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标准
2011年12月20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共有1278名学者入选。其中,北京大学最盛产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有106位学者和182名校友入选名单,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榜首;中国人民大学有68位学者和154名校友入围,居第二;复旦大学有43位学者和60名校友入选,名列第三;北京师范大学有41名学者和46名校友入选,升至第四;清华大学有33名学者和18名校友入选,文科地位飙升挺进全国高校五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264位学者入选,入选人数高居全国各科研院所首位,堪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家智库。
在入选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中,女性学者屈指可数,学科领域分布失衡,文法领域表现突出;“50后”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70后”学者崭露头角;近六成入选学者扎堆北京,西藏实现“零突破”;入选者学历高、海归多,四成拥有博士学历;优秀学术传统有师承,师生团队同入选现象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昔日高考状元现身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一举打破我国恢复高考后高考状元无“杰出人才”论断,“考场状元”蝶变成“职场状元”。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促进人文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2011年10月25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凸显了建设文化强国对于我国和平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价值,指明了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先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前进方向。践行“文化淬炼时代精神,文化凝聚奋斗力量”的历史使命,适时遴选并宣传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长期传承和弘扬人文社会科学杰出研究成果,对于激励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和文明创新,意义重大而影响深远。
人文社会科学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民族软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报告负责人、中国校友会网总编赵德国指出,为增进国家、社会和公众充分了解和认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重大价值和深远意义,充分认同和肯定人文社会科学家的重要贡献和历史作用,2006年6月,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在国内率先启动了“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5年来研究团队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研究团队整合资源、齐心协力,“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及报告研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已发布的2007年和2008年两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在社会各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得到学界普遍好评。
连续三届发布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自2007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已经连续三次开展“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在最新公布的2011(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中,累计已有1278位杰出学者入选,涵盖哲学、法学、管理学、教育学、历史学、艺术学、文学和经济学等8大学科门类。我国资深大学评价研究专家、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介绍说,开展“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工作,目的在于提示国家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尽早遏制普遍存在的“重理轻文”现象,为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等评价和引进人才提供重要依据;为考生及学生家长在高考与考研中选大学、挑专业、择导师提供科学参考
入选中国校友会网“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学者均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做出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学术贡献、在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领军型人才。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如入选中国校友会网2008(第二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的学者中,有4位在2011年增选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委员;有44位先后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占全部社科领域教学名师总数的26.51%;有5位当选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有7位入选2008年度和2009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等,占两年社科领域特聘教授总数的17.95%。在刚刚揭晓的2011年“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的11位“终身成就奖”获奖者中,就有8名学者名列其中。
长期以来,在我国社会各领域普遍存在“重理轻文”现象、观念和行为,不仅限制了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持续涌现,而且严重制约了世界级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与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出现。为此在即将发布的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排行榜”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给予“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与“两院院士”指标相同的权重,以切实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家的学术地位和公众影响力,营造繁荣发展人文社会科学的良好社会氛围,激励当代优秀学子投身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事业,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
成果评价与学术评价相结合,31项评价指标遴选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
评价科学家是否杰出的唯一标准是其能否创造出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和卓越的学术成就,以及对于国家崛起和民族进步的杰出贡献,而并非学者的社会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在“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上,研究团队广泛征询两岸四地著名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基于“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确立了由“成果评价”、“学术评价”和“同行评价”三大原则构成的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体系,以尽量确保最终遴选出的“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具有较高认同度和广泛代表性,能够代表目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成就和最顶尖人才梯队。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标准由成果评价、学术评价等指标构成:
一、成果评价。即选用我国各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重大奖励成果的主要完成人,这样有益于引导优秀人才出杰出成果。成果评价由14个遴选指标构成,具体包括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吴玉章人文社科基金优秀奖、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钱端升法学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中国伦理学30年学术成果奖、孙冶方经济科学奖、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金岳霖学术奖、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和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等获得者。其中,中国伦理学30年学术成果奖等是2011年新增加的。
二、学术评价。即选用国家权威机构、权威学术机构和具影响力的研究机构的人才评价结果,是推动我国杰出人才评价多元化的有益举措,体现了优秀人才的杰出成果要为社会发展服务的理念。学术评价由16个遴选指标构成,具体包括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和荣誉委员、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引文数位居前列者、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全球前1000名世界经济学家、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获得者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获得者 、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中国管理科学奖获得者和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等指标。其中,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高等院校教学名师、中国青年科学家奖获得者和中国管理科学奖获得者等遴选指标是2011年新增加的。
三、同行评价,即邀请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的权威专家对同行进行评价,主要是为弥补上述学术评价标准中存在的缺陷。但是受到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暂不开展同行评价。
中国校友会网2011(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遴选评价标准
遴选原则 |
序号 |
遴选指标 |
覆盖学科 |
主管或设立机构 |
遴选等级 |
遴选说明 |
成果评价 |
1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 |
综合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
二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2 |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
综合 |
教育部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3 |
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
综合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
入选作者 |
第一完成人 |
4 |
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综合 |
教育部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5 |
吴玉章人文社科基金优秀奖 |
综合 |
吴玉章基金委员会 |
特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6 |
北京大学王力语言学奖金 |
文学 |
王力语言学奖金评委会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7 |
钱端升法学成果奖 |
法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8 |
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 |
法学 |
中国法学会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9 |
中国伦理学30年学术成果评奖 |
哲学 |
中国伦理学会 |
终身成就奖/著作一等奖 |
第一完成人 |
10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 |
经济学 |
孙冶方经济科学奖励基金委员会 |
著作奖 |
第一完成人 |
11 |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 |
经济学 |
蒋一苇企业改革与发展学术基金奖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12 |
金岳霖学术奖 |
哲学 |
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13 |
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 |
历史学 |
郭沫若基金会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14 |
夏鼐考古学研究成果奖 |
历史学 |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一等奖以上 |
第一完成人 |
15 |
复旦管理学杰出贡献奖 |
管理学 |
复旦管理学奖励基金会 |
一等奖以上 |
获得者 |
学术评价 |
16 |
1955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
综合 |
中国科学院 |
学部委员 |
社科领域 |
17 |
中国工程院管理学部院士 |
管理学 |
中国工程院 |
院士 |
社科领域 |
18 |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 |
综合 |
国务院办公厅 |
委员 |
社科领域 |
19 |
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 |
综合 |
教育部 |
委员 |
社科领域 |
20 |
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 |
综合 |
教育部 |
委员 |
社科领域 |
21 |
国家高等学校教学名师 |
综合 |
教育部 |
获得者 |
社科领域 |
22 |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
综合 |
教育部和李嘉诚基金会 |
特聘教授 |
社科领域 |
23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
综合 |
中国社会科学院 |
学部委员、荣誉委员 |
- |
24 |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 |
综合 |
南京大学 |
引文数位居前列者 |
- |
25 |
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 |
法学 |
中国法学会 |
获得者 |
- |
26 |
全球前1000名世界经济学家 |
经济学 |
欧洲经济学与统计学研究中心 |
获得者 |
- |
27 |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优秀成果奖 |
经济学 |
张培刚发展经济学研究基金会 |
获得者 |
- |
28 |
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
教育学 |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 |
终身成就奖获得者 |
- |
29 |
国际公共管理杰出贡献奖 |
管理学 |
美国公共行政学会 |
获得者 |
- |
30 |
管理科学奖 |
管理学 |
中国管理科学学会 |
学术奖获得者 |
- |
31 |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
管理学 |
国家组织部、科学技术部、人事部等 |
获得者 |
社科领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