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2月第一周时事热点:公务员考试,“国考炮灰”何其多?(聚焦公务员考试)2008-12-3 8:53:00 阅读 参与讨论()

104万人报考、77.5万实考、1.35万个职位,这些数字真够“雷人”的——据11月30日《信息时报》报道,11月30日开考的2009国家公务员考试,以实考人数为分母计算,录取率也只有1.75%。“百万雄师”挤独木桥,多数人充当了“公务员考试的分母”,他们自嘲是“国考炮灰”。

公务员考试早就被称为“中国第一考”了,有点类似“第二高考”的意思。在求职难的今天,考公务员当然也是一条路子。除了中央国家机关的“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有众多的地方公务员考试;这次考不好,下回还有机会。“逢招必考”,这是目前最公平的做法。

一天两门,行测、申论,每门百分,考题颇难。“申论”今年的考题是宏大的“粮食危机”;被简称为“行测”的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第一题考的是奥运会开幕式上展示的“和”字源自墨、道、儒、法的哪一家。

令人担心的是,有的考生考试能力很强,但实践能力一般。政府从管制型转向服务型,要求公务员素质能力储备比较完善,所以“行测”的考题很多很复杂,追求文理兼备而不是文理分家。有些毕业生从学校出来后,文理皆不通、干啥都不会。一位博友说到一事:有位大学生租住在他家,用电线加长接线板,连接时不知“短路”的基本原理,把两根线接在一块了,造成了跳闸。

技能缺乏还不是最可怕的,最让人忧心的是人文素养与思想能力的缺失。比如曾有一批大学生联名给文化部领导写信,要求文化部出面将李安的电影《色·戒》拿下。他们想的不是“百家争鸣”,而是要借用体制与权力,来压制他人的文艺作品。我不能想像,如果这样的毕业生考进文化部做了公务员,将是促进文化还是促退文化。

“国考炮灰”之说,只能看成是幽默言辞。任何收获都来自耕耘,看看前头,有个公务员大姐邓亚萍就很优秀。她1997年结束乒乓生涯后,走过了11年求学路,分别获得英语专业学士、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和经济学博士学位。作为北京奥组委的公务员之一,她的表现杰出。为学、为政,邓亚萍都是典范。

日日最新时事  月月时政汇总  把握时政前沿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