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复习要点(2)2012-10-23 10:33: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高中地理必修2(人文地理)复习要点(2)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典型地域
  
  亚洲区位条件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主要特点特点形成原因
  
  小农经营以家庭为单位,人均耕地少
  
  单产高,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机械化水平低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水利工程量大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科技水平低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分布地区形成原因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某些原始部落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
  
  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四、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①风向②水源③离城市距离
  
  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工业类型工业特点区位选择原则主要工业部门(举例)
  
  原料指向型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接近原料产地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动力指向型需消耗大量能源接近能源基地有色金属冶炼厂
  
  市场指向型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劳动力指向型需投入大量劳动力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技术指向型技术要求高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精密仪器等
  
  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
  
  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六、传统工业区
  
  1、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传统工业区多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国鞍钢发展的条件: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我国宝钢发展条件:交通便利、市场广阔(铁矿石主要从澳大利亚、印度等国进口)
  
  2、存在的问题:①以重工业为主,生产结构单一;
  
  ②原料、能源消耗量大,运输量大,经济效益下滑;
  
  ③环境污染严重等。
  
  3、解决措施(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1)调整经济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和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2)发展科技:发展科技,促进旅游,繁荣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
  
  (3)优化环境:消除污染,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
  
  特色有利条件不利条件
  
  辽中南地区重工业基地煤铁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资源缺乏
  
  京津唐地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丰富的铁、石油、海盐资源,便利的交通,靠近山西能源基地,统一的电网水资源缺乏
  
  沪宁杭地区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雄厚的技术力量;丰富的资源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珠江三角洲地区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靠近港澳,侨乡,易吸引外资;经济特区开发早,有技术和管理优势;劳动力丰富常规能源资源缺乏
  
  七、新兴工业区
  
  1、主要新兴工业区:美国“硅谷”、日本“硅岛”等。
  
  2、区位选择的主导因素:科技发达、交通便利(高速公路和机场)、环境优美
  
  八、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