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学生换用平板玻璃继续完成实验(如上图所示)。实验时教师还要提醒学生:不能忘记录物、像和玻璃板的位置及实验数据;实验时要注意玻璃板轻拿轻放,不要让蜡油烫到手,实验完毕要及时熄灭蜡烛。实验即将结束时要引导学生观察物像连线与玻璃板所在直线,这两条相交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 4.分析和论证: 教师指导各小组学生做好实验记录,分析数据,归纳结论。利用实物投影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及其结论。 证据一:玻璃板(平面镜)后面的像都与物体完全重合 结论一:像与物大小相等 证据二: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 结论二:像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结论三: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的连线垂直于平面镜 教师小结:可认为像与物体也是关于镜面对称。 教师提问:我们能不能从理论上说明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呢?课件显示下图,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平面镜成虚像的道理。
教师:烛焰发出的光,经过怎样的路径进入人眼,让我们看到像的呢? 烛焰上S点发出的光经平面镜反射后,反射光线进入人的眼睛。人眼感觉这些反射光线好像是从镜后的S/点发出的,人眼逆着反射光线看过去就看到了点S/,就是S在平面镜中的像。实际上镜后并不存在光源点S/,进入人眼的光也不是由像点S/发出。像点S/是由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它不是实际光线会聚成的,我们把这样的像称为虚像。平面镜成像就是根据光的反射来成像的。 教师:树在水中的倒影是什么?为什么是倒立的?让学生讨论、分析形成的原因。 原因是:水面相当一块平面镜;树在水中的倒影实际上是树的像,物体在水中的每一个像点都与所对应的物点“等距”;所以从水面上看是倒的了。引导学生分析所成的像并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虚像(顺势给学生引入“猴子捞月亮”的故事,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5.评估与交流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实验操作中有什么不足之处?测量的结果是不是可靠?各组的探究结果是否相同?还想去验证哪些猜想?相应的实验方案是什么? 三、课堂小结(课件显示) (一)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2.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与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4.虚像。 (二)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观察。
|