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关注史学动态 增强备考实效2008-3-4 15:24:00 阅读 参与讨论()

关注史学动态 增强备考实效

      笔者近期对今年考题进行了仔细梳理,发现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命题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与当年的考题存在着一定的相关性。材料题是目前高考的重要形式。通过史料中介,再现、感知、认识逝去的昨天和前天,是历史认知的突出特点。材料题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989-1991年,材料分析题出现,并初步渗入选择题和问答题;1992-1999年,材料分析题成为三大题型之一;2000-2006年,注意运用新材料创设问题情境;2007年材料题成为主打题型,其中在广东卷和上海卷中,问答题丧失了独立题型的资格。正因为材料题是最富有历史学科特点的题型,因而在命题发展过程中其地位获得不断加强,随之而来的是有些命题者未能正确把握材料题的一些特征,致使考题的有效性遭到质疑。因而,近年来对材料题的可*性和有效性以及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等关键问题在命题领域里进行了热烈讨论,而讨论的成果在当年的考题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笔者试举两例,以资说明。

一、关于史料的真实性与有效性的讨论

      何成刚博士针对2006年上海卷38题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了质疑,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厘清。他认为史料划分为原始材料和非原始材料两种比较妥当,即当时发生的直接材料和事后反映的间接材料。在使用史料的过程中不能过于迷信原始材料,而应认真辨别,判断其真实性和可*性。真实性和可*性的史料不一定是有效的,史料的有效性是指该史料和结论之间构成适当推理关系的有效性。例如希特勒宣传机器制作的一系列宣传材料,即使在其原始性上看是可*的,但用于证明它宣传的内容就是无效的,而在说明“德国法西斯的宣传机器经常造谣”这个判断上看可能就是有效的。何博士的这篇大作是针对命题中关于史料性质认识不清所导致的考题的科学性问题所写,旨在如何进一步改进命题的科学性以保证考题的信度和效度。他的观点很快在07年广东单科卷第26题中得到充分体现(题略)

      该题的立意在于考查史料的可*性和有效性。第一问,考查材料的有效性。要证明明代婚姻的保守性,可用材料一、二的相关资料;要证明明代婚姻的自主性,可用材料三、四相关资料。第三问考查考生评价史料的能力。材料一采用相关法律条文,材料二属于学者统计资料。二则材料都是可*的,但是它只能用来证明明代婚姻保守的一面,而不能证明明代婚姻的实际和全面情况。材料三、四均选自小说。文学作为上层建筑是经济基础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不一定是现实生活的简单模拟,往往夹杂大量的虚构,因此运用文学资料往往说服力不强。简单说来,这两则材料存在可*性和有效性问题。

 

二、关于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的探讨

      黄牧航教授在命题技术方面著述颇丰。他在《追求历史知识的真正意义》一文中,对新旧课程对历史知识认识的差别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黄文认为史实不完全等同于历史知识。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知识包括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对史实或史料的知识或认定;第二层次是对第一层次的理解或诠释。他在文章中指出,旧课程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历史的真正的意义,新课程下的高考通过三种方式重新追求历史的真正意义:以能力考查为手段,以科学与人文素养为考查目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该文发表后,在命题领域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并在今年的系列考题中得到充分体现。相关考题笔者摘录如下:

1(07北京文综37题)史料研习、理论指导、社会调查和问题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试运用这些方法分析近代以来中外社会政治经济的演变。完成下列一。

(1)史料研习

美国华盛顿纪念塔有一块来自中国的石碑。碑文取自《瀛环志略》:“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辑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予孙,而剑为

                   ①                                        ②

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腰腰乎三代之馈意其洽国常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

③                                  ④

。……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无恶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袭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

材料中划线的5部分,有2部分直接描述了美国政治制度。请写出序号:             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8分)

参考答案:(1)序号:②      ⑤

创立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度(或创立三权分立的共和政体)

2.(2007上海卷33题)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  (抄在答题纸上)(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  (抄在答题纸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  (抄在答题纸上)(2分)

参考答案:(1)史料:“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2)史料解释:民贵君轻。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3)历史评价: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3.(2007上海卷36题)阅读下列反映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状况的材料,回答问题。

第一条: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时间不能少于十二小时。

第二条:每天早晨机器开动十分钟后,工厂大门即行关闭,任何织工均不得入厂。

第三条:在其他时间内,织工在机器运转时缺工者,按其管理的织机数目每台每小时罚款三便士;织工未经监工允许擅自离开车间者也罚款三便士。

第九条:所有梭子、刷子、注油器、轮子、窗户等如有损坏,由织工赔偿。

第十一条:任何在厂里的工人一经发现和别人谈话、吹口哨、唱歌或缝补衣服者,罚款六便士……

问题:你认为当时工人阶级的状况如何?  (9分)

平分标准:

本题采用分层评分法,按以下五个递进的层次评分:

第一层次:所给答案与所要回答的问题没有任何关联。

第二层次:仅给出结论,未利用任何材料进行论证。

第三层次:给出结论,并组织材料进行论证。

第四层次:利用材料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分别进行论证。

第五层次:利用材料综合不同角度进行充分论证。

      例1和例2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即能否正确区分史实和历史解释。例1问题:结合1787年美法谈谈美国政治制度是怎样“创古今未有之局”的?其实就是让考生对这句话结合教材关于美国总统共和制政体相关知识作出正确理解。例3则是考查学生是否具备历史解释的能力,即根据调查资料做出合理的史学解释。该问题答案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无论从哪个角度对相关史实作出合理的解释均可得分。这三道题均体现了黄教授回归历史知识真正意义的三个方法,即以能力考查为手段,以科学与人文素养为考查目标;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重时代性和实践性。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走过了30个春秋,经历了五个重要发展阶段:改革酝酿阶段(1977-1988)改革启动阶段(1989-1991)、走向能力立意阶段(1992-1999)、走向综合阶段(2000-2006)和2007年的新课程阶段,这期间随着命题专家不断反思,命题技术在创新中不断走向成熟。可以说,反思与创新是高考命题永恒的主题。研究当年命题领域研讨的焦点,及时吸收最新的命题成果,并以之作为备考的重要风向标,这应当成为高三一线教师的必修课。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3/5056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