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试题]
我想握住你的手 要求:不少于800字,不要写成诗歌,不要在文章中透露个人信息。 【试题评析】 今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是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题目一问世,便引来众人的目光,叫好者有之,批评者亦有之;埋怨者有之,担忧者有之,平静者亦有之。一道高考作文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出现如此大的分歧,产生如此大的社会反响,这在近几年的上海高考作文的命题中,实属罕见。时隔几个月之后,当一切都尘埃落定,冷静下来再回首看这道颇引发争议的作文题,虽然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但其中值得反思的问题也的确不少。 今年上海卷作文的命题有几大显著特点: 一、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这次作文题目一改往年偏重于理性的话题作文形式,以偏重于感性的命题作文的形式出现,从比较侧重于对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的思考和辨析,改为侧重抒发作“别开生面,令人耳目一新”。但是这样的改变又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上海卷历来倡导“稳中有变”,而且从审题的角度来看,考生写作并无明显的障碍,人人有话可说,可谓“变”中求“稳”。因此,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这从考生的反应普遍比较平静中也可以得到佐证。当然,在阅卷中也发现少数考生在审题上存在一些问题。有的忽视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篇文章的命题作文要求,仍然甩“话题作文”的习惯思维来想问题,自说自话另拟或改动题目,导致不必要的扣分;还有的虽然没有改动题目,但文中却丢掉了“我想”两个关键字,以“握手”为话题,来进行构思写作,偏离了题意。 二、是题目涉及的范围广,考生选择的余地大。 题目中作为主体的“我”是无法改变的,而作为“握手”的客体“你”却是一个变量,可大可小,可具体也可抽象,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你”可以是身边的人,父母、爷爷奶奶、同学、师长等,也可以是“我”所崇敬的古今中外名人,如林肯、托尔斯泰、泰戈尔、屈原、苏轼、鲁迅等,或者是那些“感动中国”的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杰出人士丛飞、邰丽华以及徐虎、包起帆,那些奉献社会的志愿者、义工、慈善捐款人等等。当然,“你”也可以是抽象的虚拟的形象,如大自然、宝岛台湾、伊拉克;如文学、音乐、书法,命运、生命、时间,机遇、和谐、和平,理想、信念、希望等等。考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写作水平,自己掌握材料的多寡,自己对题目思考的深度,选择适合自己的写作对象,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表达自己想与他们“握手"的思想感情。 三、是贴近学生实际,力主抒发真情。 题目中“我想”两个字,清晰地表达了命题者鼓励考生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抒发自己想抒的情,而“握手”这一主体的“我”与客体的“你”的中介,则包含了丰富的内涵,通过它,考生可强烈地表达自己的心情、愿望或追求。考生既可以写身边事、记身边人,表达对友情、亲情的感激之情,表达对同学友好、互助之心,表达对亲朋好友的理解和宽容,或者表达内心歉疚,欲消除误会、隔阂,重续友情的愿望;也可以写自己心中崇拜的偶像、古今中外的名人,表达自己对他们的仰慕、崇敬之情。当然,题目也给那些想象力丰富,文化底蕴厚实,思想立意深刻的考生提供了思考的空间。你可以表达与大自然和谐共处,共建美好家园的意愿,也可以抒发渴望和平、远离战争的强烈愿望;你可以表达对社会丑恶现象的鞭挞,也可以抒发对共建和谐社会的真情呼唤;你可以表达对生命、时间、真善美的珍爱,也可以抒发对抓住机遇,渴望成功,实现理想的期盼;更可以表达要与文学、音乐、书法、书籍等相伴到永远的心声。不过,无论你选择何种题材,题目所限定的“第一人称”的写法,却使考生的思想感情必须始终贯穿于文章之中。 命题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虽然有上述种种特点,然而其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先应当体现出它的公正性和公平性,其次应当有利于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再次应能引领、指导高中的语文教学。在上海高考语文卷中占了70分的作文题,理所当然也应体现这样的原则。若以此来考量,今年的作文题也有几点明显的不足: 一、是题目有些“俗套”,降低了对考生的考查力度。 一听到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是“我想握住你的手”时,笔者第一反应就是这题目挺耳熟的,接着就联想到前几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我想唱首歌”“我也衔过一枚青橄榄”,让我感觉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在向中考*拢了。再听说今年上海中考作文题是半命题作文“我们是 ”,这种感觉就更加深了。若与上海往年的高考作文题相比,“我想握住你的手”的确有些“别开生面”,但是与前几年的中考题一比,笔者绝对没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反而感到有些“俗套”了。初中学生重点写记叙文,中考出题几乎都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这是理所当然的;而高中生重点写议论文,高考出题却仍然偏重于感性色彩,而且题目类型与中考如此接近,不知这是高考考生的福分,还是他们的无奈。诚然,作文题目偏重理性还是感性,原本没有高下好坏之分,水平不同的考生依然能分出高低,而且感性的题目依然需要理性的参与,否则是写不出立意深远的好文章的,但是中考与高考毕竟是两个不同层次的考试,应当有明显的区别。鉴于高中生理性思维的逐渐成熟,也许能让人思考与辨析,能进行逻辑推理、发表见解的题目,从整体上看更能考出学生的实际作文水平。当然,这不等于说高考一定要考议论文,但至少在文体的选择上,要给考生更大的余地,让那些理性思维强的考生也有发挥特长的机会。 二、是题目容易套题,给一些套题者提供了方便。 有时过于宽泛的题目就像把双刃剑,既给了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也给套题者提供了机会。题目中的“你”,既然可大可小,可实可虚,可具体也可抽象,可以替代的事物数不尽数,于是一些考生就可以将以前写过的内容按照题目的要求套了进去,甚至套得天衣无缝。例如,前年福建高考的题目,就是以一些古今中外的名人作为写作对象的,许多学校都做过这个题目,现在只要稍微改头换面,就能套进去了。又如“流行文化”“经典文化”“命运”“生命”“时间”“书”“机遇”“和谐”“道德”等等可以虚化的“你”,也是平时作文都会写到的内容。特别是去年上海高考刚写过有关“流行文化”的话题作文,许多考生还记忆犹新,现在也可以作为现成的材料,套人今年的作文题中。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作文题出得不够理想,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它给套题者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三、是脱离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 本来,高考就是检验高中教学状况的一条重要途径,而现在高考的作文题却脱离了高中作文教学的实际,不是重点检验学生议论文的写作能力,而是重点考查学生抒写浓重感情色彩的散文能力,这的确是件匪夷所思的事。许多考生考后反映,高中三年重点学写议论文,结果却没能派上用场,言谈中颇有些遗憾。也许有人会说,题目并未规定一定要写成散文,我们既可写记叙文,也可写散文,写议论文,甚至可以写小说、剧本,文体不限,只要不写诗歌就行。但是“我想握住你的手"这样的题目,其实最适合写的就是夹叙夹议的散文,即便要写议论文,也应当写成议论性的散文,才更符合题意。这类充满感性色彩的命题作文,要想写成纯粹的议论文,难度当然极大。 四、是给今后的高中作文教学造成了困难。 高考历来是指挥棒,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作用,当然会给高中的作文教学带来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今后作文教学究竟是偏于感性还是理性?过去那种初中集中重点训练记叙文或散文,高中则重点训练议论文的教学模式与要求是否该打破?根据上海卷历来“稳中求变”的原则,根据以往上海作文题目类型往往两年一变的规律,如话题作文“世博会”后是“文化遗产”,话题作文“杂”之后是“忙”,今年高考作文题目是这种类型,明年是否还会如此,恐怕谁也说不清。因为对这种类型的题目,社会反响不一,分歧较大。对今年作文题目能否考出学生真实水平,持怀疑态度的某报刊的一位编辑认为,“高考作文的一根总筋,是考作者的思辨和阐发能力”,而对这道题目持肯定态度的一些特级教师则认为“鉴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感性的话题也许更能让他们有话说,有更多的真话说,而且可以把话说得自然一些,真诚一些”。面对这些分歧,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究竟该何去何从,成了摆在高中语文教师面前,尤其是明年参加高考的师生面前一道无法回避的难题。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