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名胜、古迹
目的: 1、用10个代表性的名胜古迹说明地理与语文历史的联系 2、引申(一)掌握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引申(二)人口与环境 引申(三)城市地域的结构与规划 第一部分 1、楼兰:位于新疆若羌县境内,罗布泊以西(彭加木)、孔雀河道7km,是西汉时期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东通敦煌,西南到羌芜。古代丝绸之路南北两道从楼兰分道。楼兰是盛极一时的西域重镇。公元3世纪迅速退出历史舞台,至今是迷。 文物:有珍贵的晋代手艺抄《战国策》及一女性木乃伊,距今3000余年,称楼兰美女。 2、敦煌:甘肃敦煌市鸣沙山东麗的崖壁上,大小石窟曲折相连,尽是与佛教有关的壁画和彩塑→便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艺术宝库——莫高石窟。公元二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亚、西亚陆上交通的丝绸之路.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元朝共10个朝代1500年。
3、黄山:黟山,在安徽南部 传古代轩辕黄帝修炼真丹,得道升天。公元747年唐玄宗隆基敕令称黄山。 明代旅行家徐霞客,五岳归来不看山。 4、武夷山:福建西北部武夷山境内,兼有黄山之奇,泰岳之雄,华岳之险,西湖之美,是我国面积最大的保留最完整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 东有孔丘,南有朱熹,北有泰岳,南有无夷 南宋理学家,在此居住四十余年,设帐收徒,著书立说。 5、长城:历史上有二十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现长城位于东起河北省渤海湾的山海关,西至内陆地区甘肃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山西、陕西、宁夏、甘肃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6700公里,13300华里。 6、峨眉山:与五台山、普陀山、九华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亦称四大菩萨道场,位于四川省中南部,距成都160KM,游览名山中最高。 李白曰:“蜀国多名山,峨眉邈难匹”中有花中西施杜鹃花,有29个品种。
7、五台山:位于山西东北部,太行山系的北端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因建寺历史悠久和规模宏大,而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五台山寺庙始建于汉明帝刘庄(东汉二弟),五台山五座台顶合围的地区称为台内,外围称为台外。 8、普陀山:是舟山群岛1390个岛屿中的一个小岛,面积12.9平方公里,是称为第一人间清净地,唐咸通四年。公元843年,日僧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请观音像乘船归国,舟至莲花洋触礁,以为观音不肯东渡,乃留像与潮音洞供奉——→不肯去观音 9、布达拉宫:位于西藏拉萨玛布日山上,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李世民侄女),海拔3700米,999间房屋(面积13万平方米),主楼高13层,115米,石木结构→高原圣殿。1653年顺治敕封五世达赖(白宫东大殿)。 10、庐山:位于长江中游南岸,江西九江市南。中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滨。周朝时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公元391年佛教领袖慧园建立东林寺,是我国最早的寺庙园林。它一山兼五教(明清以后)佛、道、伊、基、天有世界称600别墅(风格各异) 第二部分 引申(一)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性发展 ⑴ 环境问题的表现与分布 产生: 1、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代替品的再生速度 2、当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 表现: 1、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光污染。 2、生态污染:滥发森林、自然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灌溉(盐碱化)、大量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物质、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大量捕猎等。发展中国家的环境问题比发达国家严重 分布: 1、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 2、限于经济、技术水平、发展中国家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环境保护 3、发达国家利用一些发展中国家对经济发展的需要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过去。 ⑵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1、 人口压力 2、 资源的不合理运用 3、 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先污染后治理→教训惨痛) 中美洲的玛雅文明:公元前2500年就开始有文字记录。玛雅文明的农业用地是一种被称为“砍伐和焚烧森林植被而形成的暂时农田”→土壤流失、生态恶化是这个高度文明在十五六世纪迅速消失的原因之一。 ⑶ 可持续发展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1、 人类文明演变过程中,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1崇拜自然 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一种恐惧和依赖关系 2改造自然 人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大减弱对抗性增强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3征服自然 环境污染演变成社会公害,大气、温室效应和臭氧层被破坏 4谋求人地和协调
3、实现可持续性发展:要遵循三个条件: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中国的可持续性发展道路 我国面临的生存的发展压力:庞大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 深刻的环境危机更令人担忧 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 1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种植养殖加工多种经营 2开展综合利用 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沼气,太阳能。 引申(二)人口与环境 ⑴ 人口再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老一代陆续死亡,新一代陆续出生,时代更替,使人口总体不断延续下去。
⑵ 人口数量与环境 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零生育率=一定时期出生的人数/育龄妇女(15-49岁);死亡率不仅受社会环境因素同时也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⑶ 环境人口容量→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承载和容纳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环境承载力。 合理容量不是指最大或最高人口,而是指保证合理健康的生活水平,且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的人口规模→地区最适宜人口。很多人认为地球环境人口容量在100亿左右,我国13亿左右。 ⑷ 人口素质与环境 人口身体素质是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取决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一个地区环境质量的好坏,人口数量的多少并不是主要的,人口素质的高低,往往是更重要的。 ⑸ 人口迁移与环境 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长久性、长期性(迁出地迁入地)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A、 自然环境因素(气候、淡水分布、土壤、矿产资源) B、 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深圳,政治因素——政治中心改变) 人口迁移与环境的影响 C、 环境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D、 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⑹ 中国人口迁移1 1954——1984 20世纪80年代 引申(三):城市地域的结构与规划 ⑴ 城市的作用与形态 A、 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a、城市是区域的管理中心;b、城市是区域的服务中心;城市是区域的经济增长中心。 B、 城市的地域形态:集中式:便于集中较完善的生活服务设施; 组团式:便于城市扩大规模,有力于环境保护; 条带式:放射状,可使城市各个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 ⑵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 住宅区:往往占城市空间的40%——60%。又可分为:高级住宅区——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经济活动者繁忙;人数昼夜差别大。 工业区:不断向市区外移动;趋向于沿交通干线分布。 ⑶ 城市功能分区的成因: A、 历史因素 B、 经济因素(土地租金) C、 社会因素 D、 行政因素 ⑷ 城市的合理规划: 城市化是一定时期内城市发展的计划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是建设城市的依据,以达到即合理利用城市土地,有保护城市环境的目的。 功能区的合理布置: A、 要有便利的交通 B、 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污染 城市的下风向水源的下游) C、 在工业区与生活居住区之间设防护带,最小风频上风向 D、 留有发展余地
|
浙江省宁波市三锋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
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适应性月考(五)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