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有人不知道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却晓得“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绝唱;也可能不记得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却常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来一抒思念之情。可以说,任何一篇能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必有值得反复推敲玩摩之佳句。作品得以流传千古,文中佳句更功不可没。当今学生作文取胜之法,一是题材新颖,再则语言奇秀,恰如其份的使用好点睛之笔,就如传说中的点金棒一样,可以点石成金,让你的文章由此生辉不少。
这里所说的点睛之笔,并非一定是古文中的骈句绝联,只要是能带挈全文主旨、点明内容中心的具有概括性、深化性的语言均可。它必须经过作者的推敲揣摩,能起到烘托、映衬或升华文章思想主题的作用。也就是说,文章的点睛之笔,应该是文章主旨的显现,是帮读者领会文章中心的捷径。 我辅导学生作文,比较多的注意了点睛之笔的作用。如苏运梅同学的《走出七月》(发表于《少年作文辅导》93年8期)一文,编辑的点评说:“文章中像‘智慧之门要用思索去打开,而不能用沮丧去哀求’这类的话,是完全可以当作警句名言来读的”;又如刘士宁同学的诗歌《日月星辰》(发表于原《中国初中生报》95年1月18日),最后一节:“愿君奔涌的血性,伴随着日月星辰;拥着自己不成熟的人生,拥有整个日月星辰!”则不能不说是血性男儿渴望奋进的呼声。以上之所谓警句呼声,便是文章诗赋的点睛之笔了。 作文的点睛之笔,可以是强有力的议论抒情,也可以是独到心裁的细节性描写。点睛的语言不在于多,关键在于必须显其神韵。它可以灵活穿插于行文之中(如《走出七月》),亦可以相对集中一点,其置舍取决全存乎一心。如毛丹霞同学的作文《考试考试》(发表于《中国教育报》95年12月4日),写一次晚自习的三场考试之累,小作者写道:“10点半,考试终于结束了,早已精疲力竭的同学们有气无力的趴在课桌上,教室里谁也不愿说半句话,只有那日光灯还在‘嘶嘶’的轻声呻吟。”是日光灯在呻吟么?学习之苦、考试之累,分明是人在呻吟!窃以为该文前三段写的几场考试,除了语言简炼、描写较细腻逼真之外,并无其它出色之处,但结尾的点睛之笔,让整篇文章增色不少。 使用点睛之笔,要做到依文下笔、恰到好处,切忌画蛇添足、无病呻吟。而运用点睛之笔的能力,则*平时多观察、多思考、多提炼的有意识训练。成功的运用点睛之笔,不论是考试作文或是平时的写作练习,都能起到化平凡为神奇的作用,帮你的文章登上新一级的质量台阶。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