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前总有许多同学问,高考中应如何安排考试时间,先做分值大的,还是先做容易的得分多?考试中应采取什么样的策略? 一、易到难逐个击破 高考命题的一般要求是,使40%的考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答卷即算合格。同时高考命题又遵循3:5:2原则,以中等难度题目为主,即:总题量的30%为基础题,50%为中档题目,最后的20%为较难题目。我们可以看出,除了个别特殊优秀的考生外,对大部分考生来说,要在规定的时间内答完全卷是不可能的。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得分,就有一个综合考虑,如何取舍的问题。 正常的答题策略是,由易到难逐个击破。一般试卷的安排是从前到后由易到难。选择题的最后两道题相对难一些,论述、计算题的最后一题相对难点。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题目安排的大体规律,不排除试卷中间出现起伏。另外,有的题目可能对大多数人是难题,但由于你正好以前对这方面有研究或见过类似题目,对你反而容易,首先应拿下它。具体的答题程序是:首先从头到尾将会做的全部拿下,不会做的做好标记后空下,到这时候你心里就会稍微踏实一点。第二次仍然从头到尾将觉得有点思路、思考后能作对的题目做好。最后,实在不会做的选择题、填空题不能空下,将你认为最可能对的答案填上。不会做的大题怎么办呢?这个问题我们稍后论述。总结起来,有一句谚语说的好,“老太太吃柿子,先拣软的捏”。另外,对于基础较差的一些学生,甚至可以彻底放弃20%的难题,将所有时间、精力用来对付80%的中档和基础题目,确保这类题目较高的得分率,也能有一个不错的分数。 将以上总结起来就是“慢做会,求全对;稳做中档题,一分不浪费;舍去全不会”,“不求草草答完全卷,力争答了全得分”。 二、会做的全做对,不会做的尽量多得分 现在我们谈谈如何解答高考中的计算、论述题,即所谓的“大题”。高考对大题的评分标准是看方程给分数,一个方程代表一个规律,写对一个方程给相应的分数,算出答案再给1至3分。这样我们就知道,即使对会做的题目,也要按要求写出方程,再给出答案。每年在阅卷过程中都会发现,许多同学给出的解答没有方程,只有一堆数字演算,那样是得不了分的,尤其是答案算错的时候。不会做的大题怎么办呢?按照现象发生的先后顺序,涉及几个规律,写几个方程,尽量多写一点。“会做的全做对,不会做的尽量多得分,才能得高分。” 在写方程中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问题是,要写原始方程,不能变形,每个方程都应有独立意义,反应一个规律,不能连等。例如:物体受阻力下的牛顿第二定律应写成F-f=ma而不是F=ma+f,写成后面的不得分。 三、把握好答题速度与准确率之间的“平衡点”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如果将考试中的精力当成总量“1”,答题速度设为“x”,则准确率就是“1-x”总分数应等于“x(1-x)”。答题速度和准确率是互相牵制的,简单的数学知识告诉我们:单纯追求速度或是单纯追求准确率1-x,乘积都不是最大。最大值应该在答题速度与准确率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我们应试训练的目的也就是最终要把握好这个“平衡点”。 那么,如何就能把握好这个“平衡点”,在考试中化为自己自觉的行动呢?定时训练很重要,许多同学在高三的复习中往往只重视对知识、题目的整理,而没有一定的定时训练,等到考试中才发现不适应考场上的气氛、答题节奏。习惯上人们总是说平时得挺好,只是考试发挥失常。其实,从根本上来说,这是平时训练不够导致的。一个应试训练有素的考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正常发挥自己的水平。根据多年毕业班的经验,每周应该有2至3次定时训练,可以按学科分开,这周训练数学、物理,下周训练外语、化学,以后其他学科。 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同学们应该能够对试卷中答每个题需要多少分钟有个把握,并在作题中每做完一个题就能感觉到自己在这个题上所花的时间比预定的是多了还是少了,从而预估到试卷的后面部分自己的时间将是充裕还是紧张,做到心中有数,考场上自然不慌乱。 平时的训练能否达到考场上的效果,“紧张度”是一个重要方面。考场上,同学们不可避免会有一定的紧张感,这不是坏事。研究发现,适度的紧张有助于人们提高效率。同学们可能也有这样的切身体会,当你带着紧张感做一件事情时,特别用心,思维敏捷,动手也快,工作做得又快又好。考场上也是这样,只要不是紧张得手足无措,稍微的紧张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在平时的定时训练中要想切实达到考场上的效果,就得模拟那种气氛,调动自己的情绪,切实就象在考场上的感觉那样,紧张起来,做一会儿,看看手表,随时把握时间,才能真真达到定时训练的目的。 以上我们有关应试已说了不少了,要想在考试中有良好的发挥,从现在就动手训练,一点儿都不迟。不久就会有让你惊喜的收获。实践证明,即使考前两周进行应试训练,总分也能增加20分以上。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