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以不变应万变—2008高考复习方案(陈玉金)2008-3-7 13:36:00 阅读 参与讨论()

[历史]以不变应万变——2008高考复习方案

江西省 陈玉金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文综考纲从2006年以来基本无变动,原因一是即将全面施行新课标新教材;二是高考主要考查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而考纲考查内容及题目题型示例都已经充分体现出来了,故没有必要加以变化。那么,在此“历史转折”关头,中学历史备考师生该如何复习应考呢?下面,提供本人的一些做法提供参考。

一、打好基础,熟悉课本,强化记忆。

所谓基础好坏就是指对课本知识的记忆与理解、对历史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把握与理解以及对知识结构因果关系的建构与把握的不同程度。

从高考改革的方向看,突出能力考核是大势所趋,这也是近几年文综试卷的一个突出特点。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力并非空中楼阁,需要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重组再现,灵活应用体现出来。知识是能力的载体,能力是知识的反映,没有厚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犹如无源之水。“双基”薄弱,能力就无从谈起;“双基”扎实,能力自然水到渠成。

“无论高考模式怎样变化,学科基础都是第一位的。复习历史,一要循序渐进,慢慢积累,多读多看;二要有选择地练习。”近几年的文综历史试题很多题目的答案就是原原本本的课本基础知识,因此高三学生应花大量时间复习课本,为后阶段的复习考试奠定坚实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我认为要力争做到十六字:先死后活(打牢基础知识)、死中求活(不能生吞活剥)、死活结合(自始至终紧密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实问题,在运用中使知识消化)、死去活来(通过对知识由记忆到理解运用的过程,最终达到左右逢源,运用自如的境界)。

二、提高能力,所谓能力高低即指学以致用,把所学的课本知识用于审题答题的能力。

重点掌握文综历史两大题型选择题和材料解析题的解题技巧方法即审题答题能力,特别是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对欧化文和文言文的理解与概括对一些同学来说是要攻克的大难题,为此应努力提高对欧化文和文言文中心思想即核心主题的理解把握与归纳表述能力。

怎样审题呢?审题要慢、要细、要全,做到七分审题三分答题,如果审题慢细全了,自然写题就快而准。边审题边写出简要提纲,以增强准确性,减少失误和涂改而提高得分率。审题时要做到“紧扣字词,说文解字,有意识地找出所有限制条件和有关要求”。审题又审什么呢?主要是审:1、时间,2、地点,3、主语,4、分数,5、政治经济文化或原因结果等内容,6、依据材料或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不得引用原文、自定标题的小论文、比较〔区分明比或暗比〕和概述或评价等答题或题型要求,7、材料出处,8、题目提示语等等。

通过一定量的习题考题训练提高审题能力。我经常说:“题目很好,高考不考!”这个题高考不考的可能性是百分之百,为什么还要做这个题呢?就是通过做这个题训练一种速度,提炼一种方法,形成一种技能,通过做这一道题从而会做这一类题。这个题目的思想和方法,因为你做这个题,就在你头脑中得到沉淀。将来再遇到类似的题目,类似的现象,一刺激你的大脑,大脑的沉淀被激活,于是当年的情景就会回想起来,于是遇到这个题目,就立即搜索到一些解法和答案。做题的意义就在这里。

此外,平时考练后要注意错题订正。在错题订正时要结合主干历史知识突出重点,理清线索,对基础知识进行重组,订正试题时不仅要知其然(正确的答案),知其所以然(该正确答案的理由),还要知其所以不然(该题错误的原因及答错的错误思路)。最后还要把每个选项对应到教材相应位置,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根据选项内容重新组题,达到举一反三的功效。所以,要做题,更要“悟题”.因为一轮复习结束后考生很容易陷入题海中任意沉浮、迷失方向。有必要提醒大家,做题不在多,贵在“悟”。要有意识地“参悟”高考试卷的命题规律,包括整体风格、选材特征、各大题型的考点(知识点和能力点),从而归纳解题思路和技巧,做到举一反三〔实现知识迁移,从会做这一道题到会做这一类题〕和举三反一〔归纳概括,总结出解题审题答题的方法思路和技巧〕。可以选择历年高考真题进行专项训练和总结。对自己的考试卷则要充分分析得失,做到错题再做不再错和好的方面精益求精好上加好。

三、联系现实,古今结合。

因为2005年就考了五十周年的万隆会议,2007年考了与八一建军节80周年有关的军事史和即将迎来奥运会的北京地方历史。个人认为,2008年高考复习除了应重视逢8的周年纪念历史大事外〔如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改革开放与中外大国崛起等等〕,还要思考下列问题: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古今中外文化交流与中华传统文化〔国学问题,如纪念屈原的端午节、清明节与黄帝陵等传统节日与新的假期制度,中秋节与嫦娥一号〕;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古今中外国家统一与国共合作史;货币史与经济危机

四、规范答题,做到:

1、三要四化:“三要”即面要宽[思前想后,面面俱到],话要短[点到为止,一语中的],点要全。“四化”即一问一段的段落化,简明扼要的要点化,将要点有条理有层次表述的序号化,规范化即使用历史专业术语和书面语答题、不写错别字和不潦草涂改。如此头头是道井井有条,显得思路清晰,阅卷人必然认为该考生“孺子可教也”,因好印象而得高分。

2、问什么答什么,先问什么先答什么,不要答非所问,不要次序颠倒。

3、写答案时关键词要写在最前面,而非卒章显义,千呼万唤始出来;先总论再简述史实,先论后史,史论结合。

4、答案简明,有的可看成填空题直接写出答案;不要写不必要的一些字眼,例如2007年全国文综一第40题.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4分)〔答案:(1)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答案往往可用课本或材料原文、历史大事、专有名词、课本章、节、目的标题等等,做到了这些答案必定言简意赅、简明扼要、一语中的。答案有变有不变,意思、专有名词、历史大事和原文字句不变,字词表述可变,如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变为中国共产党多伟大。由此也可见,平时记诵课本原文和背记课本章节目标题与课后大事年表就极有意义,其在应试中很有实用价值。下面再举一例证:上海2007年高考历史试题第37题: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右侧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略〕。
问题:(10分)
(1)1978年中国发生了什么重大事件?(1分)
(2)为什么中国的1978年会被视为21世纪开始的标志?(6分
(3)你如何评价图片所体现的主题?(3分)
答案:(1)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可从三方面展开。从中国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内改革的战略决策,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计划经济转移到市场经济等;从世界的视角来看,如:1978年后确立了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中国融入世界,加入WTO等。从21世纪的视角来看,如:21世纪全球进入了急剧变化的时代,中国成为21世纪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格局变化以及推动全球化进程的重要力量。所有这一切都源于1978年的历史性转折等。
(3)本题答案开放。能提炼出与图片所提供的信息相关的主题,作出评价并言之有理即给分。

从上所述,显而易见,答案中划线部分即为专有名词、历史大事和课本原文等。

5、书写端正,不写错别字,不潦草涂改。

6、答案对号入座写在规定位置。

7、总之,应如数理化一样使用好草稿纸,简列提纲,写全要点,这有助于避免涂改潦草。

五、研究高考试题,把握高考方向。

高考试题是最规范、最具导向性的练习题,其答案制定得条理清楚、言简意骇,没有多余的修饰性词语。复习时应先将有关高考试题做一遍,在此基础上,再做做其它习题,不要陷入题海。如果不做高考题,等于从头开始,起点低。先做高考题,等于在高考的水平上复习,更何况现在的试题还较之过去容易一些。尤其是高考前,把本省市上年高考题一道一道再做一遍,然后搞清楚哪些题是有把握的?哪些题是可以通过努力有把握的?哪些是根本没有把握的?然后,先把那些根本没有把握的题目砍掉,弄清楚这是防不胜防的题目,要放弃掉。然后,专项去攻那些通过努力可以拿分的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觉得问题很简单了,历史也很简单了。这样在考前,方向一明确,思路一清晰,再集中优势力量突击一下,成绩提高20分,就不是神话了。

六、强身健体,强化心理素质,养成多思考总结的习惯,增强自信,避免粗心大意。

综上所述,以上做法可概括为:

学会吃苦,增强自信;学好课本,打好基础(章节目知识过关和考纲考点知识过关);学会审题,提高能力;学以致用,联系现实;学思结合,解法总结;学会作答,书写规范。在此,也可下一结论:传统的三轮复习法可以休矣!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3/5068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