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或者说作文,从动机上可以分为两种:为迎合自己而作,为迎合他人而作。此二种区别古已有之,皆有其存在的实际意义。而我们要讨论的高考写作即是后者的范畴。 理论上说,任何艺术作品的出炉,都是要以创作者的主观表达欲为先的。此种成分在美术作品则为理念;在电影则为导演语汇;在文章则为立意或中心思想。创作者往往是先要有一种强烈的表达自我的欲望,继而再选择合适的方式、方法、媒介、材料去诠释那个原始的意图,使其能更好的为他的受众所接受甚至感悟。 然而考试类的文章写作却不是这样,作为创作者的考生是先被动的接受了一个概念或者一个范围之后再去谋篇布局的。而这个概念、范围实际上就是出题人给出的考点。了解了这一点,是认识高考写作的第一步。 下面让我们一起高屋建瓴的找到高考作文究竟在考察什么。 我所了解的大部分高中语文老师都不会带领学生研究、或者在课堂上讲解考试大纲。他们的语文授课与考试本身严重脱节。高一、高二学习课文的时候,却不告诉学生课文在作文中如何运用。难道高一高二宝贵的授课只是仅仅为了应付高考中那区区6分的古文背诵?到了高三又进入了题海战术阶段,此时他们的职责又从教学——尽管其一直没有开始过真正的教学——简化为批改试卷这一项。 考试大纲关于作文部分的考察从头翻到尾总结出了这么一句话:“试图用一种应试教育的模式去考察学生的写作方面的素质能力。” 乍一看,没什么,实际上包含了一个严重的逻辑错误:“模式考察素质”。难道这句费心总结的话没用了么?不,关键是这几个字:“应试的能力”! 于是我们明白了,所谓的高考作文考察的是你的应试能力。进一步探讨,什么叫应试能力? 你的考场作文没有必要精彩到可以经得起多方的评判和大众的反复推敲。你只需要去取悦一个人,这个人就是你的作文阅卷人。于是这里提到的应试能力其实就是你揣摩阅卷人的心理的能力。 阅卷人是什么心理?一句话:用分数选拔人才。 人才这个词到处都在讲,因为语境的不同也会有不同的定义。那么在高考中人才的定义是什么?就是要具备两点:“优秀、上进”、脱颖而出。 在高考的众多考查科目中,没有任何一项可以像作文这样给你提供一个如此自由广阔的交流平坦,让你与阅卷人之间沟通。作为阅卷人我不知道批到的这篇文章的作者是一位优等生还是与其相反,我只能通过文章字里行间所流露出来的味道去判定这是否是我要找的符合“优秀、上进”的人才。于是一个宏观的应试技巧便应运而生。 正如北大附中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所说: “作文不可避免的要使用一些技巧,要动一些心眼儿,要算计阅卷老师。但是必须明白,这是没有办法的事。” 如果说你想要通过几天的课程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或者文章造诣,这是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如果你只想要在同样时间内学会写一篇优秀考场作文的技巧与方法,并且最终在高考中拿到一个满意的分数,那么这是我们版块一直在做的事情。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