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评析 风格依然出新意 稳实为本有亮点 评析人:湖州中学特级教师 羊刚 诸暨市教育局教研室特级教师 周红阳 今年是我省新课程高考的第二年。我们粗略估计,即使考虑主观题略增、题型有创新等变因,今年我省语文试卷的整体难度仍与去年大致相当。而试卷给我们的明显感觉则是,格局不变而合理微调,目标确定而形式有变,风格依然而题型出新,稳实为本而不失亮点。至少有以下特点—— 1.彰显语言“美丽” 语言需要规范,更值得欣赏,因为她是“美丽”的。 “语言文字运用”前4题延续了往年贴近当代生活、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风格。1、2、3小题取材均为生活中常见、常用而又常错的词语,着重考查学生在语境中辨识音、形、义、用的能力,第4小题辨别语句,虽然有语病的3项最终都能归属为“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等类型,但解答的必要前提是对语句结构和语意作具体分析,简单套用病句类型则难以如愿。后3题为主观题。第5题语料表意清晰,中心句却难以寻觅,能测试考生真实的语言“压缩”能力。第6题最具光彩,题干有4句话,句句都不虚设。引余光中的名言指出“中文”“美丽”,第二句解释“美”在何处,三、四句提出“拼拆汉字”具体要求。先“教”后“考”,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和“提高语言应用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中学的语言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第7题提供世博园“零碳馆”的介绍材料,要求据此拟写组织参观的“海报”,与学生实际语言运用的需要完全吻合,有了第6题的铺垫,考生写得比平时更“美丽”些是可以期待的。ks5u 2.“接力”命题创意 高考试题“变脸”不是简单的形式变化,而是命题创意的年度“接力”。如第5题用“拆拼汉字”的方式来考查在司空见惯的“仿写”,不仅充分体现了命题的匠心,而且彰显了汉字的独特魅力,还能有效检测考生的语用能力,当然,顺利完成解答会有一定难度。又如“古诗鉴赏”,在重新调整两个小题赋分比重的同时,第22题在形式上,从“填空式”转换成“简答式”;在能力上,从“理解”提升为“赏析”,强化了鉴赏能力和考查重点。再如作为全国高考独一无二的“《论语》评价”考题,更是别出机杼,要求在理解欧阳修名言的基础上,写出“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思想”,巧妙融合了理解、识记(默写)、评析等多种能力的考查,可谓一题多赢。而第16题的“成长感悟”则属于“个性化阅读”,既需要依据文本信息,又可以呈现阅读个性,限制性和开放性兼具,应该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探究”题,只是“探究”色彩不那么耀眼而已。ks5u 3.“刷新”阅读指向ks5u 第二、三两大题框架如前,而“指向”已悄然“刷新”。“文学类文本”阅读材料节选自《我们与父亲》(作者:李丽娟),系名副其实的当代散文,告别了连续几年选用的外国小说文本,这将是命题专家发送给我省中学语文教学界的一条“温馨提示”,有助于“拨正”近年“迷恋”外国小说的急功近利偏向。选文讲述发生在两代人之间故事,藉此表达作者对生活的真切体验和独到理解,内容和主题跟学生的生活几乎“零距离”,没有时空和文化阻隔,容易引起共鸣。而文言文阅读材料出自《魏书•胡叟传》,选文的出处跟往年一样“难猜”,能有效地消解“押题”的时弊。跟去年议论成分偏多的《宝绘堂记》相比,今年回归“人物传记”主流,以记叙为主,线索清晰,语境明朗,考生更容易理解。《论语》阅读题的刷新,主要体现在形式上,考点并没有实质性变化。我们认为,这种“刷新”给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值得广大师生认真关注。 4.“激活”理性感悟ks5u 去年尝试新材料作文之后,今年便收缰按辔,重新采用考生驾轻就熟的标题作文模式,除了明确写作取向,降低审题难度,防止套作、宿构等考虑外,或许主要在于积极引导广大考生关注并思考生活、社会和时代,激活和催化多种理性感悟。所谓“激活”,指的是对考生洞察力、思辨力和判断力等理性感悟(情感)的着力唤起和特别调动。需要注意的是,“角色转换之间”与“角色转换”并不等同,既不能专注于“角色”,也不可纠缠于“转换”,命题的亮点和写作的“出彩点”落在“之间”二字。如何理解和把握“之间”,便是审题细粗准偏优劣高低深浅之关键。“之间”可以是一段或长或短的时间过程,一方或大或小的空间存在,一些或喜或忧的生活经历,一个或浓或淡的情感故事,一种若隐若现的社会现象;也可以是一种体验,一种氛围,一种姿态,一种认知,一种影响,一种感悟。一种意识,一种见解,一种思考,一种思想,一种人生,一种文化……无论怎样立意和构思,从“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文化”层面进行定位和表达,凸显“理性”品质都是写作的重中之重。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