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对诗歌中的词语是精心锤炼的,尤其表现在对一些实词的运用上。其实在古典诗词中,虚词锤炼到恰到好处时,同样可以获得疏通文气,活跃情韵,增添意蕴等美学效果。
盛唐诗人似乎在锤炼虚词上情有独钟。杜甫《滕王亭子》“古端犹竹色,虚阁自松声”,其中“犹”、“自”即为诗人精心雕琢:墙外竹色“犹”在,亭中松声“自”响。经过这两个虚词的点染,将滕王阁见证的历史沧桑展现在读者面前。《蜀相》“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台阶上空白掩映着碧绿的春色,深树丛中的黄鹂也空自有一副好嗓音。这里写春色与黄鹂嗓音的无人欣赏实际上是暗示这蜀相祠堂少有人来。春草“自”碧,黄鹂“空”啼,景色幽美却无人问津,景象荒凉而又凄惨,交织着诗人对诸葛亮的哀思与痛惜之情。 李白《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中“只”、“惟”两词今昔对比,将前三句所描写的威武、胜利、繁荣一笔注销,能见到的只有荒凉,含有无限感慨之意。王维《送沈子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这诗是作者在长江上游送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而去。友人乘船而去,诗人依依不舍,望着大江南北两岸,春光荡漾,杨柳依依。诗人将别情比作春色,“惟有”写出了别情的浓烈,起到就突出强调的作用。诗人阴铿在写送别迟到时只见“泊处空余鸟,离亭己散人”,虚词“空”“己”也形象地描写了诗人惘然若失的情状。 晚唐诗人李商隐《流莺》“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何佳期。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诗中的黄莺居无定所,四处飘泊,一路上鸣啭着清脆的喉咙,以求赏识。诗人用“岂能”、“朱必”等虚词写出了流莺巧啭哀鸣中自有本意然而不被理解,未必有遇佳期的感慨。在经历了无数的风餐露宿与阴晴昼夜,最终无枝可依,未被万户千门所接纳。 南唐后主李煜的名篇《虞美人》“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一句用“犹”与“只”对照着写,颇有故困凄凉、物是人非之感。南唐词人冯延巳《采桑子》“花前失却游春伴,独自寻芳,满目凄凉,纵有笙歌也断肠。林问戏蝶帘问雁,各自双双,忍更思量,绿树青苔半夕阳”。词中用一“纵”字写出了另一个层次:即便是再美好的景致也不能使诗人欣喜。这种悲情愁情令人无不为之动情。 宋代欧阳修《昼锦堂记》首句本为“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递走铭记后飞骑追加二“而”字成“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这两个“而”在意思上并没有使内容有所增加,但却使语言更为有气势,亦使全句大为增光。 姜夔红《扬州慢》里写道:“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扬州风光优美,但经过金兵铁蹄蹂躏之后,如今是满日疮痍了。“尽荠麦青青”一个“尽”字使人联想到古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荒凉对比之深。接着作者使用拟人的手法,写金兵的劫掠虽然早已成为过去,而“废池乔术”犹以淡论战事为厌,可知当年带来的战祸兵乱有多么酷烈!物犹如此,何况于人!一个“犹”字道出了人民对战争的深深厌恶之情。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