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关注返乡农民工的精神状态2009-2-11 8:21:00 阅读 参与讨论()

一个人在城市里生活多年,就像一棵树,根系蔓延,枝条伸展,与这个城市也就发生了形形色色的关联。有些关联属于生产生活必需的那一个层面,有些则属于“非生活必需”的关联。无论是哪一种关联,都验证着这个人和这个城市血脉相连的关系。不管这个人是不是叫农民工,也不管这个人所属的群体是不是叫农民工群体。

 他们进城的日子,可从上世纪80年代算起。尽管亦农亦工的身份未必清晰,尽管辛苦和委屈能够装上一箩筐,尽管大多数的日子其实还是忙碌得没空思想,然而,这个群体毕竟也熟悉了城市的环境,认同了自己的处境,他们的生活实际上已经离不开城市。不仅仅是赚钱、养家、糊口,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城市化问题。离开记忆中的村庄愈久,对于土地的“疏离感”愈强烈;进入现实中的城市时间越长,这个城市也就越来越带有个体生命的痕迹。城市已经占据了他们的绝大多数时间,也承载了他们的几乎所有梦想。说回去,就能回得去吗?

自己的事情、孩子的前途、人生最精华阶段的想望,一个“失业”就能割断吗?城市的热闹和喧嚣,城市的宽容和排斥,城市的生活样态重新塑造的个人生活秩序,以及所有这些共同形成的裹挟力量,并不是轻易能够割舍的。再说,那个遥远的故乡即便有意有心接纳,那里能承载这些沉甸甸的力量吗?

故乡,无论是面貌不改之古韵乡村,还是正在变化之新农村,都已经很难回得去了。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师生春节前曾到贵州、湖南等地农村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出行交通不便、社会治安秩序欠佳、公共卫生服务缺失、商业环境落后等,使得在外务工的年轻人在老家农村感到了诸多不适应。故乡,更多呈现在春运目的地、思乡对应物的意义。(《第一财经日报》2月2日)

这个“回不去”,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那里,同样是沉甸甸的责任。经过测算出来的大约两千万失业农民工,即便返乡了,也是呆不下的。春节刚过,他们便迅速返城了。因为,2008年,农民工资性收入所占比例第一次超过家庭经营性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50%左右。无论从哪一方面考量,两千万农民工都很难回到家乡了。

也因此,在国务院办公厅去年下发的做好农民工工作的通知中,政策导向基本上还是立足于城市,在城市化过程中消化过剩的劳动力。农村,只是最后的保证温饱的“低保”。新年开局,大家都捏着一把汗,那就是,希望不要出现“两头不着”的局面。一旦城市“呆不下”,而乡村已然“回不去”,这些流动在城乡之间的农民工将何去何从?不要忘记,两千万的数字不过是阶段性估算,全国农民工确切数字则是1.37亿。

目前,包括政府在内的全社会所给予返乡农民工的关注,更多集中在纯物质领域,很少涉及农民工的精神状态。但后者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正如近日在湖南卫视“零点风云”和中国青年报“寻找当代潘晓、农民工罗炼”温暖行动中所揭示的那样,农民工问题的精神状态,是造成农民工可能出现社会问题重要原因。在此情况下,全社会需要给予农民工的精神状态以必要的关注和积极的心理帮扶,其中最重要的,是城市要努力接纳农民工,而不是拒绝他们。

湖南卫视披露的打工者罗炼,男,24岁,湖南浏阳沙市镇人。2003年南下广东,至今打工已5年。他于今年中秋节失踪,并在月饼盒内留下纸条一张:“终生役役而不见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所向,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不亦悲乎!人谓之不死,奚益!”

可以说,这张写有典型庄子式格言的“讳穷不免、求通不得、无以树业、无以养亲”字条,不但是打工者罗炼、亦是大多农民工物质和精神双重苦闷的一种写照。农民工,不但没有能够在物质上、生活上被城市、他所生活的社区和人群接纳,“讳穷不免”;也无法在在精神上处于自足状态,“求通不得”。这种极端孤独的失序状态,是导致农民工出现种种心理疾患的原因。

现在生活在城市的、曾经有农村生活经验的人,心目中可能还残存许多关于乡村的美好记忆,比如乡民的淳朴、乡村的宁静和士绅治理的有序与和谐。但是,在经过近几十年城市化、工业化以及商业文明暴风骤雨般的洗礼过后,乡村所拥有的宁静状态已经基本上被打破。以外出打工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众多乡村,已经“空心化”并呈现出严重的社会性结构问题。因此,失业的农民工回家之后,很难奢望原来的乡村还会继续接纳这群曾经长期离开、如今也未把农村作为终身依*的他们。

因此,消除农民工精神疾患的主体,应该是城市。这不仅是因为,留在城市是农民工在城市化和工业化之中做出的主动或被动选择,而且,城市也是农民工贡献体力与服务的主要对象。仅仅一个春节,城市市民就会充分体会到,离开了垃圾清扫工、送水工、看车人、保姆、蔬菜商贩的城市是多么的不方便;同理,你享受了服务,就应该充满感情地接纳他们,让农民工拥有更多的生存空间和交流对象。

现状却是,市民与农民工群体很多时候在精神上是完全隔绝的,甚至不少市民同农民工交谈的语气,都是向下的一种姿态。而这,在某些时候则是最可怕的。

日日最新时事  月月时政汇总  把握时政前沿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