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的动向: 2010年的选修可能有所变动 二.从评分机制看答题技巧: 1.答案不准一个句子写到底,必修有要点,条理清晰 2.培养学生答题的精准度,注意关键词语,答其需。 3.培养学生答题要有史有论。 三对教师的要求: 1.方法可以按课本也可以按古代政治,古代经济,古代文化去讲 2.精讲精练,温故一定要创新。 3.出卷子最好不要用网上的成卷子。 4.要求教师改卷时候要刻意去培养学生上述的答题技巧。 5.最后一个月左右要把全省的特级教师的出过的题目找来,关注其中比较大气的题目。(去年他们就分析过并且获得好的效果) 四.2010年复习总体体系把握 1.以“文明史”为思路 文明史观思路梳理 (1)纵向 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工业文明(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 (2)横向、 政治文明人类社会在政治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专制到民主。 经济文明:人类社会在经济生活领域里的文明。从传统农业到工业文明。 精神文明:人类社会在思想领域里的演进。从迷信愚昧到科学化、理性化 2.以“现代化”为主线 现代化史观思路梳理 政治现代化(包括政治民主化、法制化等) 经济现代化(包括工业化、市场化等) 思想文化现代化(包括人类思想的理性化、科学化等) 社会生活现代化(包括城市化、服饰现代化等) 3.以“全球化”为理念 全球化史观思路梳理: 中国古代文明对西方文明进步的影响及相互关系 西方近代文明对中国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五.2010年考点预测: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宗法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风俗与此有密切联系。它对中华民族美德的延续与传承、以德治国战略的实现,对我国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都有积极影响。 2、着眼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认识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源泉,古代制度的创新为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作用。古代政治制度的改革史就是讲历史上历代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如何对政治制度不断改进、不断创新的过程,与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联系中共十七大“大部制”体制改革,被普遍认为将是政府改革的一个新起点,新突破口,它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政府职能交叉,政出多门从而提高行政效率。预测政治制度创新和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将是2010年高考的考查重点。 专题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1、古代农业发展对今天促进农村可持续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中国古代因地制宜地兴修了多种形式的农田水利工程,推动了社会发展。今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如南水北调工程等基础设施,有利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综合国力,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2、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古代手工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发达的古代手工业,高超的冶金技术,享誉世界的制瓷业,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这些辉煌成就启示我们应立足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国力,振兴中华。 3、“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我国古代虽有“无商不奸”的说法,但没有商业,国民经济将受到严重影响。所以既要繁荣市场经济,又要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封建制度的严重阻碍,是封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束缚的结果。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落后生产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严重阻碍。 5、封建政府采取的经济政策的影响对今天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启示。正确分析以农立国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及其对历史产生的影响,反思中国古代统治者重农为什么反而伤农。 从命题趋势看,2010年高考有可能将古代农业发展的原因,表现,影响和相关制度政策与当今热点“三农”问题,粮食安全问题相结合进行综合命题 专题三、古代中国思想和科技文化 1、2009年是孔子诞辰2560周年,孔子被尊奉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和十大思想家之一。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它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10年高考应注意9与0的周年。 2、社会经济政治状况的变化、文化事业的发展为思想界的变动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而社会思想的发展又推动着社会历史的前进。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诸子百家思想中所蕴涵的人文思想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3、在现代化进程中,日本和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都成功地把儒家学说和西方文明有机结合起来,被称为“儒家资本主义”的典型,这为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儒家思想提供了借鉴。许多儒家思想家的名言警句,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和个人的道德修养有着极强的借鉴意义。 4、理学也是儒学,它是儒学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融合佛、道思想而进行的自我完善和调整。理学的出现充分体现了儒学趋势更新的特点,也充分证明了儒学强大的生命力。 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是在明清之际政治经济天崩地裂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他们的思想在其后数百年人具有振聋发聩的启蒙作用,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如何区分这种具有民主启蒙色彩的思想,并与西方启蒙思想对比是一个很好的命题视角。 5、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欣赏中国古代书画和文学作品时,应注意发掘其精神内涵,以发挥其在启迪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的作用。 结合古代文学、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认识当今我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重要意义。 专题四、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1、一切政治现象都与当时的经济、政治、思想以及地理环境先联系,希腊民主政体的确立就是希腊特定历史条件的产物,不能孤立地分析历史现象,要将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地理环境综合分析。 2、对于希腊民主制的认识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为指导思想,在肯定希腊民主政治对希腊古典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巨大贡献时,要明确它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对它进行辩证的分析和评价。认识到“民主”不是抽象和绝对的,而是具体的、相对的,最终达到这一基本认识:民主具有阶级性和时代性,是一定历史条件和具体国情的产物。 3、对于罗马法的发展演变,可与罗马由共和向帝制转变相联系,与罗马帝国的扩张向联系,理解罗马法是为了维系庞大帝国统治的需要。罗马法中的买卖、借贷、债权、合同契约遗产继承以及伤害赔偿的规定,在日益重视私有财产和人权的今天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要注意相关的材料。 4、比较是启发历史思维的钥匙,学习中要注意比较希腊文明与罗马文明的特色;比较希腊民主制与我国古代政治制度,比较古代希腊民主制与当今民主制(含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联系与区别。 依据高考命题“时代性”的原则,政治制度建设问题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的大事。从古今民主政治联系的角度看,本专题在2010年高考中会有一定的体现。预测古今中外政治制度创新与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对我国的政治制度建设有较强的借鉴作用的,将有可能成为2010年高考考查的重点。 专题五、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1、古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及文艺复兴运动所体现的人文主义精神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2、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宣传自由、平等,主张三权分立、人民民主,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德国哲学家康德对理性做了更彻底的哲学探讨,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智慧大门。启蒙思想家所倡导的民主、自由、法制思想对当前我国推进民主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启示。 启蒙思想分为两类,一类是教导人民去争取民主与自由;另一类是获得民主自由后如何保障民主自由。 3、由于本部分内容有新增加知识,在高考中更容易被关注,因此在2010年的复习中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注意观点的把握和比较,注意纵横联系的灵活性。如以民主政治和人文思想的发展及其关系分析问题,把启蒙运动与中国民主思想萌芽进行比较,结合图文资料联系当今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等重大时政热点分析问题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要角度。 专题六、工业文明的崛起和资本主义市场的形成与发展 1、新航路开辟使世界市场初步形成,开始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在这一进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值得关注。 2、航海家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敢于冒险、勇于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的精神,文艺复兴提倡人文主义为探险提供了精神动力。学习探险家们勇于开拓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的精神,对我们今天建设创新型社会有重要借鉴意义。 3、工业革命一方面通过技术创新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体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工业生产带来了环境污染问题,说明保护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成果应用与生产对我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启示。(自主创新能力) 两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整体化趋势,局部性的国际交流发展为全球性的沟通,分散的、局部的世界变成互动的、连成一体的整体性世界。对这一热点问题的认识,仍有较大的命题空间。 5、从专题内综合考查的角度看,应注意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与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的关系;殖民扩张的阶段性特点与资本主义经济水平发展程度的关系;从命题角度来看,2010年高考有可能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与经济全球化一脉相承这一角度入手,考查世界市场的形成。当前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的延续,十七大提出要继续坚持改革开发,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是我们关注的焦点。高考可能会结合历史上大国崛起的历程,考查学生对世界市场的认识。 专题七、近代西方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1、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比较各国代议制的共性与个性及其原因,与古代、现代史及中国等相联系,通过比较,认识近代欧美代议制的特点、进步性与局限性。 2、结合各国的历史及其宪法的制定情况,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度下的不同政治体制模式,如君主立宪制、总统制、共和制等,用横向比较分析的方法,把握英国君主立宪制与美国总统制之间、法国共和制与德意志君主立宪制的异同。(容易考查英国首相与德国宰相,美国总统与法国总统) 3、从西方和世界民主政治发展的角度,探讨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完善对于资本主义社会持续发展和繁荣的作用。 4、本部分内容过去是、现在依然是命题的重点区域,因为随着社会的发展,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对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史和不同区域的表现,都需要有清晰的了解,且越来越有现实意义,因此必须重视。随着新课标考试的逐渐成熟,在命题形式上会不断的推陈出新,新情境、新材料、新设问、新角度会不断呈现,在内容上可能倾向于国家间的比较,历史发展演变的比较。还可以结合现实问题,从时政热点切入进行灵活考查。如资产阶级民主,平等,法制思想和实践对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德意志的统一促进了德意志民族的振兴对当前我国统一及中华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 专题八、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 1、本专题内容时间跨度大,知识点多,贯穿其中的主线是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曲折发展历程。复习时应首先把握这条,提纲挈领,掌握各发展阶段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通过对巴黎公社、十月革命、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败原因,分析经验教训,理解社会主义探索道路的开创性、艰巨性、曲折性和复杂性。 2、用思辨的眼光看待事物,分析问题。对斯大林模式一分为二地认识。通过分析中国与苏联所走的道路,就可以得出各国应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政治和经济建设的认识,体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性。 3、新考纲下角度与传统的思维角度有所不同,更侧重以史为鉴,所以应注意结合中国当前改革进程中的问题思考这段历史,如新经济政策用固定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维护了农民利益,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农业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今天我们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为减轻农民负担而取消农业税,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专题九、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本专题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区域。因为内容的充实性和地位而决定题型比较全面。 从近年呈现的高考试题可以看出,在列强侵略中重点考查一些大的事件及影响,对近代中国的民主的民主革命的考查主要体现在对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重大革命活动上。尤其是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又称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内容为重中之重。 2、本专题的主线是以二十世纪中国社会的两次历史性的巨变为重心,运用比较的方法,在比较中掌握天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的异同,从而发现民主革命的规律和趋势。 3、2010高考中务必加强对这部分内容的重视,这是由国情和政治决定的,本章节内容是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园地和素材。本章节“侵略”与“求民主”两大主题可分可合,而题型还是以选择题为主,但和其他内容进行联系综合而形成大的题目的可能性很大。尤其是进行能力方面和思想情感的检测会得到加强,新情景、新材料、新设问、新视角等会精彩纷呈,但这些只是表面现象,只要抓住本质的东西和最基本的知识,一切便迎刃而解。还要注意从现实问题入手,如国民党大陆之行、国共关系缓和对台湾政局影响重大,中国共产党的一些成功经验等都大有文章可做。 专题十、中国经济的近代化历程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1、鸦片战争后,中国关税自主权丧失,凭借低关税等特权,外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海关对民族经济的保护作用日益消弱。今天中国加入WTO后,降低关说是必然的,是建立在公平、正义基础上的。因此中国要寻找应对措施,趋利避害,积极迎接挑战。 2、民族工业发展的阶段特征、原因及对我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启示。 3、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从根本上说,首先是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然后是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变化共同影响着社会生活领域的结果。近代社会生活的重大变化,正是“西学东渐”的结果,是东西文化交融的产物,但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中国社会生活近代化出现明显的区域差别。近代人们生活习俗的变化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示;衣食住行作为社会主义的载体,展现着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图片资料丰富,非常容易出题,命题形式更加活泼贴近生活。 4、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深刻影响人们社会生活,对今天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启示。 5、中国近代化是每年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之一。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往往把热点问题和历史学科的主干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不回避热点和焦点问题,通过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折射现实问题。在这样的命题背景下,近代化就成了命题者比较容易选择的主题了。新的材料,新的角度不断出现,这符合新课标、新课改、新高考的理念。 专题十一、近现代中国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要紧扣“中国向何处去”这一主题。近代中国思想革新的速度极快,各种思想在相互批判与取代的同时,也互相融合、互相渗透。在评价历史人物和他们的思想时应注意时代性和阶级性,切忌片面化。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既是对当代中国现实问题的思考,也是对西方挑战的回应。 2、注意中国近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具有明显的特征 (1)从发展的阶段看,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前夕,主要呈现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以教材所述为限),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具体的国情,探索适合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路线和政策。(向西方学习——以俄为师——走自己的路) (2)思想的发展具有继承性。近代化思想在发展过程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量变。又有质的飞跃。如地主阶级洋务派就是继承了抵抗派“师夷长技”的思想,但又有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封建统治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因而是量变。而早期维新派又是洋务派转化而来的,他们也继承了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的思想,又发展为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制度,这就是质的飞跃。 (3)思想的发展具有层次性,各阶级思想的具体实践效果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3、整体认识:2010年高考对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考查形式将出现以问题为中心,选择题专题系列化,主观题情景化的趋势。 专题十二、现代中国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联系现代中国的经济建设,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建设的必要性和艰巨性,把握政治和经济的关系。政治建设和祖国统一是中国社会制度的核心内容。在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 2、本专题的知识点与当今社会热点联系性较强,易于创设新情景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近几年高考一直比较注重对本专题的考查。备考要引起重视,甚至已考过的知识点,要变换角度,变换题型进行考查。 3、“建国初期的民主法制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民主与法制建设”预计可能会是今年年高考的重点区域。可以先从宏观上把握,再细分知识点。 专题十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有成功也有失误,最后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一鲜明主题便是高考中不变的主题,今后的高考可能会在这一点上下功夫。在题型上预计会有大的拓展,因为内容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可以左右联系、上下延伸。要注意总结和比较,要注意从中提高认识,对党领导进行的全面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建设充满信心,这些都是考查的重点所在。尤其是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 2、1958年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挫伤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在加快社会主义建设的今天,我们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3、联系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其他国家的不同时期的经济政策发展模式,探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规律,从而加深对我国经济建设政策制定的认识。理解其对当前中国经济建设的借鉴作用。以材料题的形式考查20世纪的三次重大改革:美国罗斯福新政、苏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这是20世纪世界现代化建设的三种经济模式,是高考中命题的集中区域。 4、改革是长期热点:安徽、四川两省率先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等最先建立经济特区,这种具有首创精神的重要事件易成为命题切入点。 学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时要与现实问题紧密联系,例如:“三农”问题,大多围绕农业问题展开,包括体制变革,生产方式等,注意我国现阶段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和对外开放的新水平包括现代中国的自主对外开放和近代中国的被迫开放的比较等。 专题十四、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本专题知识与当今世界发展的焦点问题和国际热点密切联系,富有极强的时代感和现实感,尤其是中美关系、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非关系、中印关系都与时事结合密切,预计2010年高考会有涉及。 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的领域很多。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属于长效热点。其中外交战略的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同时,我国的外交方针和原则,客观上也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 3、在学习本专题的内容时,应注意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着重把握中国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所作出的几次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所取得的外交成就。同时注意相关知识的链接。在探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领会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领导人提出的外交方针政策,以及他们的外交策略和智慧。同时注意利用多种途径搜集、认识新中国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成就。 4、认识一个国家的外交事务既是一国政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政的延续,也是其综合国力的体现。要把基础知识与社会热点及时政相结合。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 专题十五、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1、科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各国纷纷制定自己的科技政策,以便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夺得先机,占据有利位子。中国总结二战后科技革命机遇错失的因素后,实施“科技强国”、“科教兴国”战略,力争站在时代前沿,进行科技创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2、我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主要成就,尤其带有里程碑意义的科技成果,更要特别关注。与古代科技、近代科技相联系,理解制约科技发展的因素,也可以中西对比横向联系,探讨内容、特征、原因和影响。 3、科技与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结合社会历史背景,分析科技教育成果,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意义,大力发展教育,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4、科技文化内容本身就是有综合性特点,应该用全面的发展的观念来理解文化在各个领域的成果。试题设计除单一命题外,更多的将会淡化学科色彩的常识的形式出现。 专题十六、罗斯福新政与资本主义运行体制的调节 1、凯恩斯主义认为对付经济危机的办法就是扩大需求,这种观点对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它对我国今天扩大内需,缓解就业压力,推动社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2、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原理分析各种历史现象,抓住各种经济现象的本质是掌握本专题的关键。如新政措施的实质目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调整的各种表现等。将罗斯福新政与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的改革开放进行联系和比较:三者都是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实施的;都是为了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注重调整生产关系,符合各国当时的实际需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反映的本质问题都是实事求是,这一人类智慧的意义是世界性的。但三者的背景、实施的前提条件、具体内容、性质、方法和手段以及实施的成就等有很多不同点。 3、联系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热点,从新的角度理解和把握。如从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从健全社会保障体制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角度,认识罗斯福新政中社会救济和福利国家的出现。从当前经济过热,流动性过剩的视角看,金融秩序的调整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我国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做法,加快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经济内容已经成为当今高考的热点,经济发展是一种方向和目标,而采取怎样的措施和方法才能更见效果,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各自的发展中都进行了有益探索,既有深刻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预见今后的高考中还会随时涌现 专题十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 1、复习本专题内容,要以两极格局的形成和演变为主线分阶段掌握。可以按二战后两极格局的形成,六七十年代多极化趋势的出现,90年代多极化趋势加强形成主线,全面分析每阶段特点及其成因、影响,深刻理解史实间的因果关系。 结合史实理解国际关系的一般原理,并用这些原理分析国际关系的变化。如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是外交的出发点、外交是内政的延伸。全面加强政治和经济的联系,进行综合复习。正确分析国际政治格局的演变和国际经济格局的演变之间的必然联系。世界主要大国之间综合国力消长国家利益,价值观念意思形态等都是常考点。 2、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和内在规律理解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必然性,掌握其表现,分析其对世界和中国的影响。通过纵向联系和横向比较理解其实质。 3、从命题角度看本专题与时事政治和现实国际热点联系密切,最富有时代感和现实感。如巴以问题、朝鲜问题、中美关系问题、联合国改革问题、中欧美欧关系问题,注意政史地知识的迁移与整合,对热点进行综合分析,提高知识运用的灵活度。2010年高考有可能从中国在政治格局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中的表现、措施等角度入手,考查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近年来随着欧盟地不断发展壮大预计2010年高考围绕欧盟的发展,欧元,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世界经济集团化等角度命题。 专题十八、近现代科学技术和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三次科技革命是历年高考的命题热点,不可忽视。以命题的角度来看,主要侧重于科学对社会生产和思想解放运动的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等方面的考查。可以肯定的是,蒸汽机的发明和电力的广泛应用将是今年命题的重点区域。认识我国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意义。 2、在命题中,本专题的基础知识,常以选择题来考查;出大题时,多注意结合,以中外历史的相互影响立意,或者进一步突破历史学科的范围,由具体材料引入,然后综合运用历史、政治、地理知识来解题,2009年高考中会仍延续上述趋势。 3、本专题所占篇幅较大,且考查极易与社会与现实相联系。从命题角度来看,将着眼对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发展过程中具体问题的背景、流派特征、文学艺术价值及影响等分析及影视艺术产生的背景和影响的考查。在今后的新课标高考中,涉及本专题的内容将会增加,注意以下两个角度。 (1)19世纪以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繁荣,但也导致了许多人内心空虚,物质和精神严重失衡。这启发我们今天在进行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建设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弘扬世界先进文化,发展本国本民族艺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历史重任。 专题十九、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A、改革的基本理论 1、为什么要改革 (1)、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危机严重——缓和矛盾、挽救危机、维护统治 (2)、生产力发展推动生产关系需要做出相应变革(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3)、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图存 (4)、外部工业文明(先进文明)的冲击,对外战争的失败激发统治者改革奋发图强 2、爆发革命的一般原因(类比): (1)、旧的生产关系阻碍新的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阻碍经济发展,激化社会矛盾 (2)、贫富两级悬殊,赋税沉重,激起某阶级(阶层)反抗 (3)、某思想传播(古代:宗教;近代:民主思想) (4)、导火线(古代:天灾) 3、改革一般是上层发动,所以一般从统治者角度分析原因;而革命一般是下层发起,所以一般从民众角度分析。 B、改革的性质和类别 1、奴隶主维护统治的改革:如梭伦改革; 2、新兴地主阶级封建化、促成社会性质转变的改革:如商鞅变法; 3、少数民族封建化、汉化改革:如北魏孝文帝改革; 4、封建社会内部调整、挽救统治危机的改革:如王安石变法;、 5、资本主义性质: (1)思想文化领域:欧洲的宗教改革 (2)确立资本主义:农奴制改革、明治维新、戊戌变法 (3)受工业文明冲击,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C、如何正确评价改革: 1、标准:是否推动生产力/社会/历史发展,是否达到目标,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否得到维持;不以道德标准,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作为衡量改革成败标志。 2、方法:辨证、客观、全面、抓主流。 D、改革成败的一般原因 1、根本原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反映先进生产力及其政治的发展需要;是否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客观原因:反对派力量和改革派力量的对比;外部环境是否有利; 3、主观原因:改革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坚定政治魄力;改革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改革策略是否正确;用人是否得当。 E、从改革中得到的启示 1、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 2、改革是促进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要动力方式之一; 3、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必将遭到守旧势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充满着尖锐的斗争。 4、改革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魄力 5、改革措施要符合客观实际,策略得当、用人得当。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