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2008年高考全国历史命题趋势预测(王涛)2008-4-23 15:16:00 阅读 参与讨论()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浙江 王涛

(一)社会生活史将成为重要的考查对象

【热点链接】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专家视点】冯一下教授在一文中认为:

作为“专史”和“范式”的社会史的的确确已影响了高考历史试题的命制。在社会史的影响下,高考历史试题视野更开阔,内容更丰富多彩,形式更活跃。在社会史影响下,高考历史试题更贴近现实,更贴近当代人(包括考生)的生活,更富人文色彩。因此,我们有理由说,社会史理念、方法、内容等的引入有力地推动了高考历史命题改革,其影响是积极的,应予充分肯定。笔者还觉得。社会史对高考试题的影响在2006年和2007年还仅仅是开始,今后几年这种影响还会更多地显露出来。当然,历史科命题专家追求的是政治史试题、经济史试题、文化史试题和社会史试题协调互补、和谐平衡,而不可能让社会史试题一花独放,这种关系也是应该很好把握的。

《社会史对高考历史试题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2007(10)

【创新试题】

1明中后期,有些商人家财万贯,起初达官显贵之人很鄙视他们,如今则非常乐意与之为友。史书记载,达官显贵之人子女婚嫁时,只考虑对方财富,不过问对方的社会地位。这表明

①商业繁荣            ②商品经济冲击了等级观念

③阶级矛盾缓和          ④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

  A.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解析】 富商大贾的出现是商业繁荣的表现;子女婚嫁只问财富,不问地位,体现了商品经济对等级观念的冲击;显贵之人乐意与从事末业之人为伍,子女婚嫁,只问钱财,能够说明上层社会拜金主义盛行。达官显贵与巨商之间等级观念的淡化不能说明全社会阶级矛盾的缓和,这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2.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人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①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②政治革命引起了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③人们的平等观念有了某些增强   ④民众盲目模仿西方生活方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解析】 该题属于推理型选择题。从“汉*”到“满奴”说明了人们观念的变化,能够反映社会风俗和人们对发式审美观念的变化。留辫子的人被讥笑为“满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国民的平等观念。因而,①②③正确。辛亥革命前一些革命志士剪发立誓和满清王朝决裂,另外,剪发和留辫子比起来的确有很多优点,如便于梳理、清洗等,这体现了对了西方生活方式先进部分的有选择的借鉴,因而④的表述错误。

31912年1月11日,《民立报》提出:“天下兴亡,匹妇有责”,一字之差,表明( A )

 ①中华民国提倡女权                         ②提倡男女平等 

 ③提倡女子积极参加国家建设                 ④性别歧视消失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解析】 性别歧视消失与事实不符,可通过常识予以排除。故选A。

4.1920-1929年,美国工人的工资增长2%,而工厂中生产率却增长55%。农业工人的工资还不到非农业工人的40%。到1929年,国家财富的3/5由只占人口总数2%的人拥有。对此段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①社会公平问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  ②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③潜伏着经济危机的巨大风险  ④经济危机严重影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试题解析】D.因果关系倒置是常用的命题技巧,该题④犯了因果关系倒置的错误。

5.罗斯福在实施“新政”时曾说:“我们到底有没有实质的进步,不在于富人更富,而在于贫穷的人也能有足够的生存来源”。据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评价社会进步的根本标准是穷人具有足够的生存资源    B.罗斯福认为富人更富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   C.富人更富是贫困增加的根源   D.罗斯福认为民生问题是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

【试题解析】D.A项中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根本推动力,也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准之一。B、C项是对题干材料的误读。罗斯福这句话的核心含义在于要关注民生。

6.1834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济贫法(修正案)》,规定在济贫院,受救济者必须劳动才能得到生活必需品。院内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被称之为劳动者的“巴士底狱”。对此法案评价不正确的是(C)

A.英国议会采取积极的措施解决民生问题

B.法案出台的目的在于缓和社会矛盾

C.工人经济权利得到实际保障

D.该法案在实践中加重了对劳动者的剥削

【试题解析】C.题支C与题干信息“院内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劳动极其繁重,贫民望而却步”的表述不相符合。

7.“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这首诗反映了(  )

①电讯事业的发展引发了人们交流方式的变化    ②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了影响③上海商业比较繁荣          ④电讯事业的普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   [2]   [3]   [4]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8-4/5383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