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步入新课程的起始年。我有幸作为第一批新课程任教者中的一员,在教学实践与探索中,对新课程语文教学积累了一点肤浅的认识 。 一、把新课标落到实处,不偏执,不虚浮 我们首先要明白,新课改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新课标的确立,在教育理念上体现了“大众主义”教育,即是为了提高全民素质的教育,并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从语文学科而言,更具人文性,更能体现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与提高。 在早几年甚至现在,还有些教者在大谈“要素质,丢质量”,这种思想源于对新课程缺乏认真的学习与认识。试想,学生素质都提高了,质量为何会下降呢?我们不能简单的把素质具化为某一点“看得见的”,对被教育者来说,方方面面,点点滴滴……能弯腰拾起垃圾袋的同学会破坏卫生吗?一个有追求、有理想的人不懂得刻苦勤奋吗?因此,我们要扭转以前片面的、不当的认识,把新课标学到心里,落到实处,不能偏执 。这里,有一些教学现象值得提一提 : 现象一:表演授课型 在教研活动中,为了搞活课堂气氛,体现出“新”的味道,开堂的音乐,课中的系列活动,结束时呼啦啦的歌声。这好像成了一个模式,屡用不换,小到校内教研,大到县级、市级比赛也多如此 。 现象二:多多益善型 为了“尽善尽美”的展现,充分准备无数:幻灯、投影、录音机、小节目等,应有尽有,全部利用,结果内容没完成,还搞得手忙脚乱。 现象三:唯我型 把新课程教育理念抛于脑后,想咋上,就咋上,随心所欲,毫无章法 。 现象四: 传统型 传统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字、词、句、篇、章,讲得通透,生怕落下一点(学生还评之曰:细致、好懂)。 现象五:心血来潮型 一来劲认真上一堂,略显新课标,退下来又走旧路,不愿思忖不愿做。 现象六:只说不动型 说起来是头头是道,做起来却懒于创新。 现象七:情绪抵触型 觉得矛盾多,困难大,牢骚满腹。 凡此种种,各地各校都有,这些都是认识不够,疏于实践的结果。我们只有实实在在去做了,才能明白、转变。不妨,你先用理论指导实践,坚持做做,就会体会到新课程的乐趣了,你也将会同学生一起进步。 二、挖掘“活”因素,培养思维、情感,进行知识积累 一个教学内容,如果我们不去探究,一成不变的教下去,就会越教越死越乏味。为了让教学生动,我们要善于反思以前的教学,挖掘出“活”的因素(一是教学内容的“活”,二是教学方法的“活”),让学生乐于去想,去说,去体验,去积累。 比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在其中设计引导学生先想再说:遇到困难该如何面对?并要求举出大家熟知的事例。结果学生举出了贝多芬创作交响曲、张海迪身残志坚、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司马迁著《史记》、海伦.凯勒、霍金……特别提到了街上坐在木板上行乞的小孩。学生越说越动情,这样训练了听、说,调动了“情”,还积累了知识。教学《生命 生命》中,让学生摸心跳,感受生命,引出“珍爱生命”,并理解记忆奥斯特洛夫斯基语——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 进而批判自残者、吸毒者等,《春》的教学中,积累写四季的诗句,《黄河颂》的教学中,收集整理积累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黄河大合唱》,还进行保卫母亲河的教育等等。教师先走进教材,再从教材里走出来。利用这些“活”的因素,进行素质教育。 就教法而言,虽然“教无定法”、“条条道路通罗马”,但是,“一把好钥匙,可以打开众多学生的心锁;选择好的教法,可以让几十颗心产生共鸣。”因此,要灵活、新颖,因人,因教材而定:或朗读,或交流,或讨论,或动笔……有机结合,找准契机,因势而导。这样才能吸住学生的“情”,让其进入角色,事半功倍,达到教育教学的三维目标。 三、重视课外,使得课内外有机结合 课堂上的45分钟是有限的!试想,充满激情的45分钟之外,且不说其他形式的辅导活动,若无较好的预习、巩固,效果会怎样呢?有时,诸多原因使我们都忽视了“课外”这个重要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将课前、课堂、课后三者有机连成整体,教学与培养才是完整的 。 所以,“功夫又在课外”!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要求学生课前必须先写自学报告,作部分感知,先有自己的“得”与“疑”,课堂上进行教学与拓展,课后将知识的积累与任务的完成交回学习小组,互相督促检查,进行“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这样,既教会了学生该怎么做,又培养了自主学习的习惯。还要求学生提前准备好每堂课前5分钟的口语训练内容(讲成语故事、历史故事、自己的理想等)。为了提高书写水平,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我从上期一开校起,就利用下午上课之前的30分钟规范练字,这同时也是一种陶冶。现在,学生对写字已有较浓的兴趣,每天都练得很起劲、投入。和刚进学校比起来,作业书写大为改观不说,跟着提高的,又何止是看得见的呢?——那些,我们都可称之为语文素养。 在课外,还引导学生对好诗美文读读背背,欣赏名家作品,扩大课外阅读范围,并要求学生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这样,通过长时间的积淀,从而达到培养的目标。 新教程的实践与探索才刚刚开始,我们只有多走进去,才能感受更多,领会更深。总之,新课程语文教学让我们有了更多的乐趣,也让我们学到了更多的东西!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