负的使命,他的心头就充满着光亮和温暖,“我要坚持!我要活下去!我要回到故乡去!我要不辱自己的使命!"就这样他挥舞着羊鞭,在大漠深处,日月轮回一十九载,终于迎来了回归故里的那一天。
项羽说,我“叹”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西楚霸王在四面楚歌的悲歌里昔日的气吞山河已经开始萎散。月弯弯地冷,泪凄凄地凉。在虞姬款款相拥的一瞥中,当年破釜沉舟的勇决与壮烈开始崩塌。一幕历史悲壮的大戏开始上演。那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项王内心开始摇晃。面对如决堤般涌来的汉军,那个迷信武力的霸王还在顽固地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在飞血崩溅的格杀中,在亭长意味深长的宽慰中,那个曾经叱咤风云的霸王仰天长叹,“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他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时运不济。乌江滚滚,悲情绵绵。后人在凭吊之时,也为项王扼腕唏嘘。设若项王以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心态去面对挫败,抛开“无颜见江东父老”的偏狭虚荣,重整旗鼓,再造山河,东山再起之势也并非就一点没有可能。想来那时的项王,若痛定思痛,卧薪尝胆,以一颗“平常心”来总结经验教训,一部二十五史岂不需要重新改写?
司马迁说,我“愤”
当我们重读《报任安书》时,充溢在字里行间的悲愤,给人一种走投无路的灼痛与煎心。是啊,在那个奇耻大辱加身的司马迁看来,一死了之已经不能解脱他深重的内心焦灼。在反反复复、叨叨絮絮的言说中,我们看到了他灵魂挣扎的劈啪与铿锵。是的,“人固有一死”,但是他要选择“重于泰山”的死法。就在这生死的意念较量中,他选择了“隐忍苟活”,为的是“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面对比死亡还沉重的心灵重荷,司马迁以一种超拔的精神境界为后人树立了一块丰碑。无论我们遭逢了怎样的人生苦难,无论我们经受了怎样的心灵浩劫,无论我们蒙受了怎样的精神摧残,我们都应该立定我们的内心,以一种深广宏达的心境去笑对人生。是的,人生十之八九皆难如意。但是当我们将深埋的苦难化为奋起的力量,我们就会获得一种空前的澄明境界。你就会聆听到内心深处的“鸟语花香",你就会贲张着灵魂的极致清芬,你就会高蹈着思想的优美姿影。以一种昂奋的心态去面对生活,面对种种不顺,“虽万被戮,岂有悔哉",那么还有什么能够摧毁我们的意志呢?
【点评】
在不改变原文基本框架的前提下,重点放在文章“肌理”的扒梳与用“料”的填充上。一是对原文意思表达缺漏与不周的地方进行“弥补”与“抹平”,使之更加切合主题“健全”的需要。比如第一节对苏武的刻画,原文对苏武遭受变故后被囚禁于大漠的心境用一个简单的“乐观”来笼括,显得肤浅不足信。通过深入对苏武面临的艰难困窘的内里剖析,呈现了他内心的“矛盾”纠结状态,从而有力地烘托了苏武身陷危难不改信念的“韧”性。二是对原文意旨“壅阻”甚至“背逆”的经脉进行疏浚,使主题俊朗、挺拔起来。比如第二节对项羽的描画,就显得非常草率。改文顺着项羽垓下被围的场景往后延展,顺势“粘贴”上项羽遭遇困境时内心的动荡,从而展示了一代英雄人物可能存在的另样人生图景,使“心境”的不同情态会产生迥异的人生际遇的主题得到了落实。三是将原文匆匆“急就”而形成的文意局促的局态,予以续接与展开。比如最后一节对司马迁的譬说,将只有一句的引说拓展开来,使司马迁所遭逢的不幸“事迹"裸露出来,以凸显司马迁在人生十字路口徘徊挣扎的心路历程,从而“伸张”了心境经过汰洗和砥砺后焕发出耀亮光芒的写作意图。同时也自然地与现实人生的“应当”完成了对接。这样原文主题虚弱委顿的症状消失了,一篇主题丰满圆润的文章也就直立在我们面前了。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7-8/3783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