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心经:文章不厌百回改2009-2-18 14:11:00 阅读 参与讨论()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从古到今,修改都是成就好文章的必备环节。“推敲”的佳话,“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名句,都是文章修改的最好佐证。哪怕是大家,写文章时也往往要仔细推敲、字斟句酌、几经修改的。倒是我们现在的学生,写起作文来可谓一气呵成,一挥而就。但那是怎样的一挥而就啊?错别字满篇,病句横陈,书写潦草,敷衍之态显而易见。我们不期望学生在作文修改上字斟句酌,几易其稿,但问题是许多学生根本没有修改作文的习惯,只要画上最后一个句号,便万事大吉,再也懒得回看一眼。而这恰恰是学生作文水平难以提高的重要因素。

很多同学一口气写成的作文,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毛坯”,由“毛坯”到“成品”之间,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作为限定时间内的一篇“急就章”,不要说深层次的问题,光一些显而易见的“硬伤”,也是很多的,如标点的误用、错别字、病句等,本来是学生完全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却推给了老师。结果呢?老师被这些表面的、浅近的问题缠得晕头转向、心烦意躁,以致像结构、主题、表达技巧、材料运用等较深层次的问题,反而无暇顾及。反映到批语上,则是千篇一律、无关痛痒、大而无当的几句“套话”,学生对老师的批语甚至连看都不看,于是老师修改的这个环节也就形同虚设了。如果在考试场上出现这样的作文,自然会倒阅卷教师的胃口,仅凭那么多触目即是的“硬伤”,随便给你判个不及格,怕也没有话说。

放弃修改,实质上是放弃了提高作文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妨举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那些精美绝伦的根雕都见过吧,但在成为精美绝伦之前,它只是一个初具雏形的粗糙的树根。如果不经过仔细的雕刻、打磨,就不会成为光彩夺目的艺术品。同理,作文的一个“毛坯”,也需要认真雕琢,仔细打磨。在修改的过程中,每改动一个标点,每纠正一个错字,每斟酌一个词语,每调整一个句子,都是对自我能力的挑战。在这方面,我有过切身的感受。我以前写文章时,总是反复修改,有时甚至改得“面目全非”,于是重新抄写了再改,直到达到我的最高水平,自认为无可挑剔为止。这样做的结果,是我每写一篇文章,都会在已有基础上有所进步和提高,都是我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可见,如果能够在“毛坯”和“成品”之间的中间地带狠下功夫,就一定能够有效地提高作文水平,真正达到训练的目的。

更重要的是,这种负责任的“自改”,还可以提高教师修改的质量。经过“自改”的作文,表面的、浅近的问题,已被学生自己解决掉,教师就能够把自己的批阅向纵深拓展,触及实质性的一些问题。而且可以肯定地说,面对我们认真修改过的作文,老师在批阅时也会心情舒畅,思维敏捷,所写批语就能够有的放矢,切中肯綮,而学生也会认同老师的批语,从而使师生互动走向配合与交融。

从另一方面说,作文是语文能力的综合体现。重视作文的修改,对巩固和加强基础知识也十分重要。如有的学生在复习完错别字和病句相关知识后,在错别字的纠正和病句的辨析方面并没有明显的长进,究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在作文中是写错别字的“老手”,制造病句的“专家”,又不通过作文修改形成对错别字和病句的敏感性,于是当面对题目中的错别字和病句时,就没有了感觉,如同孙悟空在花果山上遇到群猴,本来是一家人嘛!

笔者:说到底,平时的积累和优秀的学习习惯是高考成功的保障和基石,考生一定要纠正考场作文临时“超常发挥”的妄想,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我们高考胜利的每一步。

相关资源: 高考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