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门时政人物:最高科技奖徐光宪2009-1-13 9:10:00 阅读 参与讨论()

徐光宪,192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绍兴。1980年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他创建了北京大学稀土化学研究中心和稀土材料化学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

徐光宪将国家重大需求和学科发展前沿紧密结合,在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稀土理论和配位化学、核燃料化学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科学贡献。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中东有石油,中国有稀土,中国的稀土资源占世界已知储量的80%,其地位可与中东的石油相比,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一定要把稀土的事情办好,把我国的稀土优势发挥出来。”

著名化学家、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徐光宪院士,便是这样一位致力于我国稀土科学研究事业的科学家。采用徐院士科研成果生产的单一高纯稀土大量出口,使国际价格下降了30%—40%。现在,中国生产的单一高纯度稀土已占世界产量的80%以上。中国终于实现了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稀土出口大国的转变。徐院士在这个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冲击”。

把国家需求作为最高追求

1951年,怀着报效祖国的理想,徐光宪偕夫人高小霞几经周折,终于从美国回到北大任教。

1972年,北大化学系接受了一项紧急任务——分离镨钕,纯度要求很高。徐光宪接下了这份任务——这已是徐光宪第四次改变研究方向了。

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尝试。镨、钕都属于稀土元素,它们的化学性质极为相似,尤其是15种镧系元素,犹如15个孪生兄弟一样,化学性质几乎一致,要将它们一一分离十分困难,而镨钕的分离又是难中之难。

徐光宪打了一个又一个“漂亮仗”——他建立自主创新的串级萃取理论,推导出100多个公式,并成功设计出了整套工艺流程,实现了稀土的回流串级萃取。他率先办起“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使新的理论和方法广泛用于实际生产,大大提高了中国稀土工业的竞争力。他还和同行们创建了“稀土萃取分离工艺一步放大”技术,使原本繁难的稀土生产工艺“傻瓜化”,可以免除费时费力的“摇漏斗”小试、中试等步骤,直接放大到实际生产……

在当时,一般萃取体系的镨钕分离系数只能达到1.4—1.5。徐光宪从改进稀土萃取分离工艺入手,使镨钕分离系数打破了当时的世界纪录,达到了相当高的4。一排排看似貌不惊人的萃取箱像流水线一样连接起来,你只需要在这边放入原料,在“流水线”的另一端的不同出口,就会源源不断地输出各种高纯度的稀土元素。原来那种耗时长、产量低、分离系数低、无法连续生产的生产工艺被彻底抛弃了。 

视培养人才为人生乐事

在徐光宪院士60多年的科学研究生涯中,已发表期刊论文560余篇,论文被他人正面引用2200余次。作为一名化学教育家,他撰写了《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等许多重要教材。其中《物质结构》自1959年出版以来,已经修订再版印刷了20余万册,迄今依然是化学领域重要的教学参考书,教育和培养了我国几代化学工作者。该书1988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特等奖,是化学领域唯一获此殊荣的教材。

几十年来,徐院士不仅培养了近百名博士生和硕士生,还为我国稀土产业界培养了大批工程技术人员。现在北大稀土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的学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人。

谈起自己的学术成就,徐光宪院士总是说:“我的工作都是团队集体的工作,我只是其中的一名代表而已。他们早已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工作能力和成就大大超过我了。这是我最大的安慰和自豪。” 

您可以浏览相关时政新闻和热点解析:

2009年1月9日时事新闻(国内国际)

2009年高考热点: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精品热点专题)

日日最新时事  月月时政汇总  把握时政前沿

推荐给好友:【http://www.ks5u.com/News/2009-1/9226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