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合肥二模试题答案难度点评 为高考“探风”的合肥市高三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二模”)昨天如期开考,抽测的7120名高三学生早上8点半不到就在学校门外排起了队,等候进场,有的考生一边吃着早点还一边捧着书本临场复习,“二模就当高考来考,肯定要认真起来。” 全程“复制”高考模式,昨天上下午分别进行了语文和数学科目的考核。11点半多,考完语文、走出考场的同学大都表情轻松:“难度并不大,感觉比我们复习的难度还要略低一些。” 对于语文的作文题,学生们反映,半话题式的题型平时训练中也常遇见。“作文很靠谱,有话可说,我之前就关注过这件事,下笔很快,四十分钟就写完了。”下午的数学科目无论在难度还是题型方面,都仿佛2009年的安徽高考真题。 合肥市相关科目老师分析说,“二模”的主要目的就是综合考量学生总体复习情况和整体水平,为他们探探高考的方向,所以总体较为平稳、难度适中。 值得注意的是,首日两门课的考题中都出现了对学生“情商”的考察。无论是语文科目中苏格拉底、钱钟书、沈浩等材料,还是数学科目里的文理科的第3题、第16题、第21题等,都关注到了学生的人生观 、情感价值观。“人文素质在考试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分量。”相关人员指出。 赵乾坤 本报记者 张沛 名师点评 语文 考核人文素质 关注答题精度 合肥六中 余良海 合肥市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终于撩开了神秘的面纱,其中语文试卷如同出水芙蓉的少女,文静,清新,高雅,亮点多多。 试卷分析: 平稳中透着新意 综观语文试卷,显著的特点之一是平稳。 题量、题型、梯度都紧扣2010年安徽省考试说明,这既表现在宏观上,也表现在细节上。例如,文言文用了传记;大阅读用散文;语音题所考查的是常见字读音;文言文实词和虚词考查大多是最为常见的基础词汇;病句和成语所考查的类型都是直切考试说明要求;散文阅读中的探究题分成两小题,避免一道大题导致的分数大起大落;语言表达题中的句式变换、压缩、表达转换都是常见题型;作文题采用了半话题式,一连三个问句能够引导考生思考方向,降低了审题难度,使考生能够迅速把握试题含义;甚至社科类说明文的选项表述都是每项长度一致。所有这些特征都表明试题平易近人。 其次是试卷有新意。 从选材看,小阅读材料一改过去的沉重繁复,给人一种轻灵飞动,耳目一新之感;第十八题的低碳经济、第二十题的沈浩事迹、第二十一题的大学出台“人格证书”无不紧扣时代,体现了语文要从生活中来,又要服务于生活的宗旨,同时对考生起到良好的导向作用,融入生活、观察生活,思考生活。在题型设计上,第十九题、二十题虽然也是常规题型,但是命题者在不变中求变,第十九题不能看作简单的压缩题,而是融合了形象表达和抽象表达的转换。所有这些可以看出命题者在大框架内为求变而做出的努力。 再者,整个试卷散发着浓浓的美学气息。 小阅读《飞白的趣味》详细地介绍了飞白在不同的艺术领域的表现和作用,对学生的美学素养有很大帮助。大阅读《有墙薜荔》涉及到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继承传统文化等等,人文意蕴丰。苏格拉底、钱钟书、沈浩等材料向学生生动地展示了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综观全卷,洋溢着雅气,弘扬着正气。所有这些都对考生的人文素养起到很好的提升作用。一份好的试卷不仅要是试金石,更应该像这份试卷,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不过,总体看,试卷难度似乎有些过低,考生的分数恐怕拉不开距离。也许这是命题者的用意,要求考生答题提高精度、准确度。 复习建议: 抓基础还要关注社会 鉴于上述对二模试卷的分析,考生今后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基础上苦下功夫。这个“基础”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语言基本功的积累,例如语音、成语、病句、默写等等,这里也包括常见题型的识别能力,要做到准确无误,不要忽视常见知识。其次,不要轻视常见题型,可以说这次试卷基本上都是常见题型,这就看考生辨识题型、把握命题用意和答题速度。 抓基础还要关注答题精度。常见题型要拉开分数距离只能靠答题精度,很多人一向把语文看成“模糊数学”,审题时不谨慎,不严密,答题时方向不明,层次不清,语言不准。后期要在审题精度、答题精度上多作训练。此外就是作文要符合基本要求,注意不要出现错别字,语言通顺,层次清楚。 其二,要对语文的本质有准确的理解。学习语文的终极目标无非是理解、鉴赏和表达,其他的一切内容都是为此服务的。例如大阅读总体上讲就是透过形象看抽象,作文就是把抽象的思想感情通过形象化的表达。考生只要对这个宏观有真正的把握,才能够准确辨明语音、字形、成语、病句、作文、语言表达、诗歌鉴赏等各个阶层和现代文、文言文等各个方面在这个网络中的位置,进而理解各个题型的考查目的。 其三,不要脱离现实,要关注社会和生活百态。语文和社会息息相关,试卷材料取材于现实,作文要求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这都要求考生对人生要有一定的关注和思考,这也是考生综合素质的体现。 数学 很像2009年安徽高考真题 合肥一中 杜明成 2010年合肥“二模”文理两套试题突出数学学科特点,强调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贴近教学实际,既注意全面,又突出重点,注重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注重对中学教学中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考查。两套试题明显结合新课标理念及安徽《考试说明》所折射出的命题信息,体现了近两年的安徽高考试题特征,难度与去年安徽高考试题接近。 试卷分析: 模仿高考真题关注课改 一、模仿高考真题,着力内容创新。试卷结构的稳定,保持题型和题量的不变;知识分布的稳定,强化主干知识、重点知识的考查;难度控制的稳定,试卷总体难度适中。创新是高考命题的生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体现。如文科的第10题、第15题,第18题等;理科的第9题、第10题、第20题等。 二、关注课改,渗透新课标理念。高中新课改注重对学生能力、情感价值观的考查,这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文理科的第3题、第16题、第21题等。 三、落实“双基”,突出能力立意。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以及蕴涵在其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是考生进入高校继续学习的基础,也是进入社会参加社会实践的必备知识。在注重基础考查的同时,要“突出能力立意”。 四、注重交汇,提升思维高度。关注知识交汇点,把握知识纵横联系,揭示普遍规律,注重综合应用,在知识网络化的交汇点设计试题,考查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已成为高考命题的新热点。这次“二模”第9题、第17题、第19题等都有体现。 复习建议: 方法+信心+斗志 从“二模”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解答高考试题,必须站在制高点上,既有方向预测的合情推理能力,又有方法优化的思维转换能力,并且还要具备大气的思维和胆略,做到思路清晰,过程规范,才能决胜高考。以下给出我的建议: 一、重视基础教学,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练好基本技能。 1.多选概念性强的题,重视基本表示法。 2.重视基础题目,形成准确的知识体系,练好基本技能。 3.适度重视引申推广型、探究型、开放型、应用型问题。 二、做多少题合适。 其一、要养成“学而后思”的良好习惯 其二、要解决解答中“会而不对,对而不全”这个老大难问题。粗心是概念模糊、似是而非的表现,要全面、准确地把握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的内涵,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加强对易错、易混知识的梳理和强化,要领悟概念、公式、法则和定理的本质以及推理。 三、加强高考最后六道大题知识训练。 ⑴数列与不等式;⑵三角函数及平面向量;⑶解析几何;⑷立体几何;⑸概率﹑统计;⑹函数与导数的应用。 16题:应加强以下知识点的训练:1.三角函数式化简、求值;2.三角函数或化简,求周期,单调区间,最值;3.三角式待定系数计算,求相关量;4.与三角形、正余弦定理相关的三角化简问题;5.与向量相关的三角函数化简问题;6.解斜三角形;7.三角函数的应用问题。 17题:理科在概率大题上应做如下知识点的训练:1.古典概率+随机概率分布列+数学期望;2.二项分布+分布列+数学期望;3.由条件求出概率+分布列+数学期望;4.由期望、方差求待定系数 +由分布列求相关问题;5.互斥、独立事件概率+分布列+期望;6.散点图+最小二乘法+线性回归方程有关概念、计算结合的应用题。 文科:统计、古典概率和几何概型。 18题:立体几何考察重点: 求证:线线、线面、面面平行与垂直关系; 计算:异面直线所成角二面角; 计算:以三视图为载体求三棱锥,四棱锥体积。 19题:函数及导数问题考察重点:1.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不等式;2.求函数的单调区间+线性规划;3.以应用题形式出现+含参数的函数单调区间、最值;4.函数的单调性+二项式定理+不等式;5.函数的单调区间、最值+参数取值范围;6.含三角函数的复合函数单调区间+最值;7.抽象函数+组合恒等式+不等式;8.二次函数+含绝对值不等式+函数单调区间;9.由高等数学改编问题(函数问题)。 20题:数列考察重点:1.等差、等比数列性质、求an、Sn等;2.递归数列→等差、等比问题→求an、Sn;3.函数→递归数列→……;4.几何图形→递归数列→……5.数列+数学归纳法+不等式;6. 数列求和+证明不等式;7.数列+二项式定理+不等式;8.数列+三角函数+……9.数列应用问题;10.由高等数学改编数列问题。 21题:解析几何重点题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求椭圆方程+直线截椭圆弦长+三角形的面积问题;2.向量+椭圆方程+弦长+三角形的面积;3.椭圆方程+对称问题+范围;4.椭圆方程+范围+最值(几何问题);5.抛物线方程+焦点弦+三角形的面积;6.抛物线方程+切线+三角形的面积;7.抛物线方程+对称问题+范围;8.求曲线轨迹问题(圆、椭圆、抛物线、双曲线)+其它问题。 试题已为您全部更新完毕,欢迎下载! http://www.ks5u.com/News/2010%2D3/22128/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