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黄土高原贫瘠之地的甘肃省会宁县,自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已累计向全国各大中专院校输送了5万多名优秀毕业生,从会宁县走出的学子如今遍布世界各地。改革开放30年,会宁这个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已经成为西北教育大县,获得了“西北高考状元县”和“西北教育名县”的美誉。 “宏志班”:会宁教育的领跑者 2008年8月底,甘肃省高考录取工作基本结束,“西北高考状元县”会宁再次传来捷报:全县二类本科上线人数创纪录地达到2760人,其中仅会宁县第一中学就有1108人考上了二类本科,465名考生上了重点分数线,全县有6名考生被清华大学录取。 谈及2008年高考,会宁县第一中学校长郑焕明告诉记者,从数字上看,会宁一中位居甘肃省第一。但更让老师们高兴的是,“宏志班”在高考中再次成为耀眼的明星。120名“宏志班”学生,除3名学生考上二类本科院校外,其余117名都上了重点本科院校,其中3名还考上了清华大学。 “宏志班”全名为“宏志班资助项目”,是中宣部、中央文明委、教育部联合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一部分,从2002年开始实施。会宁县由于教育声誉好,承担起了这一项目。截至2008年,四届“宏志班”学生一个不少,从这里走向全国各大高校。郑焕明说:“‘宏志班’学生二类本科院校上线率达100%,92%以上的考生被重点大学录取。” 雷玉芳是四届“宏志班”教师,她告诉记者:“‘宏志班’学生家境都很贫寒,也很懂事,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这些同学几乎每人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 “宏志班”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成为会宁县教育的一个品牌。而事实上,会宁县不仅在“宏志班”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在整个高中教育领域也成绩斐然。会宁县委书记常守远说:“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向全国输送大学生近6万人,其中获博士学位的有500多人,获硕士学位的有3000多人。” 常守远说,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会宁时高度评价,一个贫困县出几万名大学生,不仅为全国、全省作出了贡献,而且也为当地脱贫致富作出了很大贡献。 开放办学 拓宽教育之路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这里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严酷。尽管如此,这里民风淳朴,文风昌盛,自古就有崇文修德、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曾长期从事教学工作的会宁县教育局副局长张贵荣告诉说,会宁教育之所以能够取得辉煌成就,就是因为在这个贫苦的地方,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政府苦抓、家长苦供、社会苦帮和教师乐教、学生乐学” 的“三苦两乐”精神。正是在这种“三苦两乐”精神的鼓舞下,会宁教育才能够长期保持走强态势,越办越好,成为当地和甘肃省的一张靓丽名片。“花香自有彩蝶来”,如今,甘肃省各地乃至省外的很多家长都慕名而来,以能够让自己的孩子在会宁县就读为荣。 在这种情况下,会宁县顺势而上,开放办学,拓宽教育之路。 2007年年初,由甘肃省长徐守盛牵线,会宁县和同样是教育名县的江苏省如东县结为友好县。如东县派出11名教师来到会宁,进行长达两年的支教活动;同时,会宁县每学期也选派50名骨干教师,到如东县交流、学习。两县在教育上达成了长期互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合作协议。 目前会宁县不仅着眼于本乡本土,还开始为全省各地贫寒学子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如“5·12”地震发生后,会宁县就接纳了来自甘肃地震重灾区的十几名学生。会宁第一中学“宏志班”高一年级学生付永星就来自受灾严重的甘肃省陇南市。他告诉记者,地震中,他原来就读的学校被摧毁了,2008年暑假后来到会宁一中,现在学习上动力很足,生活也很愉快。 常守远介绍说,目前会宁县已经建成各级各类学校575所,在校学生已有15.5万多人,无论从学校数量、在校学生人数及教育质量来说,会宁都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教育大县。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