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我现在这个班可复杂了,24名女同学至少有16人正在早恋,她们有的跟男同学一起复习功课,一起做作业,而且是经常的;有的差不多每到星期天,就到男同学家里玩,男同学有时也到她们家;有的在男同学过生日时,送上一个贺卡,还写上什么“祝你青春常驻、幸福愉快”,男同学收到生日卡就打听女同学的生日,也准备“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瑶”;有的一搞课外活动,就常与一个男同学一块打排球,真是做到了“旁若无人”…… 您说我这个高二×班的团支部书记怎么当?一群小姐妹差不多都“名花有主”,坠入情网了,团的活动还怎么开展?大家怎么能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些日子我很烦恼,为了这些小姐妹,请指点迷津。 专家分析:处在一个花季雨季的年龄,常常有人有意无意地就把友谊与爱情搞混了,这很危险喔! 读了你的信,让人好惊讶!怎么你们班的同学都那么多情,都那么早熟,早早地沉溺于情海爱河当中不能自拔?我跟你说实话,我怀疑你的判断,也不赞成你“杞人忧天”地一直忧虑,好像天之将倾,地之将陷。 其实,像你这样忧虑者,在家长中也大有人在。前些日子,一个教育研究部门对一些中学生家长进行了一顶调查,结果是这样的: 男女同学一起复习功课,有14.08%的家长认为是早恋; 男友同学互相到家里玩,有17.54%的家长认为是早恋; 男女同学互赠生日卡、贺年卡,有12.02%的家长认为是早恋; 班上同学议论“他俩是一对儿”,有12.02%的家长相信他们在早恋; 学生经常谈论或在日记中描述一位异性伙伴的,有37.29%的家长认为他们在早恋; 集体活动中两个男女学生总爱凑在一起,有42.04%的家长认为他们在早恋; 在异性同学面前总爱动手动脚,有24.41%的家长认为他们在早恋。 你的看法和家长的观点不能说没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觉得有些片面,给这些男女同学戴上“早恋”的帽子也有些武断,也有些“早”。 同学们“早恋”的种种现象,我认为多属于一种青春萌动,都是正常的,葚至是必然的。我也问过一些中学生朋友,他们的议论满有意思: 一个女同学说:“我跟那个男同学在一起复习功课、做练习题,就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他功课比我好;更重要的是他讲解耐心、清楚明白,一听就懂。这跟看医生一样,有一位大夫了解我的病情,又态度和蔼、医术高明,一到医院,可不就找他!他要不在,我改日再来,这不很正常吗?如果说一跟男同学接触就是早恋,咱们有的班主任排座位的时候,专门让男女同学同桌,那岂不是给咱们早恋创造条件?你说什么?将来我能不能跟他搞对象?你有没有搞错!我将来干什么都不知道,我想那么远的事干什么?我有病?!” 一个男同学说:“是啊,我是到她家去了几次,怎么啦?那天,班上开会晚了,我也同路,到她家要走一段挺偏僻的小路,我不放心,就送了送她,当时我好自豪,我成了她的保护神了……后来,班主任让我通知她开会,又去了一次……我没想什么……” 上述情况都属于“青春萌动”,而不是早恋。 还有一种情况叫“爱恋情感”,就是对异性的兴趣、爱慕已不再停留在“群体”阶段,爱已相当专注,爱慕之情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异性个体上。但由于当事人的理智思考,并未向对方袒露心迹,自然对方也不会有所表露。即使一方想得很具体,这也只是“爱恋情感”,而不能叫早恋。 讲一个故事给你听: 一个女学生叫小玲,她对班长小东印象很好,觉得这个男孩子高高的个儿,一双有神的大眼睛,优秀的学习成绩,侃侃而谈的口才,实在招人喜爱。因此,在日记中经常出现这个班长的名字,谈起学校的情况时,也跟家长提及他。 有一年暑假,学校搞夏令营,深入到农村搞社会调查,他俩正分在一组。他们一起找农民座谈,一起到农田劳动,一起研究调查报告的写法,互相有了进一步了解。 后来小玲因连日劳累病倒了,她发烧,头疼,有时还沉睡不醒。作为班长的小东一方面向老师反映,一方面与农村干部联系,找了一辆车,连夜把她送到医院。那天晚上,天降大雨,小东的衣服都淋湿了,头发也一绺一绺地紧贴在头上和前额上。当小玲躺在医院的病榻上,醒来第一眼看到小东时,心情很激动,她真想握往他的手,说句感谢的话,但是她忍往了。 自此以后,小东的形象总是在她的脑海里浮现,她多想找个机会向他倾诉衷肠啊,但未能如愿。不久,小东因父亲调动工作转到外地去了,小玲送给他一本相册,第一页就是她自己的玉照,但也未题什么表明心迹的话语……这些事实,对小玲来说,就叫有“爱恋情感”,构不成早恋,因为小东对这件事一无所知。那么什么叫“早恋”呢?真正的早恋应当是“早恋行动”:男女双方都很明确自己在谈恋爱,经常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海誓山盟,私订终身,这才叫早恋行动。 还有一种就是更为严重的叫“性失足”或“性罪错”,多指涉世不深的中学主受成年人的欺骗、引诱而与之发生性关系,也指男女同学一时冲动,偷食禁果。 这就是男女学生之间的存在着的青春萌动、爱恋情感、早恋行动、性罪错四层关系,不知是否认同,请参考。不同意将前两种即青春萌动及爱恋情感称之为“早恋”,一则是因为它不科学,不能把正常的男女生之间的交往硬往“早恋”的筐里装,也不能给“单相思”硬戴上“早恋”的帽子,弄得界限不清,是非不明;二则“早恋”扩大化,也会带来许多“困惑”、“痛苦”,甚至“悲剧”,哪个学生受得了“早恋”的定论?哪个家长能容忍子女“早恋”? 要用科学界定“早恋”,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待早恋。 相关文章: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