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概念、化学基本理论知识体系及考点 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是化学的最基本内容与最基础的知识,也是学习的难点,学生的分化点,更是高考的重点。基本概念"块":包括物质组成和分类线、性质变化线、化学用语线、分散系统、化学量线等五条知识线(或小系统)。基础理论"块":包括结构理论(原子结构,分子即化学键理论,晶体结构理论)和元素周用律、周期表线,电解质溶液(含氧化-还原理论)线,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理论线。理论块是化学的灵魂。主要考点有: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掌握电子式、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的表示方法,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热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电离方程式、电极方程式,理解物质的量浓度、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含义,掌握物质的量与微粒数目、气体体积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方向、数目,并能配平反应方程式,了解原子的组成及同位素的概念,掌握元素周期律的实质,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掌握同一周期内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掌握同一主族内元素性质递变规律与原子结构的关系,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理解外界条件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及离子共存、离子浓度问题,掌握有关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及确定分子式的计算,掌握有关物质的量为核心的计算(含溶液PH的计算、溶液浓度、质量分数、溶解度有关计算),掌握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等。 二、高考化学命题特点和趋势 1.注重基础:化学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题的挥毫泼墨 随着高考试卷整体难度的调整和试卷长度的缩短,高考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试题也越来越注重考查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题目涉及的内容和背景资料基本上为考生所熟知,例如高考常考不懈的“五同”的概念、原子的构成、化学键的类型、离子反应、平衡体系中反应物的转化率、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等都是化学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中的重点、也是基点。 2.突出迁移:概念、理论试题的神来之笔 高考化学概念与理论试题重视基础,但不是就基础考基础,而是注重化学概念与理论基础的延伸和拓展,注重将课本理论知识的综合和应用。例如“氢镍电池”、“熔融盐燃料电池”、“镍镉可充电电池”、“甲醇燃料电池”等,都是课本原电池知识的灵活迁移。 3.面向现实:概念、理论试题的依附渊源 高考命题不拘泥于大纲,引导学生注意社会实际问题,经常用化学视角观察现实问题。试题密切联系生产和生活中各类化学问题,重视化学与环境、能源、资源、健康、科技等方面的联系。概念、理论试题更有这方面的优势。 4.再现探究:理论试题的发展创新 高考概念、理论试题在强调强调知识应用的同时,还尝试对学生拓展性学力和研究性学力的考查,强化对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适当增加开放型试题,鼓励有创造性的答案,要求用研究性的思路考虑问题,提出更优的实验方案。试题不具难度但有深度,体现了考改与课改的一致性,配合和支持了中学新课程改革。 5.体现区分:概念、理论试题的选拔功能 虽然高考试题难度下降,但其作为选拔性考试的性质决定了高考试题要有必要的区分度的适当的难度。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体现这种区分和选拔功能的试题大多为基本概念、理论试题。概念、理论试题在高考试卷的选拔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试卷中低于整卷难度系数的无论从题量还是从分数权重大多为理论试题,有个别试题甚至成为全卷的难题。 6.热点重复:概念、理论试题的不简单连续 据统计,高考理论试题的比重每年都比考试说明规定的要高,基本理论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近几年高考化学各理论板块的题量和分值,不难看出每年各理论板块具有一定数量和分值的试题,理论部分的考点多,重现率高。但这种连续和重复不是简单的连续和重复,渐变和创新贯穿其中。 三、考纲学习 突出四种能力 从考纲可以看出,化学试卷将降低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含义的理解要求,注重对知识结构和知识规律的记忆和运用。 此外今年的考纲有一个趋势,就是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和实验现象结合起来一起考查,考纲突出考查考生的四种能力,即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结论的运用能力、是否掌握课本上规定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要求考生“对原子、分子和化学键等微观结构有一定的三维想象能力”,同时,首次提出了“敏捷地接受试题所给出的新信息”的能力。 四、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复习方法和策略 1.回归—活化—升华:基本概念、理论复习走势 高考虽然强调了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转变的命题思想,但在复习教学中,我们应清醒地认识到能力尽管高于基础,但必须依赖于基础。离开了化学基础知识这一载体,能力的培养也将成为空中楼阁。所以在高三化学基本理论复习时,应注意抓住学科主干内容中的基础知识。 1.1回归课本:课本是复习之本,只要真正掌握课本上的每一个知识点,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回到课本不是要对课本知识死记硬背,而是要通过对课本内容深入的领会和理解来掌握化学知识。在复习中要增强对课本的使用意识,以课本为复习过程的支撑点,按化学科《考试说明》要求的知识内容,逐条逐项的对照过关,使课本的概念与理论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网络化。即将零碎分散而繁杂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线,再将各知识线并联成知识网,从而形成知识面。使概念理论浓缩与凸现,便于“系统记忆”。从而达到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学化学基本概念、理论知识,形成结构合理、完善的理论知识网络的目的。防止出现“以考代学”、“以练代本”的错误做法。 1.2活化基础:重视基础并不是简单地将概念、理论知识重复一遍,而是要在复习过程中,对各种相关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首先要将相关概念、理论知识进行并合和串联,如四大平衡即“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都可以用化学平衡来进行统领或从化学平衡来归纳和发散。其次是要将基本概念、理论知识之于化学学科的大环境中,注意基本理论、基本概念与元素化合物、化学实验和化学计算的交*融合。再次是要注意概念、理论与相关学科如数学、物理和生物进行恰当综合。这种综合应是合理的、自然的,而不是不是刻意追求的和牵强附会的。化学概念零碎分散,而且不少概念相似难辨,这是化学学科的特点与难点。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表格与图形来区别相关概念。注意在复习中挖掘不同概念的相互关系,着力找出它们的相似点,相异点及联系。进行科学分类,精心对比。如在强弱电解质的复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会画一张图即冰醋酸中加入水的导电性图,能熟练填写两张表即一元强酸与一元弱酸从各个角度的对比表。这样对强弱电解质的认知更加深入,凡涉及强弱电解质的题目可以说大部分能够解决。 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c(H+)pH中和碱的能力与过量Zn的反应情况 稀释相同倍数后的pH 产生氢气的量开始时的反应速率过程中的反应速率 盐酸 醋酸 相同pH值、相同体积的盐酸与醋酸的比较 c(H+)c(酸)中和碱的能力与过量Zn的反应情况 稀释相同倍数后的pH 产生氢气的量开始时的反应速率过程中的反应速率 盐酸 醋酸 1.3升华规律:复习离不开解题训练,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环节,解题是提高能力的必要手段。在复习训练中,训练识题、析题、解题能力,训练知识迁移运用能力,训练应变能力与解题速率是训练的基本内容。化学概念与理论的知识点多而面广又庞杂,以这些知识点从不同角度来命题千变万化,加之各类题的演变与衍生又无穷无尽,使得这方面的习题成了“题海”。如何将茫茫“题海”浓缩成可口的“题杯”呢?我认为浓缩的方法是:既要注重对课本知识的加工、深化和浓缩,对各概念、理论板块中的隐性知识按一定的线索进行统摄成规律,使学生在原有知识上产生新的认识,做到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又要将重点、难点、知识点的习题整理分类,进行类比分析。练习中找到每类知识的特点、解题规律和可能出现的错误,重点分析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类题,通过变换条件、变换设问的角度,训练思维方法。以期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如电离平衡部分可以总结如下规律:溶液中水电离出的H+或OH-离子浓度的求解的规律、比较盐类水解程度的规律、pH计算的方法、溶液中离子浓度比较的规律(物料守恒、电荷守恒、水的电离守恒)、将溶液加热蒸干能否得到溶质的规律、酸式盐溶液的酸碱性规律等。 2.发散—提炼—反思:习题教学轨迹 在化学复习中,我们反对题海战术的简单重复的无效劳动,但适量的试题对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基本概念、理论,就理论复习理论,概念复习概念,收益是不大的。必须在练习训练中应用概念、理论知识,将概念、理论知识问题化和考试热点题组化,所谓问题化就是将教材描述性的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对知识点设疑、质疑、释疑、激思,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品质与创新素质。所谓考试热点题组化就是将杂乱无序、难易不一的复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有利于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的形成。习题要做,但有一个做哪些题,怎样做题的问题?应大胆地删除老的“3+2”高考理论试题中的一些“繁、难、偏、旧”式的试题。 在解题时要遵循思维效益定律:1×100>100×1,即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思考多次的效益要比对多个问题每个只思考一次的效益要好得多。要善于对一道试题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研究,不要贪多和面面俱到。要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和优化,从中提炼解题规律。鼓励学生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和解剖。比如做完一道题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如下的自我设问:此题的背景是什么?题源在哪里?考查了哪些知识点和化学思想方法?其形式是否可变?条件能否减少?有无其他解法?哪一种解法最优?有无进一步的结论等,解题后的反思最有利于形成解题能力和巩固相关知识。让学生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思路,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 3.亲历—研究—设计:理论与实验联合 高考非常重视对化学实验能力的测试,近年有将理论与实验结合考查的实验题。课本中基本理论的学生实验有8个,约占学生实验总量的1/3。可见将理论与实验相结合,既可使基本理论的复习变“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繁杂为简约”,又可使化学实验有血有肉、富有生机。这样既符合教材的要求,也符合考试的方向。所以基本理论的复习也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亲历亲威。美国谚语“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做,我才懂得”,这充分说明亲身体验的重要作用。复习时可以选择一些小型的实验课题,如设计实验证明同周期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要求学生从原理→装置→过程→现象分析或数据处理,全方位地进行实验设计,并从尽可能多的方案中优化方案。然后进入实验室,对自己的设计进行验证和操作。这种借助实验来探索验证理论,联合实验来灵活应用理论可获取理论和实验的双份收获。在实验设计的过程中,学生需对问题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其思路可以说就是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其过程就是研究性学习的过程。需要指出的是,这里不是提倡把研究性课题当作复习范围,而是要在复习过程中贯彻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和宗旨,即重视研究过程和思路,与科学研究接轨等。 4.先学—先思—先究:课堂教学互动 4.1先学:教师可以预先制定复习所要达到的目标,并将复习内容转化成若干条线索,让学生按照此线索进行自我归纳和总结。课堂上让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教师可以平等的参与交流。我们认为只有激发学生的全员参与,让学生“先学”起来,才能提高总复习的效益。学生能归纳地让学生归纳,学生能讲的大胆地让学生讲。学生不能讲的教师要启发和引导最后还是让学生自己讲出来。教师可以主导课堂,但不能主宰课堂。教师应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巧妙地揭示考试热点、突破重点难点、纠正易错点、展示技巧点、引动探究点和发散点、拓展延伸点。 4.2先思:课堂教学应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现在的高考已不是1999年前的36-42道题的大题量,需要考生抢时间和拼速度。现在的高考试题,其意图很明显,就是让考生有充足的时间来答题。所以在总复习时不能为了多讲题目而占据学生思考的时间,甚至对“思考”过程包办代替。我们有的时候认为一些学生特别是一些基础略差的学生怕思考或者没有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这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我们为了赶所谓的进度而抢占了他们的思维时间或者怕学生思考不出来而代替了他们的思考,这是不是导致了“不思→代思”这一恶性循环的原因呢?我们是讲了大量的题目,可是为什么我们还抱怨讲过的题目学生还不会做或还考不出呢?让学生充分地认真地思考一个问题或一道题目,其效果胜过教师包办代替十几道题甚至几十道题。练完之后还要及时反思,本题考查了哪些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能不能换个方式考查,能否有其它的方法解答等,要悟出其中的道理,悟出解题思路,悟出思维方法,悟出知识规律。 4.3先究:我们很多教师都认真批阅了高三每次的练习,都认真做了统计,最后都进行了讲评。可一错再错的现象并没有杜绝。这是不是与我们重视了“纠错”而忽视了“究错”有关呢?显然“究错”是深层次的,而“究错”是浅层次的。每年评卷时都能看到一些考生在多处因为书写不规范、不按要求做答而丢分,这都是平时练习不规范而造成的。例如题上要求写出离子方程式而写成化学方程式;要求写出物质的名称而写成分子式;要求写出结构简式而写成分子式;—CHO写成—COH、CHO—;不配平方程式就做题或把单位搞错;看题不认真,漏看错看关键字词等。这些不规范的习惯要平时严格要求,不使“随意”成习惯。只有让学生先对错题进行追根究底的挖掘,找出错误的知识性的、心理性的、能力性的因素,才会从根本上防止错误的重复。 化学总复习,它不同于平时单元的形成性复习,它具有高度的总结性、综合性、全面性、系统性之特点。显然总复习更不是像电视的历史资料那样简单的重复与再现,而是一次再学习、再提炼、再提高的过程。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具有总揽教材全局、驾驭总结综合各类知识的能力。在串联并联网络各知识点时,一定要有绣花女那样穿针引线的巧手;在比较各相关化学概念时,一定要有画家那画龙点睛的妙笔;在对比宏观微观化学理论时,一定要有哲学家那明察秋毫的辨别力;在重点难点知识分析时,一定要有律师那厚积薄发的审慎。只有这样化学概念与理论的复习,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