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清华进五强 2011年12月20日,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最新发布《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研究报告》,报告公布了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共有1278名学者入选。其中,北京大学最盛产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有106位学者和182名校友入选名单,雄居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榜首;中国人民大学有68位学者和154名校友入围,居第二;复旦大学有43位学者和60名校友入选,名列第三;北京师范大学有41名学者和46名校友入选,升至第四;清华大学有33名学者和18名校友入选,文科地位飙升挺进全国高校五强。中国社会科学院有264位学者入选,入选人数高居全国各科研院所首位,堪称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国家智库。 在入选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中,女性学者屈指可数,学科领域分布失衡,文法领域表现突出;“50后”成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主力军,“70后”学者崭露头角;近六成入选学者扎堆北京,西藏实现“零突破”;入选者学历高、海归多,四成拥有博士学历;优秀学术传统有师承,师生团队同入选现象多。最引人关注的是,昔日高考状元现身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一举打破我国恢复高考后高考状元无“杰出人才”论断,“考场状元”蝶变成“职场状元”。 近六成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扎堆北京,西藏实现零突破 报告显示,从入选中国校友会网2011(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的学者工作单位所在地区来看,北京市入选的学者人数最多,有706人,雄居中国各省市自治区首位;上海市有115人,位居第二;江苏省有50人,位居第三。湖北省有48人,居第四;广东有37人,居第五。四川有33人,居第六;山东有31人,列第七,天津和吉林各有29人,并列第九;湖南有24人,位居第十。值得关注的是,西藏实现零突破,有一名学者入选。 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王凌峰副教授分析指出,北京是元、明、清和当代的首都,文化沉淀深厚,特别是作为当代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了诸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高水平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容易构建人文社科人才成长的平台,有利于人文社科人才的成长。上海市作为我国华东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也聚集了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一大批高水平大学。各省市拥有的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与其文化沉淀成正比。人文社会科学家成长的兴趣、责任、积累三个条件都与一个地方的文化沉淀有关。这就不难理解,与北京相比,上海、江苏、湖北和广东等省市入选的学者数量相对较少,而广西、贵州、海南、新疆、宁夏、山西和西藏等省份虽都学者入选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但与其他省份相比,差距过大。要改变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工作单位地区分布不均匀的状况,就必须合理布局、优先投入、发展多元的地区文化,否则不利于全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水平的整体提升。 从入选学者城市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这些城市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教繁荣、社会和谐,著名高等学府和科研院校扎堆产生“集聚效应”,容易发展成为各地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心区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才培育的核心基地。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王凌峰副教授指出,区域高等教育发达程度与人文社会科学家入选比例密切相关,位居前十的省市中,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市、武汉市 都是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发达城市和区域高等教育中心,这样,更容易促进高等教育中心与人文社会科学中心的资源整合、合力形成和互动良性发展,进而打造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级人文社会科学学派。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工作单位所在地区分布
北京大学文科实力傲视群雄,清华文科地位飙升,挺进全国高校五强 报告显示,在入选中国校友会网2011(第三届)中国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名单的学者中,来自高等院校的学者有873人,占总人数的68.31%,高校已成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王牌军。其中,北京大学入选学者人数最多,有106人,高居“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首位,北大是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师资最为雄厚的大学,几十年的文科优势地位至今无人撼动。中国人民大学有68名学者入选,位居第二;复旦大学有43人,位居第三;北京师范大学有41人,位居第四;清华大学有33人,文科地位飙升跃居第五;武汉大学有29人,列第六;华东师范大学有26人,位居第七,中山大学有22人,居第八,南京大学有21人,列第九,南开大学有19人,位居第十。 位居第十二至二十名的高校依次是厦门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等。入选学者人数在5人以上的高校有41所高校,基本上均是我国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或专业性高校,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具有较强的优势。值得关注的是从入选前十的高校类型来看,除清华大学外,其他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9所均是我国传统的综合性或以文科为主综合性院校。 在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进程中,“清华现象”值得关注。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专家、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王凌峰副教授指出,1911年清华建校之初,文科实力强劲,有四大国学导师——梁启超、陈寅恪、王国维、赵元任坐镇,荟萃了当时国内一流的文科精英人才,但1952年院系调整后,清华成为纯工科高校,文科发展陷入低谷。20世纪90年代以来,清华大学对文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恢复了法学院等一批文科学院建制,积极引进海内外人才,包括在文科设立“长江学者”席位延揽人才,其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模逐渐壮大、特色日益鲜明、成果愈发显著,已经超越部分老牌文科名校,挺进全国高校前五强。以清华大学的学术品牌、雄厚财力以及在中国高校中的特殊地位,相信假以时日必将成为北大、中国人大等文科强校的主要竞争对手之一,中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竞争将进入“三国时代”。 理工科院校加大文科投入,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成潮流 哈佛、剑桥等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经验昭示,一流大学必然有一流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2000年以来国内院校大规模的调整与合并,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高校的学科布局、提升了高校的综合研究实力,为部分高校打造“文理科比翼齐飞”学科格局创造了条件。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和东南大学等传统理工科院校在优化学科专业分布的同时,充分利用院校合并机遇加大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投入,向综合性院校转型打下坚实基础。与此同时,部分老牌文科强校也加大对文科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如从2004年起,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和吉林大学等文科名校,先后设立了“文科资深教授”岗位,作为各高校内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最高学术岗位,并给予与两院院士相应的待遇,以期在部分文科领域实现突破,吸引、培养或造就一批杰出学者和学术带头人,在优势学科领域取得具有相当学术影响力的成果。 当然,上述举措大大提升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性,促进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快速发展。但是,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王凌峰副教授费分析指出,必须认识到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在成才方面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更强调个性化、更重视积累,难以取得快速突破,大部分重量级自然科学成就的提出者年龄在30-40岁之间,而人文社会科学家成就往往与年齢成正比,至少在60岁之前普遍如此。因此,高校在加大文科投入的同时,应该出台合理的、与文科学科性质相符合的考核与人才管理办法,才能促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中国校友会网2011中国大学杰出人文社会科学家排行榜
|
高考资源网版权所有 ©2005-2010
未经许可,盗用或转载本站资料者,本站将追究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