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校贫困生资助金发放如何体现公平公正2008-1-9 17:11:00 阅读 参与讨论()

每周上网吧花掉100多元,还有MP4之类“奢侈品”,这样的学生还获得贫困生助学金,到底合理吗?近日,本市某高校接到一学生“举报”,希望学校能加强奖助学金的管理力度,使之真正用在“刀刃”上。最近一段时期,在高校由贫困生奖助学金发放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

  
    每周上网吧花掉100多元,还有MP4之类“奢侈品”,这样的学生还获得贫困生助学金,到底合理吗?近日,本市某高校接到一学生“举报”,希望学校能加强奖助学金的管理力度,使之真正用在“刀刃”上。最近一段时期,在高校由贫困生奖助学金发放引发的“纷争”时有发生。

    从2007年秋季新学年起,国家进一步加大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力度,今后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达500亿元左右。面向贫困生的奖助学金种类多了,金额高了,因而备受广大学生关注。奖助学金发放如何体现公平公正?如何消除这些“不和谐”音,将好事办得更好?

    资助,怎样体现公平合理

    上海市某重点大学的辅导员算了笔账:国家和市政府对贫困生资助力度加大后,再加上来自社会和企业方方面面的捐助,贫困学生享受到的资助金额大大提升,低的每年有4000—5000元,高的每年有1.2万元左右,比以前提升50%,甚至翻倍。

    “要客观公正地认定贫困生,很难。”一些负责学生工作的老师表示。目前,高校衡量一名学生是否贫困,最有力的“证据”是一份“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但这份调查表的可信度,可能要打点折扣。据反映,一些学生自己填好家庭收入状况,到乡镇有关部门盖个章很容易。学校能做的,也就是发封信、打个电话去核实,不可能挨家挨户实地调查。

    资助额提高了,新的矛盾随之出现。高校将受助的贫困生名单公示后,常常会掀起“波澜”。有学生忿忿不平:“他的生活条件不比我差多少,为什么他就能拿助学金?”也有一些贫困生拿到助学金后,买了高档手机,甚至请客吃饭,引起其他同学非议。一些高校辅导员叹苦经:捧着这么些资助款,不知怎么发得公平合理。

    认定,如何走向“精细化”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指出,国家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力度,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减少后顾之忧,是一件大好事。但好事要办好,还需不断完善相关制度。目前,全社会范围内的诚信体系尚未健全,导致在申请奖助学金过程中作假、投机现象出现,引发新的不公平和矛盾。如果社会诚信体系比较完备,个人申请助学贷款、助学金,包括将来申请商业贷款、购房等,都纳入这一体系,那么高校对贫困生的认定就不会那么难,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也能更加科学合理。

    于海介绍,在一些发达国家,个人征信体系健全,所以对于贫困人群的认定和评估就比较便捷和公正。大学一般不会直接向贫困学生发放助学金,而是建立十分完备的助学贷款体系。还款期限长且宽松,如果你毕业后在规定时间内难以还款,可以与银行商议修改相关协议。大学还会给学生创造工作机会,支付报酬;学生想参加某项学习活动,可以向校方申请经费。

    当社会诚信体系还未健全之时,高校“精细化”工作必不可少。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的经验是,辅导员要当“一根针”,穿好学生“千条线”。班级辅导员、驻楼辅导员经常到学生宿舍串门,动态了解学生情况。复旦大学一位驻楼辅导员,在“串门”中发现申领助学金的新生小王有台笔记本电脑。详细了解后得知,小王是计算机系的,电脑属必备学习工具,购买电脑的钱来自他入学前获得的一项助学金。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辅导员重新调整了对小王的资助额度。

    东华大学宣传部长王克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可以把资助款划拨给高校处理,高校将之与社会其他资助统筹,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情况,划定不同等级的资助标准,各等级之间“落差”不宜过大。

    发放,怎样避免“免费午餐”

    “资助金不应成为学生眼中的‘免费午餐’。”不少教育界人士指出,高校不能把奖助学金发下去就完事,在发放同时,还应关注学生道德成长。

    华东政法大学教授张海燕建议,围绕国家加大对贫困生资助力度这件事,高校要探索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方式。要让大学生明白,国家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拿出这么大一笔钱来资助贫困生读书,很不容易,意味着一份沉甸甸的期望。受助学生要思考该怎样回报。“虽说是大道理,但还是得讲。让受助学生心怀感恩,懂得自律。”上海交大规定,学生要申请助学金,必须已申请助学贷款、在勤工助学岗位承担规定的工作量,激励学生自强自立,不要养成依赖心理。

    上海交大思政教师陈恩桃说:“对许多贫困生而言,数千元乃至上万元的资助金,可算是一笔‘巨款’。这些钱怎么用,老师需引导学生学会理财,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他经常会帮助受助学生一起规划,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收入加起来,怎样合理分配,多少用作每月生活费,多少用来买学习用品、参加课外辅导班、考各类证书等;帮助学生分清哪些属于“奢侈消费”,哪些是正常消费。

    教育界人士还建议,高校塑造感恩氛围,可倡导各类奖助学金项目受助学生组成公益类社团,向社会回馈爱心,培养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例如,复旦大学唐仲英德育奖学金受助学生组建了“仁己社”,针对民工子弟小学缺少教师的现状,定期到这些学校支教;安捷伦助学金受助学生组建了“思帆社”,利用自己的理科专业背景,到市科技馆担任义务讲解员。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1/4804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