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国家制度的新思考—— 二、我国的政治制度是一种基于先进价值观之上的现代政治制度 北京奥运会取得巨大成功,除得益于中国特有的政治制度所带来的强大组织力、社会动员能力之外,还与我国政治制度架构中所蕴含的价值观比较先进、合理有关。 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价值观上看,西方价值观过于强调个人的权利和地位,强调冲突而不是协商解决矛盾。这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有利于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也有利于推动经济的发展,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过分地强调个人权利、个人自由不利于社会资源的整合,不利于社会共识和国家利益的实现,更不利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印度以西方价值观来支撑和设计本国政治制度,实行西方的议会制,议而不决,不能形成有效共识,严重制掣了印度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整体进步。前苏联、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照搬西方政治模式和价值观进行民主改革,“个人价值至上”、“个人利益不能侵犯”成为一些寡头对抗政府的借口,结果国家失去凝聚力,社会治理崩溃,国家四分五裂。所以,在社会进步没有达到相应程度的时候,过分地强调个人自由,最后导致国家和社会担负的成本过大,这样的个人自由将变成社会的灾难。近20-30年间,曾经创造生产力奇迹的西方国家,陷入了低增长的怪圈,美国近来发生的严重金融危机,是这种自由主义末路的表现,是美国制度神话的破灭。而全球化竞争中,一些并未实行西方政治模式的新兴国家,却保持了经济的巨大活力和强劲的经济发展势头。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重集体,在政治设计中也是重权力的相对集中。但是要看到,过分强调集体的价值,容易抹杀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导致国家权力过分集中。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最大弊病。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成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的近三十年,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设计,剔除了中国传统价值中忽视个人价值的不足,吸收了传统的“民为本”思想和西方价值观中强调个人价值的一面,把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把发展民主与完善法治结合起来,把选举民主与协商民主结合起来,把民主与集中结合起来,既能有效发挥公权力集中调配资源的能力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又大力发扬人民民主,强调个人的创造性,充分保障私权利的实现,从而在价值观上实现了对西方价值观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超越。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种政治制度是完美无缺的,包括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也包括社会主义的制度。所以,完善现代国家制度,在价值观上一定要树立一种新的内容:即将国家的整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效地整合起来,既能充分调动个人的能动性、维护个人利益,又能充分发挥国家整合资源以实现其维护公共利益的功能。只有实现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有机统一的政治制度才是最科学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民主是个好东西,集中也是个好东西。有民主又有集中,则是更好的东西。不能只讲一个东西好,相对另一个就不好,既不能用民主抗拒集中,又不能以集中排斥民主,那样在哲学上和实践中都是不能成立的。 三、透过表象,全面客观看待政治制度的优劣 当前,社会上有这样一种倾向,即观察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优劣,不是看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本质,而是只看这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实现形式、仅仅停留在一些表象上。如有人以为,西方国家选举搞得热闹,其政治制度就有活力。这是一种仅从表象来观察政治制度优劣的肤浅观点。 从发展的观点看,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表现并不是凝固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一个国家政治制度的优越性,可以通过政治体制的调整、改革来实现。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自诞生之日就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虽然目前较发展了几百年的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尚有很多待完善之处,但它从本质上是先进的,是优越于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在制度运行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自身改革的不断推进,它将日益显露出自己的优势。 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要打破迷信,循序渐进,坚持走“中国道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为了更好地发挥我国政治体制优势,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要打破迷信,循序渐进,坚持走“中国道路”。 1、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解放思想,破除迷信。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推进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同样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破除迷信。首先要从迷信西式民主的窠臼中摆脱出来。客观地说,中西政治体制都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中国总体上在不断地进行改革,不断借鉴西方政治制度中一些体现人类共同文明成果的形式和做法,特别是在权力监督和制约方面。但是从世界范围内来看,发展中国家在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要破除对西方体制的迷信,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别国的政治模式,而应立足于本国国情并遵循现代市场经济和政治发展的要求,构建既适合自己又符合社会发展潮流的政治发展模式。 其次,解放思想还要从历史阴影的窠臼中摆脱出来。任何政治制度在探索的过程中,都会有曲折,任何国家在自己探索的道路上都可能犯错误。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我们既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更不能陷于错误的阴影中丧失自信。要立足现实,看到中国政治模式的巨大优势,树立自信,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身。 最后,解放思想还要从教科书、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中摆脱出来。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方法论不是教条,处处用西方的民主模式、理论来看待中国固然不对,同样,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来指导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也是行不通的。民主政治建设只有以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破除各种各样的教条和迷信,实事求是,才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2、政治体制改革在操作上必须有可行性,必须循序渐进而行。 回顾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程,我国的改革探索出了一条渐进式路径。实践证明,这是一条符合国情、高效稳健的改革之路。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也要走渐进式之路。 我们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历史发展是一条“单行道”,一旦搞错了方向、走错了路,想回头就难了。政治体制改革有一个前提,即不能为改革支付巨大社会成本。所以,政治体制改革在实践上要有可操作性,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一步一个脚印地扎实推进。是民主多一点还是集中多一点,必须根据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来适度把握,绝不能走极端,搞“休克疗法”。任何一种形式的极端都会造成灾难。渐进式地推进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在一个短时间内看,似乎步子迈得小了,前进的速度慢了,但如果一步一步地扎实推进,不发生大的曲折和反复,这样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段来看,从总体和全局上看,前进的步伐可能并不慢。前苏联和东欧的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进行政治改革时,在方法和步骤上采取剧变的方式,结果不仅丢掉了社会主义的方向,而且造成了长期的政治、社会动荡,最终遭殃的只能是人民。 3、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一个不断推进和完善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揭示,认识是一个过程,实践也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我国政治制度建设也是一个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半个世纪以来的经验说明,要在国家政治生活和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中实现这一本质,使这一本质所具有的优越性充分发挥出来,不能以为政治制度建设达到一个凝固的目标就会终止。西方民主政治逐渐丧失活力,与它自身不思进取,自认为“终极”、“完美”有很大关系。而中国则能看到自身的问题,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充满了活力。在政治体制改革上,要有发展的观点,要看到时代发展了,问题也会改变,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正是一个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与经济建设配套而行的不断进步的过程,政治体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的。 回首我国三十年的改革之路,正是因为我们采取了渐进式的改革模式,才成功、有序地实现了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成功地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中国道路”,使中国的政治制度显示出令西方震撼的优势,这是任何一个有客观公允之心的人士都有目共睹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