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名师解读08高考山东考试说明(王秀忠 刘沂珍)2008-3-20 20:48:00 阅读 参与讨论()

山东省实验中学特级教师 王秀忠 刘沂珍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1.关于命题指导思想

命题依据:教育部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和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化学科目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在这两个依据中,前者语言描述较为笼统,比较难把握度,后者相对语言简练,容易确定复习的深广度。因此在后续的复习过程中,应该加大对考试大纲的揣摩。

考查侧重点:注重考查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以化学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和重要方法为考查重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较原来强化了以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为背景考查内容点,突出强调了重要方法的考查。

方向性要求:命题既要保证平稳过渡、又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前者要求制约试题命制的各种因素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如传统的考查热点、命题思路、解题对策等;后者强调新课程较原教学大纲的不同点要给与足够的重视,深入体会新课程改革的初衷是什么,在命题中可能会如何体现等?

控制指标:试卷应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2.关于试卷结构:7个单选题(4分×7=28分)、3个综合题(14分×3=42分)、从3个选做模块中选择1个小题作答(8分),共计78分。

3.关于考试范围:

必考部分:化学1、化学2、化学反应原理

较原教学大纲新增加或强化的内容点: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和推理为基础的科学探究方法。了解定量研究的方法是化学发展为一门科学的重要标志。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如化学与生活、材料、能源、环境、生命过程、信息技术的关系等)。了解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思想的重要性。能用盖斯定律进行有关反应热的简单计算。了解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了解化学在解决能源危机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催化剂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中的重大作用。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含义,能够利用化学平衡常数进行简单的计算。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常见金属元素增加了Cu。能根据实验试题要求,做到:(1)设计、评价或改进实验方案;(2)了解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3)分析或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合理结论;(4)绘制和识别典型的实验仪器装置图。

较原教学大纲弱化的内容点: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不要求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晶体结构不做要求。了解化学键的定义,了解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共价键的极性、分子的极性、氢键、分子间作用力等不做要求。元素化合物内容仅限于所规定的元素,不要求到族的范围。有机化合物仅限于所规定的几种常见物质,不要求掌握到这些物质的同系物,即就物质论物质,不再延伸。定量实验仅强调了溶液的配制,中和滴定实验没有提及。

选考部分:化学与技术、有机化学基础、物质结构与性质三个模块各命制一个习题,要求学生只选择一个作答。在这三个模块中,相对于原来的考纲要求,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所要求的考查点几乎是全新的;有机化学基础模块所要求的考查点几乎没有任何增减;化学与技术模块所要求的考查点的内容方面几乎没有任何增加,但该模块侧重的是实际的化工生产细节。

牢牢抓住课标和考纲,特别关注课标与原大纲、新考纲与原考纲的不同之处。即原来有而现在没有的内容不要再深究,原来没有而现在有的内容必须给与足够的重视。

4.关于知识内容的要求层次

为了便于考查,将高考化学命题对各部分知识内容要求的程度,由低到高分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三个层次,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其含义分别为:了解是对所学化学知识有初步认识,能够正确复述、再现、辨认或直接使用。理解(掌握)是领会所学化学知识的含义及其适用条件,能够正确判断、解释和说明有关化学现象和问题,即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综合应用是在理解所学各部分化学知识的本质区别与内在联系的基础上,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必要的分析、类推或计算,解释、论证一些具体化学问题。

5.关于考试能力要求

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此处的信息包括学生通过日常生活获取的已有经验和在课堂上获取的已有知识,也包括试题的题干中现场提供的新信息,考生应该具有将这些信息进行整合、分析、提取有用内容点解答试题的能力。

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化学问题的能力,指的是能够将实际问题分解,通过运用相关知识,采用分析、综合的方法,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能力;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指的是了解并初步实践化学实验研究的一般过程,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在解决简单化学问题的过程中,运用科学的方法,初步了解化学变化规律,并对化学现象提出科学合理的解释。

6.关于试题示例,如下列观点错误的是

A.宏观物质都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微观粒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同、彼此的结合方式多样,决定了物质的多样性

B.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如果分子的组成或结构变了,其化学性质就变了

C.构成宏观物质的微观粒子之间存在多种形式的相互作用,如离子键、共价键等等

D.储存在物质中的化学能在化学反应前后是不变的

命制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物质构成、性质及其变化实质的理解,考查学生头脑中对化学基本观念的构建情况。并希望通过类似的试题将高中化学教育的着眼点引向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的化学概念、构建重要的化学观念方面。

再如07年高考山东卷第13题.下列关于元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元素能形成共价化合物

B.只有在原子中,质子数才与核外电子数相等

C.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中,最长的周期含有36种元素

D.非金属元素形成的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只能是2或8

点评:A选项侧重考查化合物的类型与组成元素的关系,化合物的类型与化学键类型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建立是本质的,上位的;B选项侧重考查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相等的微粒只要是中性的即可,不一定是原子,推理缺乏逻辑性;C选项侧重考查目前使用的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周期和族的划分、周期的分类、差别及其原因),对于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有清晰的认识是本质的,上位的;D选项侧重考查共价化合物中的原子是否都满足8(2)电子的稳定结构,对于元素的主要化合价不惟一的认识是本质的,上位的。

预测:

1.可能的考点分布:在同一个现实背景下,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点尽可能地进行有机融合,不再要求在一个题目中专考同一个或同类型的内容点:受试卷长度的影响,主要内容点的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由于采取了这种新的考点呈现方式,涉及到的考查点会明显增加,并且这些考查点具有特别强的随机性,未必是一些特别重要的内容点,复习时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将考纲要求的内容点都应该复习到位。必考部分应该首先确立三个与实际生产生活、化学的研究热点相联系的问题情境,以此为背景设计可能考查的内容点,命制三个大题,估计应该侧重化学反应原理、元素化合物的推断及相关知识、综合实验能力的考查,未涉及到的重要内容点可能在选择题中尽量体现,当然不可能面面俱到。选考部分试题的设计应该尽量体现模块的本质特点,设计相关情境,找最能体现本模块最本质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进行题目命制。

2.可能的区分度体现点:由于选考题目由学生选择解答,为保证高考的公平性,三个模块的选考题应该保持相同的难度,命题者要达到这个目的,应该不会将题目难度故意加大,所以,试题的区分度应该会在必考题中出现。

3.教材参考的可能情况:由于考生所用的教材属于不同版本,并且不同版本对于有关内容的处理可能还存在着差异,因为所有版本都是合法教材,所以在复习和答题过程中就使用我们学过的形式即可。命题者应该会有意避开冲突较大的内容点。在复习过程中,注意不同版本的对照,参照考纲的同时,抽取所有版本内容点的交集进行重点复习,交集的补集应该不做要求,可以有效地避免复习中所做的无用功。

4.题目设计的可能变化:

会进一步注重化学学科基本理念、学科核心概念本质的考查,即对学科本质内容、基本思维方法的考查,题目的设计意图不仅仅关注学生对纯知识点掌握熟练程度、深入程度和拓展程度,可能会更多地关注知识的实用价值,即学生能够顺利解答该题到底有多大的实际意义,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能起到多大作用;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运用自己已有的储备解决一个新问题而已,如对燃料电池的考查完全可以引到这个方向上来。

如07年高考山东卷第9题:四个选项均取材于学生的日常生活,考查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内容的辨析,既体现了化学知识的实用性,又引领了学生主动运用化学知识的意识,强化了化学科学素养形成的必要性。第11题后两选项:油脂是日常饮食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液化石油气和天然气是常用的家用或工业用燃气,前者实际主要是对油和脂肪化学成分区别的考查,后者主要是对化石燃料主要成分的考查。第12题C选项:自来水是学生所熟知的,其获取需要多道工序,净化和杀菌消毒是两个目的不同的过程,学生对此比较容易混淆。以上几例均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

会继续侧重对过程方法的考查,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特别强化的目标维度,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08年高考题的命制应该还会对此比较重视。过程和方法的考查往往以问题方案(尤其是实验方案)的设计为载体展开进行的,这种考查方式在以往的高考题中已经有所体现,如1998年全国高考题第27题。有时为了降低难度,也可能将方案设计改为方案评价及优化。对此我们应该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可能受到的启发,推测可能的考查方式。

如07年高考山东卷第29题的后两小题:(3)题已经提供了Cu2+、Fe3+和Fe2+开始沉淀和沉淀完全时的pH,实验中可能用到的药品,实验方案的设计基本就没有难度了。(4)题的关键是明确实验目的,命题人的意图是什么,问题就比较容易解决了。第33(3)题是简单有机合成方案的设计,侧重考察有机合成中碳骨架的构建和重要官能团的转化。 第30题:(1)题通过实验装置的顺序设计,考察试验方案的设计;第(2)题通过实验操作顺序的设计,考察试验方案的设计。31题的第3小题实质是对已有实验方案的评价与更正,通过评价与更正变相地考察试验方案的设计。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3/5150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