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特级教师讲高考作文[1]:审题失误的主要表现2008-4-14 9:51:00 阅读 参与讨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山东 周传福

审题是写好作文的第一关,审题准确与否决定文章之成败。为了使高考作文能够获得一个好的分数,首先要避免一些审题方面的失误。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一些情况,以及近几年高考阅卷过程中发现了解的高考答卷中作文方面的一些状况,对高考作文审题方面的失误总结如下:

一.不全面。一个作文命题包括诸多因素,题干、题目、题目素材、题目要求等,不同的命题类型包含不同的因素。但不管有多少因素,审题时都必须全面清楚地知道,不能有任何的遗漏,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考生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不能从整体上宏观地把握命题,或多或少地遗漏一些信息,或顾此失彼,有所偏废,造成审题失误,结果导致写作失败的无可挽回的结局。

比如,2007年广东卷作文题是这样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在传递中绵延不已,人类在传递中生生不息。技艺、经验可以传递,思想、感情可以传递……

请以“传递”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标题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

这是一个典型的话题作文命题样式。整个命题包括题干、素材、话题、要求四个部分,审题时,既要知道命题的构成,又要清楚地把握每个部分的具体内含,这样才能走好审题的第一步。考场上,有的同学往往注意了话题而忽略了素材,忽视了素材的导引作用,造成审题出现偏差。

再如,2007年上海卷作文题:

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不少于800字。(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要求中明明写着“以‘必须跨过这道坎’为题目”,可有一些同学却把它当成了话题作文来对待,自己另拟题目,最后白白被扣分。

二.不具体。也许是紧张,也许是粗枝大叶的不良习惯,总有一些考生把题目理解得似是而非。这些考生审题常常是“观其大略”,走马观花般的浏览一遍题目,就动笔写作文。其实,这是很不好的一个做法,这种不能具体到每一个细节的审题方式,很容易造成曲解题目或偏离题目的结果。

比如,2007年浙江卷 题目: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还记得你的童年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思想的成熟,那些美丽的梦想、单纯的快乐似乎在一步步离我们远去。  
  苍茫的丛林间,玛雅文化湮没了;丝绸之路上,高昌古国消逝了。人类在消逝中进步。 

行走在消逝中,既有"流水落花春去也"的怅惘,也有"谁道人生无再少"的旷达……     
  读了上述文字,你有何感想?请以"行走在消逝中"为话题写一篇作文,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

命题中“你有何感想”“可讲述你自己或身边的故事”“抒发你的真情实感”“可以阐明你的思想观点”等文字,实际上具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性指导,但写作中,有的考生只停留在对话题的关注上,不能具体化地琢磨这些信息,因而,审题时,使得这些信息对立意方向的确定起不了应有的作用。

[1]  [2]  [3]  [4]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4/5297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