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高考数学试卷评析 稳定中凸显变化 变化中追求创新 评析人: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特级教师 尚可 杭州第十四中学 特级教师 马茂年 杭州外国语学校 高级教师 李惟峰 2010年浙江高考数学试卷,全面深入考查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方法,内容全面,重点突出。十分注重对数学内涵的理解和把握,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了数学思维和素养,体现了考基础、考素质、考潜能的目标追求。 一、在稳定中前行 1.题型不变,题量稳定。 文、理数学卷延续了以往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三种题型“10+7+5”的题数结构,保持了题型、题量的相对稳定,各题分值也相应不变。 2.重点突出,内容全面。 文、理数学卷以基础知识,基本方法为命题出发点,全面覆盖了数学的基本内容,重点内容常考常新。试卷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主要围绕“双基”设计,解答题重点考查了三角函数、概率统计、立体几何、解析几何以及函数导数等核心内容。 3.层次分明,多题把关。 文、理数学卷保持往年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查方式,分布设问、分散难点、多题把关。各类题型起点难度较低,由浅入深。理科选择题中便有第1-6、7-9和10题这样明显的三个难度的层次递进,填空题和解答题中也有类似体现。 二、在变化中创新 1.题目设计,不拘一格。 试题的选材和设计令人耳目一新,在保持常规内容和方法题目的同时,极具匠心地设计了如理科第10、14、17、19、21、22等一批立意高远、思路开阔、情景公平,数学语言形式化程度高、数学思想方法等内涵丰富、设问角度新颖鲜活、解答灵活多样的创新试题。这些试题全面考查学生的基础水平和综合数学素养。 2.能力考查,步伐加大。 许多题目保持了试题规范、表述清晰简洁的特点,充分体现了数学语言的形式化特点,这对数学语言的阅读、理解、转化、表达等能力要求很高。如理科第10、14、22题,文科第19、21题等,数学形式化程度高,需要较强的数学阅读与审题能力。ks5u 试卷充分体现了对高中数学重要思想及基本方法的考查,绝大多数试题以简单的问题、常见的背景、基本的方法呈现,考查运算、空间想象和推理判断等逻辑思维能力。如理科第10、17、22等题,对分类讨论的思想方法的考查,浓墨重彩、淋漓尽致。理科20题,对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两次翻折后,要解决第二问,学生反映并不容易,但如果能够洞察到四边形MNCD沿MN翻折后,C与能够重合,即意味着MC= M ,那么无论是建坐标系用向量方法或解析法,乃至于用综合法都能迎刃而解了。再如文科第15题、理科第15、16题,尤其是第21、22等题,需要灵活熟练地运用知识和方法的综合能力,需要理性思维的抽象力及对数学本质理解的深刻性,数学工具运用的熟练性。这不仅为学生自主探究问题,寻找合适解题方法,观照题目数学意义,展示自己数学素养提供了广阔空间,而且可测量学生在不同背景下挖掘问题内涵,解决问题的潜能。 3.应用问题,名副其实。 以往理科都是以概率统计题来代替应用题,本卷的概率统计题首次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应用题,问题简单、情景新颖,而且回归概率的初始意义和方法。文科第16题从一熟悉的背景出发,编制了背景公平的实际问题,并以小题的形式出现,减轻了学生应用题的压力,很好地把握了应用题的度。ks5u 通览全卷,感觉试卷在题型、题量、结构、内容分布、重点知识、文理差异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在试题的选材、情景、设问、表述等方面有了很大改进。试卷内容非常丰富而生动,数学意味浓厚而强烈,创新意识鲜明,在深化能力立意,突出数学内涵方面更是迈出了较大的步伐。试卷对学生在考试中遇到难点及不顺,面对新题及困难时的心态调整和战胜困难的勇气等非智力因素提出了新要求。也再一次昭示我们“做题不在多,理解则灵;难度不在大,有意才行。”这对今后数学的教与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