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专家为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支招2008-11-09 14:54:00 阅读 参与讨论()

有数据表明:我国目前有3000万青少年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每年至少有25万人因心理问题而导致死亡。由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得不又一次引起我们的关注。

专家支招:早预防早发现是最好的办法

问:很多人在问,为什么现在青少年的心理如此脆弱?

专家解答:总体来说是与时不能俱进,适应能力差。首先,社会变化太快,快到人类心理适应能力的提高无法跟上社会变化的脚步;其次,成年人自身的心理调节没有做得很好。家长们给予孩子过多的物质享受,回避不断变化的家庭、孩子存在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孩子表达自己的愤怒、悲伤、焦虑等情绪,以致孩子采取极端的行为。

家长们常常帮孩子铺平成长道路,剥夺了孩子们体验生活的机会,让他们长不大,处理问题的能力与实际年龄不相符;再者,社会的诱惑太多,孩子们自我功能没有很好地培养起来。家庭氛围的不适,学业的压力大,独立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人际交往能力的欠缺,生理发育激素水平改变以及过分理想化产生的孤独感,社会支持资源不充分等等。

问:能不能介绍一下目前我们国家青少年心理的现状,具体存在什么样的心理问题?

专家解答:青少年处于自我为中心的阶段,经常认为他们的行为在他人的眼中是非常重要的,常常对自己存在全能与不朽的幻想。然而,此阶段生理性的自卑和害羞,好吃、好睡等身体发育的困扰,性冲动的压力,精力旺盛无处发泄以及认知水平上过分的理想主义,过分强调社会体制存在的问题,价值观单一等,又使他们常常陷入痛苦之中。

还有,与伙伴的交往特别是异性交往的渴望等,也会导致孩子普遍存在焦虑、抑郁、愤怒、退缩,偏差等行为。目前常见的心理问题是:睡眠问题、抑郁、焦虑、恐惧、退缩、对立违抗、品行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药物滥用、网络成瘾、学业困难等。

:诱发青少年自杀的因素有哪些?

专家解答:主要是各种压力事件:学校事件如老师的批评(服装、头发、成绩);身心发育(身高、体重、性征等);家庭事件(家庭氛围、单亲、重组家庭、经济、家庭暴力、忽视、家长过分期待等);同伴压力(同性、异性竞争、被拒绝等);自我压力(对自己期望过高)等。

问:在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上,学校、社会、家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专家解答:主要强调的是社会的支持:国家教育体制的改良,应试教育模式的修正,媒体的正面宣传和知识教育;学校心理老师配备,素质的提高,经常开展集体情绪疏导,人际关系互动培训,特别是新生和毕业班学生;家庭是最重要的一环,主要包括父母自身的成长(家长学校等),夫妻关系与父母角色之间的协调,亲子关系处理,性教育,家庭功能的改善,提高家庭成员处理问题的能力等,使孩子最终能获得安慰、互助、理性、安全的状态。如果做好以上几点,就可以大大减轻自杀等情况。如果发现有苗头要组织危机干预,早预防早发现是最好的办法。

心灵处方:如何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

处方一:生命教育要贯穿始终

青少年产生心理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患有心理疾病,二是有心理危机,如突发的家庭悲剧、个人感情失落、强大的学习压力等。

从心理分析上来看,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首先是缺少化解压力的手段;其次,部分青少年心里一直存在“心理病毒”,那就是“如果……我就自杀”,遇到事件的突然刺激,就会激活“病毒语句”;再次,青少年生活空间狭小,遇到负面事件刺激更容易失去生活乐趣。

针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特点,让生活变得快活是最有效的抗自杀方法,这就需要立体式地构建心理健康。首先要把生命教育贯穿始终,孩子越是面临压力,越要强调生命价值、人生价值和人生态度的教育。

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要以培养青少年健康人格为核心,不要把眼光只盯在成绩的增长上,而要关注人格的发展和形成,经常和他们讨论人生大事和人生经验,在交流中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其次,进行危机应对手段教育。最后,心理教育、心理健康应先从父母开始,然后是教师,最后再到孩子身上。青少年心理教育首先要对家长、教师减压,然后再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处方二:学校增开心理辅导课

青少年中普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尤以抑郁症最为突出。在抑郁症爆发之前,青少年会产生自闭、精神困顿等不良症状。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家长和学校的老师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进行疏导或进行心理教育,避免过多的埋怨和怪责。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青春期转型阶段,是人格被认同的一个过程,是对过去角色的置换,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他们希望能够得到社会、家长和老师的认同。

当青少年发生心理疾病时,家长和老师一不留意,就很可能会忽视。现在部分孩子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生活自制能力差”、“心理承受能力差”等问题,遇到困惑的时候,会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所以,培养孩子的心理适应能力很重要,这需要家长特别留心,也需要学校做好充分的心理辅导。

部分教育界人士认为,学校内设立心理咨询室确实是可行的办法,但更应注意到心理教育应该是持续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中小学校能针对学生年龄段特点每周或定期开设心理辅导课,收效会更好。同时,家长和学校也要端正教育态度,功利化教育导向只能增加学生的心理负担。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