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多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2012-11-28 21:17:00 阅读 参与讨论()马上投稿

《平面镜成像》教学设计1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光现象》中的第三节《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成像》是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是在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与光的反射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认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与应用。本课既与生活联系紧密,又是学生首次接触“像”这个新概念,后面又将学到凸透镜成像,所以,它既是重要的基础知识,又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本节教材主要安排了一个《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总结规律,把科学方法的学习和科学知识的学习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
  
  【学生分析】
  
  光学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初中生的思维方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设计思路】
  
  通过本课,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本节的重点在“探究”和“设计”的过程上:“如何探究像与物是否等大”(实验目的)→怎样比较虚像与物的大小→找一个跟物体完全相等的物体(替代物)与像比较大小→怎样才能同时观察到像与替身物→把平面镜改为白玻璃(实验基本思想方法),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引导,防止出现学生盲目探究,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要在思考方向上给以启发、点拨,尽量由学生自己去思考、解决。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2)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平面镜成像特点”的探究,学习对实验过程中信息的记录。
  
  (2)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2)认真记录实验信息,得出结论,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器材】
  
  每个实验小组同样大小(长短、粗细)的蜡烛2支、平面镜一面、平板玻璃一块、火柴、支架、细线、刻度尺、白纸、电脑等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播放影片《红楼梦》中关于刘姥姥在贾宝玉房间照镜子的趣事片断。
  
  教师:刘姥姥把谁看成了她的亲家母?
  
  学生:她自己。
  
  教师:哪的自己?
  
  学生:镜中的。
  
  教师:物理学中把刘姥姥照的那面表面是平的镜子称为平面镜;镜子外面的她称为“物”;镜子里面的她称为“像”。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平面镜成像”。教师课件展示课题。(本环节学生怀着好奇心观看影像,感受“刘姥姥”第一次照镜子时颇有趣味性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避免了解释“像”是什么的困难,又对什么是“像”有了形象、直观的认识)。

相关资源:

网友评论

    现在有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

    ,欢迎留言!个性设置

    请您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网站最近动态
    高考资源网(www.ks5u.com),您身边的高考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