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无巧不成书。”我认为对于记叙性文章(尤其是小说、故事之类)来说也是“无巧难成文”的。因为巧合之事在现实生活中举目可见,倾耳可闻,几乎每个成年人都有这方面的经历。在古典小说、戏曲等作品中,巧合的运用是很普遍的,外国的小说中也不乏其例。高中语文第四册课本中《德国剩下来的东西》这篇小说,就是运用巧合,描写了一个因被德军蹂躏而丧失了羞耻之心,沦为**的女人,于夜深人静时在大街上拉客,竟拉到了自己的丈夫这一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深刻地揭露了侵略者的罪恶。
课本以外的例子更多,四大名著中随处可见:《水浒传》中假扮李逵的李鬼,在劫道时,偏遇回家接母的真李逵而斧下毙命;《西游记》中的假沙僧,在水帘洞中适逢前来请孙悟空去救师父的真沙僧而杖下丧生;《三国演义》中的庞土元,因路上跟刘备换马,于落凤坡前被乱箭穿身;《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宝玉、宝钗大婚之时,于潇湘馆内香消玉殒;贾府破落后,沦落为*的巧姐,幸遇知恩图报的刘姥姥,倾其所有,为巧姐赎身,才使其得以活命。这些巧合都为作品增色不少。在我国当代作品中,巧合的运用也很常见。例如,刘绍义《生日》中的“我”,提着母亲花138元钱买的生日蛋糕,去给张书记年仅几岁的儿子“贺寿”,又“一杯酒下肚,我的胃里一阵翻滚,差点吐出来,忙去洗手间,突然发现张书记的儿子正拿着我买的,不,是母亲买的那盒蛋糕,在喂他的波斯猫。我再也咽不下一口酒菜,不知是酒辣的还是烟呛的,我的眼睛湿润了”。这一巧合极大地增加了这篇小小说针砭时弊的力度和主题的深度。 “屋漏偏逢连阴雨”,巧合可以增强冲突力度;“鼓乐齐鸣吉时到”,巧合可以渲染作品的高潮;“柳暗花明又一村”,巧合可以推动情节的发展……尽管巧合在文章中的表现形式五花八门、千差万别,但究其实质无非是两种形式,即“怕中有鬼鬼偏到,梦里想郎郎即来”。显而易见,巧合可分悲喜两大类型,在为文时要根据表达主题的需要,慎重选择,巧妙设置,以突显文章的精彩。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