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厌学心理的困扰(一)2008-10-22 17:03:00 阅读 参与讨论()

有人说中学阶段是学生心理上的“断乳期”,思想认识上的“幻想期”,日常行为上的“危险期”。这一时期的学生自我意识增强,情感热烈,容易接受外界新事物。但往往心理脆弱,自控能力差,情绪波动起伏大,为人处事容易走极端,缺乏辨别能力,从而影响了自己的学习及成长。而重点中学的学生心理除了具备一般中学学生的特点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骄傲自满、盲目自大等。

这里对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厌学心理的类型作简单概括,并提出一些浅显的解决对策,以期引起同行共鸣,共同关注高一这一转型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为学生顺利完成三年高中学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重点中学高一学生常见厌学心理类型

高一阶段对于学生而言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阶段,因为他们都经过了中考的洗礼和选拔,尤其是重点高中的学生,他们更是历经了残酷的中考选拔才走进了重点中学。所以刚刚抛却繁重的中考压力,而高考又暂时还很遥远,学习上一时处在了“失重”状态,这便给了许多影响因素以“可乘之机”,导致学生的心理波动,影响了学习成绩的提高,甚至部分学生的成绩还有大幅度的后退,这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的厌学情绪。具体表现如下:

1.骄傲自满型

这种类型的学生由于从小学开始其成绩就一直非常优秀,中考更是以高分考进了重点中学,所以自认为在学习上无所不能,目空一切,再加上家长及老师的“重视”,更滋长了这种不良心理的膨胀。但是由于“轻敌麻痹”,对高中学习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学习不踏实,态度不端正,太自以为是,好高骛远,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

2.安于现状、不求上进型

这类学生往往抱着“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心态来学习,还美其名曰“知足常乐”。他们自认为自己的头脑不是最聪明,也不是最笨的,处在“中间状态”,向上看,只能追着别人跑,还有一大帮人跟着自己;努力是这样,不努力也是这样,再加上老师对这部分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他们的确已经“尽力”了,成绩只能如此了,所以在学习上他们缺乏向上的动力,目的不明确,得过且过,不求上进,“日子过的坦然而踏实”。

3.自卑

这部分学生是经过了千辛万苦的努力才踏进了重点高中的。他们的努力程度可能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但是当他们走进了新的班级后发现还有很多人的成绩比自己优秀,甚至优秀得多时,于是他们的心理有些不平衡了:自己是通过付出了十二份的努力才跨进重点中学校门的,本以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自己的成绩无论如何还说的过去,但和“好”学生比起来居然还有这么大的差距,看来是自己太笨了,再怎么努力也是在做无用功。

于是在心理上可能就产生了畏难的情绪,学习上则开始放弃了。还有一种情况可能是入学后努力过一阵子,但自己的成绩并未有明显提高,与“好”学生的差距也未缩小,甚至还有拉大的趋势,于是便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结果往往可能是放弃努力、自抛自弃了。

4.兴趣型

这类学生其实是指存在偏科倾向的学生。由于各人的兴趣爱好不同,部分学生偏文科,部分学生偏理科,甚或是单科成绩突出。

他们的共同的特点是总体成绩不理想,但对自己感兴趣的学科在成绩上则有一定的优势,甚至是“一支独秀”。在高考这根指挥棒的指挥下,他们的眼光也比较“长远”,即在分科时放弃自己不感兴趣的的弱势科目,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强势科目。

这种心理的存在,使他们在高一时对待学习就非常“实际”,即把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高考科目上,忽视自己非高考科目的学习,甚至有些极端的学生是完全放弃自己不感兴趣的科目,这就导致了学科发展不平衡,背离了教育教学全面发展的初衷。

5.“投机”型

之所以用投机这个词是因为的确存在这样的学生。他们在初中时总体而言学习并不认真,成绩也不理想,只是在中考前由于家长及老师的高压,自己进行了一番“恶补”,所以中考成绩还算理想,侥幸跨进了重点高中的校门,但入学后学习态度仍未转变,仍然抱着“临阵磨枪,不快也亮”的心态,平时学习不踏实,作业不能独立完成,能混则混,能抄则抄,期望再在考前进行一下冲刺以取得理想的成绩。

其实这种投机的心态是源于对高中学习规律的不了解,忽视基础,忽视平时的积累,以为自己还算“聪明”,考前猜题压题,希望凭借投机而取得“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成绩。说到底,是拈轻怕重,不肯吃苦,懒惰的的表现而已。

6.“出人头地”型

“出人头地”这个词是引用了学生的原话。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基础较差,他们是搭上重点中学分数线“末班车”而入学的,他们自感在学习上“低人一等”,无法和优秀学生在成绩上竞争,因而导致了厌学情绪,但他们的自尊心又比较强,不愿被人瞧不起,使别人“忽视”自己的“存在”;同时,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期,社会风气对中学生的影响很大。

由于社会上暴力文化泛滥,传媒片面宣扬狭隘的个人英雄主义,而这部分学生又缺乏正确的是非观和判断力,所以在行为表现上往往会通过暴力方式来树立自己的“权威”,使别人不敢看轻自己。这样他们自感在同学中间很有“威信”,很有“面子”,再也没人敢因为自己的成绩差而看不起自己,达到了其所谓的“出人头地”的目的。

当然,以上只是具有典型性的厌学心理的表现,在我们的工作实际中可能还会碰到更为复杂的情况,作为一个班主任,如何面对和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走出心理困境,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呢?

下转 如何引导学生走出厌学心理的困扰(二)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