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套国家级高中历史教科书由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构成,正逐步在广东、江苏、浙江等地使用.其中的一系列新理念、新题型、新素材都可为我所用,尤其为高考备考与命题注入了新的契机,令人耳目一新.在与高中历史新课程匹配的新高考推开前,依托旧教材的传统老高考复习中,如能有效借鉴新教材,突破思维定势,探索新思路,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优化备考的实效。 问题的提出 近年的高考恰好处在中学历史课程改革方兴未艾之际,从历史课程改革角度分析今后的历史高考复习的走向和对策,是广大师生应该亟待关注的一个焦点。只有遵循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基础性、发展性和时代性以及选择性诸原则,才能更好地发挥高考对于新课程的导向功能、诊断功能、激励功能。为此,我们需要关注新教材,以进一步引领与优化教学与备考工作.2004年初审通过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有四个版本:即“人教版”;“人民版”;“大象版”,目前还在不断修订完善之中。这些新教材与以往大纲体系下的旧教材相比,在版面设置、章节体系、课型安排、观点表述、内容安排和练习设计等诸多方面都有显著的优化,集中体现了史学发展的新成就和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观念、新思想,令人耳目一新。 回顾近年的高考历史试题,已日益渗透了新教材的意向,全球化问题频繁出现于近年高考题中,正是必修课中的重点内容.2005年江苏卷第28题为经济史内容,涉及古典经济学派、凯恩斯学派、里根时代的经济改革政策;同年广东卷第26题“唐代扬州经济繁荣”问题;第28题是英国经济政策问题,已在新教科书的必修Ⅱ中都有所叙述。笔者仅罗列与选修课程内容切合的部分2005年高考题: 选修(一):全国卷(Ⅱ)第16、18题属于戊戌变法内容,是专题9的知识:上海历史单科卷第8题“谭嗣同以身殉难”;广东卷第29题为“王安石变法”,要求回答背景、内容等。 选修(二):全国卷(Ⅱ)的第 37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来自于美国《独立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修正案等),要求回答选举权问题,是专题3、4的知识;全国卷(Ⅲ)第 37题(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来自于美国《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三条修正案及其他法律,要求回答黑人的地位问题,属专题4、7内容;天津卷“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回答14~17题”;广东卷第36题是以民国初期社会状况,要求根据材料回答:概述1912年中国普通民众对民主共和的认识、指出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认识到了什么问题、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是专题6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 选修(三):上海单科卷的第17题“国际组织”;第27题“新秩序”;第38题“撰写一篇反思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小论文”;广东卷第31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 选修(四):全国卷(Ⅱ)的第39题提供关中地区图,要求回答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这3小题为专题1秦始皇的史实。第30题“民国初期学生心目中的伟人”,他们比较崇拜孔子、孙中山、华盛顿等人;江苏卷第29题涉及汉武帝、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上海综合卷第33、34题有爱因斯坦、牛顿等物理学家,都是书中涉及的中外历史人物。 选修(五):全国卷(Ⅱ)的第39题,提到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恰恰是专题1“历史和历史的重现”里的史学方法。上海单科卷的第1题“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用?”;第3题“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青铜器”;第8题“ 口述史”等。 选修(六):全国卷(Ⅱ)的第39题,提到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正是专题1所强调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 同时,参与历史课程改革的专家正在介入高考命题,以发挥高考指挥棒的积极功效。当年的刘宗绪、黄安年先生曾多次参与高考命题,从而大力推进了高中历史教学改革,成绩斐然。2003年曾参与全国高考文综历史命题的北师大历史系教授曹大为,是明清史及长城史领域的著名专家,又担任了岳麓版高中历史新教科书的总主编之一。 理念的引领 《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是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实施的基本依据,也必然影响到高考命题的走向。今后,有关部门有可能不必再编制《考试说明》,就以课程标准为依据,课程目标就是考查目标,这样也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认真研究与执行课程标准。 尽管不同版本的教材具有不同的编写体例、切入视角、呈现方式、内容选择及图像系统,但都体现了“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为主轴”的结构体系。新教材共9册,其中必修教材3册,选修教材6册。其中必修课又分为:第一册侧重反映中外政治领域;第二册侧重反映中外经济领域;第三册侧重反映中外思想文化领域的内容。选修课包括: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等内容。在选材上扩充了中外当代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等,特别增加了有关民主政治参与、国际问题观察、社会经济生活演变、世界遗产保护等知识和技能。 目前史学界在观点、方法、史料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突破,极大拓展了研究视野,为教学与命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空间。特别是高中历史新课标越来越强调以新的史学范式诸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近)现代化史观,逐步取代了以往流行的“(革命)阶级斗争”史观;诸如传承、交流、融合等文明史观概念;工业化、城市化、法制化、民主化等现代化概念正日益为人熟悉。一线多元史观就是一个全新的史学观点,主要可表述为人类历史的发展最终是围绕生产力发展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的中轴转动,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终极力量,人类迄今经历了原始生产力、农业生产力和工业生产力三个阶段,从16世纪开始人类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也就是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由此,世界近现代史的主流是现代化,故称为现代化史观。全球历史进程中古代历史文明、近代历史转型、现代历史的经济现代化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民主化、文化思想多样化轨迹在“新教材”中得到脉络式的展现。 新教材与政治、地理、语文、英语及美术等学科的渗透更为强化,必修一涉及了大量政治学常识,必修二穿插了大量经济学知识,必修三包含了不少文艺领域的内容,“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两个模块与地理学科密切结合,如2003年全国文综的“长城题”,近年上海卷和2003年全国文综卷中的以文物考古为载体,借题考查相关的历史知识。因而充分体现了“大文科观”和“大历史观”,与文科综合高考十分契合。 体例结构的依托 传统历史教材的编写都按照中国史和世界史两条主线进行,又都按时间顺序分别讲述每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三个部分内容。新教材全新的体系内容与体例形形式,并非以往的小修小补或大同小异,何况历史跨度大,中外兼顾,合编中外历史在一本书中表述,形成了中外史结合的知识体系,把本国历史置于世界历史舞台的背景中加以叙述。如此,有利于使学生开阔眼界,深刻地理解世界历史中的中国,也有利于加强中国史与世界史的联系和比较。采用模块来安排高中历史教学体系,在知识处理上更加灵活;知识的专题性和包容性突出;知识的选择性和个性化更加明显,这与目前的高考注重主干知识的考察要求比较吻合,高考不太在意与主干知识无法联系的琐碎知识点。 《课程标准》所确立的历史专题,一般带有纵向延续时间长、跨度大,主题突出、单线条发展的特点。必修教材在三大模块框架下,确立了专题型的历史知识体系。专题体例有别于通史体例。它按照历史专题的性质和类型,从通史中选择有关知识,形成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赋予了历史现象新的生命。如必修一所反映的政治史内容,范围上涉及中国和世界,时间上贯通古代到近现代,类型上涵盖政治制度、政治事件和政治人物,有助于历史地看待不同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影响,并能正确地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社会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必修一专题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列强武装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欧美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等。专题史体例便于从一个特定的视角,在每单元集中探究一个比较宏观的历史专题。如,历史一第三单元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集中了“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专题。 依据新的课标和教材,高三教师针对传统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合。一方面从文明史角度学习中国古代史,包括物质文明(包括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情况,重农抑商政策等);制度文明(政治制度最受注重,关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新课标没有一处提到“封建社会”的传统提法,仅一处提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词);精神文明(暗示各时期的儒家思想应重新认识;古代的科技文学艺术成就不能忽略);从现代化角度学习中国近代现代史;从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全球化角度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以科技革命贯穿于其间。另一方面,高考备考复习的第二轮多年沿用专题系列法,把专题作为把握历史发展总体线索和基本规律的重要手段,因而可借鉴新课标的25个专题并结合考试说明和现行教材,重新设计新的专题复习纲要以供参考:譬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和外交、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古代中国的经济、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演变;中国古代思想和文化、中国近现代思想和文化、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 再者,在高三备考中,教师不妨可以在教材内部进行多种方式的整合,如,通过对必修一教材专题1、3、4、8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探讨中国政治发展简史;通过对专题1、6、7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对比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的不同特点;通过对专题5、9中相关内容的整合,侧重进行中国历史与世界历史背景的整合。也可以在必修教材之间整合相关专题。如:必修一《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与必修二《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专题,必修一《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同必修三《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专题等的贯通,相互参照、统筹兼顾,整合相关内容进行教学。近年高考强调学科内和学科之间的综合,以2003年文综卷为例,历史题共包括七个专题,其中土地问题的专题体现了对当前经济生活的关注;民主与法制建设题突出了政治文明问题.2004年文综卷中的科技进步、全球化问题等也是必修二模块一直关注的热点。 史料的借用 新课标下的历史是一部真正的人类发展的世界史,从宏观上展示了一幅从古到今、从西到东、融汇贯通,全方位的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与艺术等方方面面。为此,新教材增加了一些新的内容,诸如:(1)增强了与社会文明进步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强了“国有企业改革”、“开发开放上海浦东”,“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等。(2)增加了适应时代需要的内容,这突出地体现在世界史比重的增加上。(3)增强了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的内容。如在必修(II)中增加了“中国近现代生活的变迁”等专题,让学生通过身边历史的变化来感悟社会进步。另外,许多史学研究新成果也进入新教材的视线中,人教版教材对一些考古研究和考证性质的史学研究最新成果加以利用,例如关于商鞅变法年代的考证等。 对照《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目标,“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突出用史实阐明结论,而不是空发议论, 从中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新教材显著增加了文献资料的阅读与思考,较高层次的生动活泼,即从课文到阅读部分,到史料,到图画、地图、表格等,都注意增强启发性、生动性,启发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对历史上一些事件、人物的探讨兴趣。如由悠久的传说、生动的故事、优美的诗歌、通俗的民谣及风景名胜、文物古迹等教材以生动有趣的史实叙述,直观形象的地图、表格和人像、场景,从而营造了良好的历史情景与氛围。统计数据能准确反映历史真实,以人民版为例,必修第二册中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有多处的数据示意图(英国各行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数的比例,中、美、德制造业份额)等。专题七“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的数据表格更多。 历史高考中的图片题倍受人们看好,由图入史、因文入图,相得益彰,要重视读图识图,寻求隐性知识。实验教材平均每课时的插图达8幅左右,比统编教材增加了一倍。2004年全国文科综合卷试题:北宋时期济南“刘家功夫针铺”使用了“白兔儿商标”,表明当时济南工商业发达。岳麓版几乎每一课它都设计了两个材料题,有利于学生提高辨析和解读史料的能力。 习题的示范 各套新教材的编写也比较重视课后习题的设计,并在统编教材的基础上对有关题型作了一些改革。新教材开辟了动脑筋、思考与判断、活动与探究等开放性、灵活性、研究性的问题。首先,设计了大量的活动题目,有的提出了整理历史知识的要求:“查阅资料,了解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政治制度,并与德国的君主立宪制做一比较”(人教版);有的提出了巩固知识扩大课外活动的要求:“观看反映十月革命的影视作品,感受俄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和十月革命的历史进程”(岳麓版);有的提出了历史习作的要求:“撰写小论文,论述秦始皇创立的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大象版)。其次,取消了选择题,课中题有想一想、说一说、议一议,还专门设有阅读与思考专栏进行课后拓展。 新教材的许多习题独具匠心,别出心裁,人民版教科书把练习改为自我检测,材料阅读与思考虽然沿用,但材料选取、问题设计、历史意识显著强化。比如:“农民可能充当一种极端保守的角色,也可能充当一种具有高度革命性的角色,试结合有关史实评析这一观点”。“学完本课内容,你觉得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吸取什么经验和教训?”。“假如你是一个英国公民,谈谈你对欧洲走向联合的看法”。又如,“新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历史进程有重要影响。你认为它是人类文明交流之路,还是世界市场联系之路,还是殖民掠夺之路?简要说明理由,其中的习题颇具亮点。岳麓版新教材在学习政治史时,设置了“德意志不仅有马克思、恩格斯、歌德、贝多芬等杰出的思想家、艺术家,却又产生了希特勒这样的战争狂人?探究产生这种现象的历史根源”等问题;在学习经济史古代人口迁移时,有“调查同学、亲戚、朋友是否有过迁移,看看我们周围的人是怎样迁移的,有何时代特点”。人教版教材探究活动课类型多样,有“历史问卷分析研讨会”、“与历史人物对话”、“举办历史展览”、“讨论会”等,具有很大的创意. 问题的启示 新版系列教材给大家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不可多得的机遇。怎样增强高考复习备考的实效性,提高各界对于新历史课程的适应能力迫在眉睫。基于在正确分析各地学生、教师和学校实际的基础上,注重对新课程标准、考试说明以及往年高考试卷的钻研,尤其是要借助新教材为我所用,以切实提高备考效率,我们应着力于克服新课程与高考的两张皮局面,逐步实现两者的契合与互动。近些年来的高考改革正日益接近新课程所倡导的改革目标,有鉴于此,考生应在教师引导下,对比新旧教材变化,以新教材说法为准,淡化新教材中已舍弃内容的复习。在新教材的参照下领会其中的编写意图、体例、特点及知识结构等,把新课程内容和当前历史教材输理相结合,针对教、学、考诸环节进行中肯而冷静的反思、探讨与磨合。 目前各地的历史课程、教学、评估正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阶段,各地许多学校已在探索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如何进一步优化教、学、考诸环节需要我们展开新的探究。高考改革与课程改革相互配合、相互衔接,是确保高中新课程改革与高考健康运行与良性互动的前提与保障。诚然,不管高考由谁命题、形式怎样、怎么改进,历史高考复习都要博采众长,精益求精,追求教要有声有色、学得有张有弛、考应有稳有变的理想境界,使学生、教师与高考一起成长。 我们期待高考与新课程的同步,从新教材相应的理念、内容、形式中去继承与反思,力求有所创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笔者热诚希望同学们以良好的心态、合适的方法、高倍的效率,通过拼搏后能品尝成功的喜悦。 编者按:这篇文章讲述了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经作者授权,进行转载。希望能对各位老师有所帮助。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