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本岛东西长3.5公里,南北宽1.5公里,周长13.7公里,面积约为3.838平方公里,是钓鱼诸岛中最大者。
历史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劳动人民捕鱼和采药的活动场所,是我国的固有领土。每个中国人都关心着它的命运,都想知道它的过去和现在,瞩目着它的未来。
外国学者记录 据英国着名学者李约瑟所着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记述,早在1430年完成的我国明朝《顺风相送》一书,首先就提到了钓鱼岛是福建住琉球途中航路指标地之一,可见钓鱼岛早就为我国人民发现、利用。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陈侃在《使琉球录》中完整记录了明朝册封琉球诸大使的航海经历,又一次保留了钓鱼岛是我国首先发现的证明。 文献记载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19年,秦始皇曾派人到海外追寻仙山,搜求长生不老之药。当时找到的夷州,就是现在的台湾岛。三国时期,公元230年春,孙权曾派将军卫温、诸葛直再次到过夷州。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镇守福建的将领汪大猷在澎湖建立军营,遣将分屯各岛,那时台湾及其附属岛屿(含钓鱼岛)在军事上隶属澎湖统辖,行政上则由福建泉州晋江管理。元代至元十六年至三十一年(1279-1294),元朝在澎湖设立巡检司,管辖澎湖、台湾。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朱元漳派杨载出使琉球,诏告即位建元,并册封察度琉球王。从此,琉球王均由中国皇帝册封。官方与民间来往频繁,中、琉关系十分密切。 钓鱼岛位于中国大陆与琉球之间,是册封使赴琉球必经之地。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明朝派赴琉球的册封使郭汝霖曾记述沿途情况:“五月二十九日至梅花所(今福建闽江口)开洋,三十日过黄茅(今棉花屿),闰五月初一过钓鱼屿,初三日至赤屿焉,赤屿者,界琉球地方山也。再一日之风,即望姑米山。”不难看出,姑米山为琉球地界,赤屿以近(包括钓鱼岛在内),是明朝的疆域。这从当时福建总督胡宗宪编纂的《筹海图编》中也可得到印证,该图集的福七、福八日上绘有钓鱼岛。台湾、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都在福建海防范围以内。 清代 到了清朝,类似的记载更多,仅举几例,便可见一斑。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赴琉球的使臣王楫详细记述了他们过沟(即冲绳海槽)祭海的情况,从中也可看出钓鱼岛当时的归属是明确的。王楫一行乘船从五虎门出发,经彭佳屿、钓鱼岛,第二天到达赤尾屿。使录记载道:“薄暮过郊,风涛大作,投生猪羊各一。泼五斗米之粥,焚纸船,鸣钲击鼓,诸军皆甲露刃,俯舷作御敌之情,久之始息。问:郊羲何取?曰:中外之界也。界辨于何日悬揣。然顷者信其当处,非忆度也。食之三兵之,恩威共济义也。”“郊”字是祭祀的意思。“郊”字在某些版本里是“沟”宇,即指冲绳海槽,意思是走出中国疆界时,要举行祭海的仪式,以求保平安。 清同治二年(1863),胡林翼、严树森等编绘了《皇朝一统舆图》,其上用中文地名标出了钓鱼屿、黄尾屿、赤尾屿等岛;而凡属日本或琉球的岛屿,皆注有日本地名。作者在跋文中还特意注明,“名从主人,如属于四裔,要杂用其国语”。 钓鱼诸岛及其附近海域,一向为我国渔民捕鱼作业、采药和避风场所。由于东海一带终年受东北及西南季风影响,黑潮从台湾东部向东北流。从风向和潮流看,由福建和台湾去钓鱼诸岛是顺风顺流。因此,该海域是我国渔民谋生的重要场所,我国渔民,特别是福建和台湾基隆、宜兰的渔民,自古以来就在这一海域捕鱼。避风。据台湾宜兰县资料,台湾渔民1969年在钓鱼诸岛渔场获取的精鱼约12万吨,当时价值约为7000万元台币。钓鱼岛海域对中国渔民之重要可见一斑。此外,钓鱼诸岛还盛产中草药材。早在清朝时,盛宣怀药局就将采自钓鱼岛的药材制成药丸,“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清光绪十(1893),慈禧太后特下诏愉,“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求药之用”。 与日本的争端 日本方面无视大量历史事实,竟声称日本人古贺辰四郎在明治十七年(1884)发现该岛。对于这一点,古贺氏的儿子作了最好的回答;他只承认其父曾去过钓鱼岛,而否认首先发现之说。 钓鱼岛历史地理环境 钓鱼岛列屿 已不说古贺氏逆风逆流能否到达钓鱼岛,即便他真的到过,也至少比我国人民晚400多年。 当时的琉球与日本对钓鱼岛的归属也十分清楚。在琉球政府编的琉球正史《中山世鉴》中,详细介绍了琉球所属36岛的情况,并指出其西界为姑米山,内中并没有包括钓鱼岛、黄尾屿、赤尾屿等岛屿。日本于1605年派兵攻陷琉球,并于1610年测量琉球土地,也没有提到钓鱼等岛屿。清乾隆五十年(1785),日本仙台人林子平彩绘《三国通览图说》中,明显地把钓鱼岛与琉球诸岛画成不同颜色,以示区别;凡属琉球的地区均用日文加注,而钓鱼岛等岛屿则没有。 1874年,日本吞并了琉球。1879年(清光绪五年),清、日谈判中,日本提出把琉球一分为二,冲绳以北归日本,宫古、八重山归清政府,清朝因想保存琉球宗社,未同意,后谈判破裂。谈判过程中始终未涉及钓鱼岛等岛屿,表明这些岛屿当时属于清朝是没有疑义的。 日本第一次想占领钓鱼岛是清光绪十年(1884)。当时古贺辰四郎到钓鱼岛采集鸟羽。回去后向日本政府提出申请开发该岛。日本政府于1885年指示冲绳县令秘密前去调查,所得到的报告称:“关于调查分布于本县同清国福州之间无人岛一事,我怀疑与《中山传信录》中所记载的钓鱼台岛、黄尾屿、赤尾屿是否是同一岛屿?如果是,那么清国不仅已派出过册封中山王的使船,而且还给各岛起了名称,成为航行前往琉球的航标。因此,这次进行踏勘后建立国标,总觉得不妥。”由此,在是否立即占领钓鱼岛的问题上,日本内阁发生了分歧。日本内务卿主张建立国标,而外卿则提出:“近来清国报刊连载文章,风说我政府想占据台湾附属岛屿,对我国特有疑态,如一有动静,会不断引起清国政府的注意。因此主张“建立国标,开拓土地等,应让于他日之机会为妥”。据查,当时我国报界对日本的动向确有强烈的反映,《申报》7月28日转载了《文汇报》的一则消息:“台湾东北边之海岛近有日本悬日旗于其上,未悉是何意见,故录之以俟后闻。”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只得暂时放弃占领钓鱼岛计划,批示冲绳县令:“书面询问之事,切记,眼下不可建立(指建立国标)。” 赏赐盛宣怀 清光绪十九年(1893)慈禧太后为了嘉奖给她治病的盛宣怀,下诏把钓鱼岛与黄尾屿、赤尾屿一起赏赐给他,其诏书说:“皇太后慈谕,太常寺正卿盛宣怀所进药丸甚是效验,据奏原料药材采自台湾海外钓鱼台小岛。灵药产于海上,功效殊乎中土。知悉该卿家世设药局,施诊给药,救济贫病,殊堪嘉许,即将该钓鱼台、黄尾屿。赤尾屿三小岛赏给盛宣怀为产业,供采药之用。其深体皇太后及皇上仁德普被之至意。钦此。光绪十九年十月。”此诏书原件现存于住在美国的盛宣怀的孙女手里。自此,钓鱼岛便为盛宣怀家的采药场。盛宣怀为当时清朝执掌礼乐、祭祀的官员,是中国第一任红十字会会长。 甲午战争 1894年8月1日,日本向清政府宣战,甲午战争爆发。9月17日北洋舰队失利,中国战败。1895年早月17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澎湖及附属岛屿给日本,钓鱼岛是台湾的附属岛屿,当然也在条约的范围之内。而日本竟不等条约签字,就占有了这些岛屿。 1941年12月9日,中国对日本正式宣战,宣布废除包括《马关条约》在内的一切中日条约。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国在开罗发表宣言,坚持日本无条件投降,剥夺日本自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太平洋上夺得或占领的一切岛屿,把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如东北、台湾、澎湖、琉球及其附属岛屿归还中国,其中自然也应包括钓鱼岛。 1944年罗斯福向斯大林表示:“斯大林熟悉琉球历史,他完全同意琉球属于中国,并应归还中国。”1945年7月,日本投降前夕,中、英、美三国发表波斯坦公告,规定日本之主权只限于本州、北海道、九州、四国本土以内。 1945年9月2日,日本无条件投降,台湾回归了祖国;但钓鱼岛等岛屿却被美军占作靶场。1968年,日本、美国、联合国亚洲经济开发委员会都证实钓鱼岛附近海域有大油田,日本遂和美国勾结,企图霸占钓鱼岛。日、美政府的一些言论、行动,引起海内外华人的警惕,台湾当局也很重视。1969年11月,美国总统尼克松与日本首相佐藤达成协议,决定于1972年把琉球群岛交还给日本管制;同时一再出现美国要把钓鱼岛交给日本的报道。1970年8月12日美驻日大使馆发言人谈话表示:“福摩萨(即台湾)附近的尖阁群岛(即钓鱼岛等岛屿)被认为是琉球群岛的一部分,将来要归还日本。”从而激起海内外华人的强烈反响,保钓运动开始走向高潮。迫于舆论的压力,美国国务院1971年4月9日发表声明:“尖阁群岛的行政管辖权在1972年将同琉球一道归还给日本。”但又说:“尖阁群岛的主权的任何争执应由双方自己解决,或者由第三方加以裁判,如果双方希望这样做的话。” 1970年,美国把琉球群岛的管辖权交给日本,同时把钓鱼岛“送”给日本,日本遂派出军队赴钓鱼岛巡逻。而冲绳议会亦在这一年首次提出有关钓鱼岛的“领土防卫”问题,中国声明,表示抗议。台湾爱国青年及海外华人还发动了轰轰烈烈的“保钓运动”。迫于舆论,美国宣布,只向日本移交钓鱼岛之行政管辖权,与主权无关。钓鱼岛主权归属问题,由各有关方面谈判解决。日本政府拒绝谈判。 1972年,中日建交。周恩来提出把钓鱼岛等岛屿的归属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